书城公版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25786700000063

第63章

五末後一句云其相等者。是解脫相。謂二乘果智。雖離我惑。猶有法執故。彼解脫猶有障[得-彳]。今此不爾。二障并習迷皆都盡故。云如虗空無障清淨也。

三次一頌舉例顯微中。上半牒前深妙。下半類顯地微。前中云寂滅等者。舉二涅槃。寂是同相。謂諸法本寂故。滅是不同相。謂滅惑者所顯故。佛所行者。行證也。寂滅之智佛圓證故。下句顯上離言。下半類顯。云地行者。地智行相觀理行事悉同上離言。

四次一頌寄對彰微中。上半顯難所由。下半標對反顯。前中初句云智起佛境界者。正體智中。觀真如而得起故。真如唯佛親證境故。大地菩薩無親證耶。彼親當地此約圓滿。次句云非念等者。顯地智不可說故。非念謂不同思慧境。離心道者。不同報生意識智境彼皆可說。智非彼境故不可說。此亦反顯。下半反顯中。上句明地智難說。不同蘊等彼是色心可言說故。地智不爾。唯可內證。下句顯難聞中。云非心及者。非耳識知故。非意及者。非意識思量故。

五末後一頌舉喻顯微中。上半喻顯。下半法合喻。云如空中鳥跡者。證成前頌唯可內證不可說聞之義。謂空中鳥飛之跡。離四句故。難說難示。一跡相同空。空所攝與空無差別故。難說有為。二不無空飛之處故。難說為無。三唯一跡相故。難說為亦有亦無。四法應如是故。難說為非有非無。即由此故。不可示他令見下法合。云十地義如是等者。謂菩薩地證智難說示故。由於證真空智處以不住相之名等詮故。此詮相難說示。四句同前。一詮相同於證真空智空智所攝故。難說為有。論云非如聲性故。二非無名等詮地差別故。難說為無。論云非無地智名句字身。三唯一詮相故。難說為亦有亦無。四法應如是故。難說為非有非無。即由此故。不可以示他令見。見謂聞見或此四句中。但取前二句離有離無。其義亦顯。金剛藏菩薩。正說此時。即是難說說。難示示。誡眾依此難聞聞如是。乃為說聞十地之義。今此既是示說分齊。應知此品所說地義施戒禪支道品四諦六度緣生等法。乃至一句一字。莫不皆如空中鳥跡離四句相。若不作此解。未識十地。古人云。此十地所說淺於地前者。應不將鳥跡喻意照後所說故爾。遠法師云。風畫喻中。舉畫為喻相故。合之以說。今舉跡處為喻相故。合之以證。有斯左右爾者。此雖善議。然復詳覈。或無左右。所以者何。前合文云牟尼智如是分別甚難見故。牟尼此云寂嘿。謂即證智也。古人錯謂牟尼是釋迦牟尼佛。故翻為佛智。比來疏家。雖亦解此佛智即是地智。然不如此本存其梵言。以此校量。前後無別。問地難說聞前已廣顯。今何復說。

答前顯嘿因。今為誡眾。令其用心稱跡喻聽不得逐語失意。所望各異。無重言過。因此而論。上下說難。非欲不說。為顯三義。一說難行相示眾便已顯地義故。二為顯於法固請尊重難得故。三為令眾捨見著故。若不捨著。隨聲取義。有五種過。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誑他。四謗佛。五輕法。初不信者。聽既逐教而不會意。從此生信。信不正也。二由信不正故。則無勝解。於說深意。不能決定。名退勇猛也。三由將自逐教之解為他說言此是深意。四由為他說自謬解云是佛說。五將本深說同己謬解。又謬解成性後聞深不重故。上來釋義大了。

自下明說大中五頌分二。先別顯三種成熟大。後此處下兩句總結許說分齊。但是因分。

前中顯三成熟文即為三。初一句明因成就大。謂悲願熏心為起行因故。二出生下明因漸成就大。謂聞等慧漸次脩行。生出世智故。三圓滿下明教說脩成就大。謂實智證真。名言不及。假言寄顯故。名教說脩。問此三俱是說大中開出。何故前二不名教說。又俱是因中。何故後一不名因耶。

答前二生後功能顯故。同得名因。體非玄妙。不待言簡。不名教說。後一證智幽微濫同佛果故。以言簡名教說脩。問三成就位差別如何。

答前二在地前。後一在初地故。論云聞思慧等次第。乃至能生出世間智因故。初地智生既爾。後後諸地。當知亦然。

就初因成就中。慈謂等教眾生脩善。是等與喜樂因果也。悲謂等教眾生不造惡。已造者教除滅。是等拔憂苦因果也。願謂為眾生故求大菩提。上三不同二乘狹自度及不等度故。俱稱大也。

二因漸成就中。應云次第出生入地行。依梵語故倒也。謂先聞。次思。後脩。次第行為能生入地之因行。

三教說脩中。有二種脩。一滿足脩。二是境界下明觀脩。前中云圓滿心者。圓滿是所滿正智。心是能滿淨心。智行非慮境者。謂證智非聞思慧等緣慮之境。聞等但是彼智因行不能滿彼智地。要出世淨心方能滿彼故。後觀脩中二。初明觀境難見難說。後佛力下明說聽之過。誡眾敬聽。前中云是境界難見者。謂正體智境非分別能見故。次云可知不可說者。自心清淨唯可證智不可言說故。心清淨者。無分別故。離諸漏故。真如非是有漏心境故。

後明說聽過誡眾敬聽中。有三頌分二。先半頌標離三過。後三頌重顯前三。初中二。先明二種過。後汝等下誡聽。前中云佛力故開演者。謂說者聽者皆離二過故。不離則不得證故。說者二過者。一佛不隨喜。二不平等說。聽者二過者。一見諍過。言我法是彼法非。如是執著種種諸見故。二於說法者不恭敬過。前中由佛力開演故。離佛不隨喜過。由誡眾云汝等應受故。離不平等說過。後誡聽中云汝等應敬受故。離二種過。謂一由敬受故。離此彼是非見諍之過。二由敬受故。離不恭敬說法者過。

後重顯前三中分三。初一頌重顯開演。次一句重顯敬受。後五句重顯佛力。

初中三。先一句總標地法。次二句明說廣略。後一句明略攝廣。初中云如是者。牒舉地法。言智入行者。智入是因解。行是因行。眾生以智解行行因。得入地法。次說廣略云億劫等者。謂智行廣故。說之難盡。今但略說。後略攝廣中。云真實等者。真實是如實。謂智入之行雖多。今但說其要略稱實理者。還即攝彼廣多行法悉盡故。云義無餘也。

二重顯敬受。云一心恭敬待者。一心有二種。一身異心同故。二前後無間故。又有二種。一身正恭敬。如威儀住。堪受說法故。二心恭敬待。如法決定堪能憶持故。

三重顯佛力中五句分二。先三句。明承力所作。後二句顯承力分齊。前中初句明承力。云我承佛力說者。示已無諂憍慢故。承佛力者。示非己力。無增上慢故。次二句顯所作。云勝法等者。謂以妙音善字說勝法故。勝法謂地義與喻相應說故。善字有二相。一隨方言音善隨順故。二字句圓滿不增減與理相應故。後明承力分齊中。初句顯多佛力。後句明力入身中。易可知也。上來別顯三成就大了。

後總結許說分齊中。上句牒所請說難說。下句示說分齊。前中云此處者。指三家所請之處。即十地義也。難宣示者。廣如前說。此牒彼言。後示分齊。有二種。一示說因分。二示後所說皆如鳥跡喻意。問因分果分之義。分齊云何。

答古來諸德。多說不同。略敘四說。餘不足論。一云諸地加行為因。正證為果。二云約漸增門名因分。十地差別可說故。苦就圓滿。名果分。十地無相差別可說故。三云教相名因。證相名果。四本疏云。釋有兩重。一云此十地有二分就。實十地。唯佛所知。佛智所行名為果分。上論云。此智是誰證。偈言佛所行故。又上文云。智赴佛境界故。又加分中云不思議佛法故。又如鳥跡依太空為果海等。二隨相十地菩薩所知菩薩所行名為因分。是則果分懸絕。當不可說。因分約機。是則可說。此通一部經中大意。又云問菩薩證智豈可說耶。

答教說脩中滿足脩等是也。二云十地有二分。一約妙智正證智如境故。離相離言故名果分。則不可說。如彼鳥跡同空不可說也。二約方便寄法顯地差別。如下初二三地寄同世間。四五六地寄同二乘等。又寄禪支道品諸諦緣生。以顯地別。令眾因此表解地義故名因分。如空中跡。約鳥說異。名為因分。同空無別名為果分。一跡通二故為二分。又云問約鳥。約空跡。皆離相。云何有說。有不可說。

答跡雖離相就鳥得說。就鳥得說所說常離也。跡同虗空。理不可說。所說地智。准此可知。此釋局斯地品故。云雖為難即是一分也。今復助釋。或此二分。唯在十地。非預佛果。於一證智。不壞相邊。可言說故。名為因分。相即無相。非言及邊。名為果分故。此二句非一非異。論云如鳥行空中跡處不可說相亦不可見。何以故虗空處鳥跡相不可分別故。非無虗空行跡。如是鳥跡住處。名句字身住處。菩薩地證智所攝。不可得說。不可得聞。何以故非如聲性故。非無地智名句字身。又云是地所攝有二種。一因分。二果分。釋曰。論既判云二分。地攝故。知果分非佛果也。不爾佛果是菩薩故。問若爾者。本疏引教。當云何通。

答前所引教。或不成證。所以者何。謂佛所行者。益智所證二滅果因非說佛智。不爾二滅十地圓滿。滿處佛行故作此說。又智起佛境界者。謂地智所契真如。唯佛窮證之境故。地智從佛境起。非說地智即是佛智。不爾十地無十親證。又加分中云。欲汝令為一切菩薩說不思議諸佛法光明者。論釋云。不可思議諸佛法者。是出世間道品。釋曰。佛法之言。通相之語。此中即是十地佛法。非地前佛法。亦非佛地佛法。如前論釋。又鳥跡所依太空者。論云。如鳥行空中跡處不可說相亦不可見。何以故。虗空處鳥跡相不可分別故。乃至合云菩薩地證地所攝不可得說不可得聞。釋曰。空攝鳥跡。與空不別。喻菩薩證智攝名句等。與證智不別。不曾說太空喻果海也。問若爾者。十山依海。復云何通。

答彼文但說十山依海。不說大海即是十山。上來明第六大段請分了。

卍按。大段第七說分已下。約半卷散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