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25786700000008

第8章

後釋義中二。先釋別名。後解通稱。謂因果緣起理實法界唯囑此經故。名為別。宗趣之目。通餘一切。前中四。一因果緣起。與理實法界。分相別顯。二融理實法界。以成因果緣起。三會因果緣起。以歸理實法界。四雙融次前二門無[得-彳]存泯。初中有十法五對。一無等境。此有二種。一在纏。為所信境。二出障。為所證境。二無等心。此亦二種。一大菩提心為主故。二喜捨等心為伴故。三無等行。此亦二種。一差別行。歷位顯故。二融攝行。一即一切故。四無等位。如前行說。五無等果。此亦二種。一依果。謂華藏世界海故。二正果。謂十身故。此上五對。初一是理實法界。次三緣起因。後一緣起果也。

第二中亦十法五對。一所信因果。二差別因果。三平等因果亦是出現因果。四成行因果。五證入因果。此門配經。如第二卷疏科文中說。

第三中亦十法五對。謂即會前理實之因果。而還歸於理實。所以者何。五對因果。莫不皆以無[得-彳]法性而為自性。是故不[得-彳]即相即性也。

第四雙融次前二門無[得-彳]存泯者。謂即於一無[得-彳]法界。而性相混融。自在成就。亦有十義。一由離相故。因果不異理實。即因果非因果也。二由離性故。理實不異因果。即理實非理實也。三由離相不壞相故。理實即因果。以非因果為因果也。四由離性不泯性故。因果即理實。以非理實為理實也。五由離相不異離性故。因果理實二俱泯絕。逈超言念。六由不壞不異不泯故。果因理實。二俱現前。熾然言念。七由上存泯不相異故。常以絕見聞而見聞故。此即無見聞之見聞也。常以離言念而言念故。此無言念之言念也。八由理實性融不可分故。即理實之果。統攝理實無不盡。即因隨所依而在果中。是故佛中有菩薩也。九即理實之因。攝義亦爾。是故菩薩中有佛也。十因果二位。各隨所應。收攝無邊差別諸法。相即相在。微細帝網等。此十義中。初七是理事無[得-彳]宗。後三是事事無[得-彳]宗。

後尺通稱中。義類繁廣。略顯十法五對。一人法相對。謂舉人為宗。顯法為趣。如佛華嚴之大方廣故。或反上。謂大方廣之佛華嚴故。二理事相對。謂舉事為宗。會理為趣。或舉理為宗。融事為趣。如舉具分真性故。三境智相對。謂舉境為宗。成觀為趣。或舉智為宗。攝境為趣。如心性是一等。四行位相對。謂舉位為宗。成行為趣。或舉行為宗。顯位為趣。如圓行成圓位。五因果相對。謂舉因為宗。成果為趣。或舉宗為宗。脩因為趣。然此宗之與趣。及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等。互望融鎔。相即相在。皆無障[得-彳]。謂因之果。果之因。或因即果。果即因。或因果即緣起。或理實即法界。或因果緣起之理實法界。或因果緣起即理實法界。或宗即趣。宗之趣。或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之宗趣。或即宗趣。皆准思之。上來四宗相望。寬狹有三。謂初一唯寬後一唯狹。中間別及隨部二部。互寬狹。望前後故。此經於三通宗。是為無為非一異宗攝。於三別宗。是事事無[得-彳]宗收。於三隨部宗中。是因果緣起理實法界宗。於三一隨義宗內。即諸法相即相在相攝相入等宗。於色大小。無增減。於時長短。無延促。餘一切義准應知。第六宗趣門竟。

第七顯義分齊者。於中有別有通。別謂隨會隨品隨文句字等。一一皆有義分齊故。通謂一部大宗義之分齊。今此所辨。唯通非別。謂即事事無[得-彳]法界宗中。義之分齊爾。於中二。初辨相。後問答。前中三。一體事。二德相三業用。初體事者。即是德用所依。此通二種。一純淨無漏是德相所依體事。二通漏無漏。是業用所依體事。今通前二體事。略舉十法。餘可思准。謂色心時處身方教義行位初色者。謂外器世間能造所造。下至微塵。上至廣剎。及中一切所有事物。二心者。謂佛菩薩及諸眾生。所有染淨心及心法。三時者。謂迦羅時。三摩耶時。大劫小劫。九世十世。下至一剎那等。四處者。謂盡十方世界依色所顯大小方量。上至廣剎。下至一塵毛端等處。五身者。謂佛身。菩薩身。二乘人身。乃至一切眾生身。下至一毛孔。上至全身。六方者。謂東方南方。乃至上方下方。上至盡十方虗空界分。下至一毛端量處。七教。謂能詮名句字聲。及通一切。下至一名一句一字一聲一光香等。上至種種無量差別名句字等。八義者。謂教之所詮一切法門。下至一義。上至一切。九行者。謂諸菩薩所有脩行。無邊行海。下至一行。上至無盡。十位者。謂三賢十地等。上至佛位。下至十住初心等。

第二德相者。第八迴向說真如一百門德。皆名真如相。又起信論云。真如相大者。具足無量性功德故。此德即是相名德相也。今此將顯如所起果。故以如德而名其果。就此門中二。先通辨德相因。後別顯德相果。前中謂佛菩薩從初發意。修諸行時。一一皆與法性相應。常觀諸法。若同類。若異類。若同體。若異體。若雜染。若清淨。相雖差別。其性是一。所謂無性。以無性故。性相無[得-彳]此相彼相。既同一性。相隨性而融通。是故此事彼事。成即在等。無障[得-彳]也。又由大願迴向善根同如相故。證淨法界所感依正。還同真性。具足一切無邊無[得-彳]德相。(普賢行品云何況最勝智三世諸佛法。從於法界生。充滿如來地)真如性既具過恒沙德。真所起事。德量亦然。是故此事及德。同無為性。非相所遷非分限取。唯普眼見。非餘境界。今略舉真如十種德相。以顯此中體事德相。第八迴向云。譬如真如與一切法。而共相應不相捨離。不離諸法。恒守本性。無有改變。無所不在一切法中。性常平等。性常隨順。與一切法。同其體性。常住無盡。普攝諸法。一切法中畢竟無盡。釋曰。此十德相。凡有其一。必具餘九。具餘九。具百。具十。具過恒沙。如八德水。何以故。同體性故。無分限故。法界體事既全如起。是故一一具餘一切。今且依總別分相。略辨十門。餘應思准。謂一由法界體事。一一皆有同法性中。與一切法而共相應。不相捨離德故。一一隨應。同時具足一切體德。二由此彼事。各有同法性中不離諸法德故。相望有相即德。三由此彼事。各有同法性中無所不在德。相望有相在德。四由諸體事。各有同法性中。性常隨順德。及恒守本性。無改變德故。一一隨應有隱顯德。五由此彼事。各有同法性中與一切法共相應德故。相望有主伴德。六由諸體事。各有同法性中與一切法同體性德故。一一即是一切諸法德。七由諸體事。各有同法性中常住無盡德故。一一自具無盡法德。八由諸體事。各有同法性中。普攝諸法德。及一切法中性常平等德故。一一隨應。有純雜德。九由諸事一一。皆有同法性中。普攝於法德故。一一隨應。具微細德。十由諸體事。一一各有同法性中。無所不在德。及一切法中。畢竟無盡德故。互望重重。有如因陀羅網德也。

二別顯德相果者。准前略顯十種德相。餘類應知。

初同時具足相應德者。謂後九門。所有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長短位上下等。同時具足在於一法。是故此門。為後九門之總。後九是此一門之別。然以總別不相離故。凡舉一法必具所餘一切門者。是此門攝。若舉一法。但具當自一門法者。是餘門攝。(華藏頌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妙嚴品初顯佛法界身德云。譬如虗空具含眾像。舊經性起品云。三世一切劫。佛剎及諸法。諸根心心法。一切虛妄法。於一佛身上。此法皆悉現。是故說菩提。無量無有邊)。

二相即德者。謂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長短位上下等相望。此中同異體事相望。但各兩句。謂此即彼。彼即此等。其中同類體上一多等相望。或有六句。謂此一即彼一。多即多。一即多。多即一一即多一。多即一多。乃至餘大小長短位上下等。互望皆爾。異類體上互望相即。當知亦爾。思準可知。(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文。如是一切展轉成。釋曰。既云展轉。即是異體也。四十七云。諸佛知一切佛語即一佛語。知三世一切劫即一剎那。初發心品云。以發心故。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乃至云。真實智慧等者。此顯位上下相即也。七十八云。彌勒告眾云。言餘諸菩薩。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行願。乃能親近諸佛菩薩。此長者子。於一生內。則能淨佛剎。乃至云。則能具足普賢諸行。釋曰。此顯行位及時相即也)。

三相在德者。謂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長短位上下等相望。是故非但一多相容。此中體事。同類自相望。但各兩句。謂彼在此。此在彼。若異類及中一多等相望。各有六句。初六句者。且如身土相望。依中有依。正中有正。依中有正。正中有依依中有依正。正中有正依。餘體事准思。後六句者。謂一中有一。多中有多。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一。多中有一多。餘大小等准之。(普賢三昧品初說。佛身中有國土及諸佛菩薩等者。是正中有依正也初發心品云。一微塵中無量剎無量諸佛及佛子諸剎各別無雜亂等者。是依中有依正也。現相品云。如來一一毛孔中。一切剎塵諸佛坐。菩薩眾會共圍繞等。七十九云。善財入樓閣。見種種境界。乃至云。又見其中。有無量百千諸妙樓閣。一一嚴飾皆悉如前。廣博嚴麗。同於虛空。不相障[得-彳]。亦不雜亂。於一處中。見一切處。一切處中悉如是見。釋曰。此百千閣分量皆等。不礙內外。互相容在而不相雜)。

四隱顯德者。謂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長短位上下等。一一隨應。有隱有顯。如見此者不見彼。見彼者不見此。雖不互見。而各收盡。雖各收盡。而不相雜。如見既爾。聞等隨應知亦然。如一人身六親所望。雖各不同。然各全得亦不雜亂。(夜摩偈讚云。十方一切處。皆謂佛在此。或見在人間。或見在天宮。十定品第七定云。或見佛身其量七肘。或見八肘九肘十肘。乃至或見佛身量等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如來本身無增無減。譬如月輪。閻浮提人見其形小。而亦不減。月中住者見其形大。而亦不增。釋曰。如佛身隱顯既爾。當知言音依果所有及一切法門教義行位等亦然。諸大菩薩。成就如是法界體事德相者。並準可知)。

五主伴德者。謂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位上下等相望。此中據兩法已去互隱顯相望不同。前門但一法上即有隱顯。(諸會中說。普賢等類輔翼之眾。皆是果海菩薩。更相主助。同遍法界。主主不並。伴伴不俱。主伴伴主同時成就。又脩多羅光明總持三昧。乃至菩薩無邊行海。皆有主伴。如第二中說)。

六同體成即德。謂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長短位上下等。一一即是一切諸法。此中不同前相即門。前據此彼。相望相即。此約即體。是一即是一切諸法。此中不同造色地。即是一切法如體事能造色地。即是水等。亦即所造香味觸等。亦即異類心心法乃至一切。悉亦如是。餘一切法一一亦然。並應類准。(妙嚴第一云。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充遍十方。第二云。十方虛空可知量。佛毛孔量不可得。又說依即正。謂摩尼幢放光說法菩提樹亦爾。並出菩薩眾師子座亦然。又見毛孔中說法。乃至眼即耳等。不同權宗。諸根互用。夜摩偈讚云。佛坐夜摩宮。普遍十方界。此事甚奇特。世間所希有。七十六說。摩耶夫人。如常之身。能容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並各乘宮殿。及八萬龍王。皆在胎中。而不迫窄。七十八云。彌勒菩薩謂善財言。汝但遍觀樓閣。則能了知學菩薩脩行菩薩道。釋曰。此色法即是教義也。八十云。善財從初發心。乃至得見普賢已前。中間所入一切諸佛剎海。今於普賢一毛孔內。一念所入諸佛剎土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如是而行緣盡〔來〕來劫猶不能知一毛孔中剎海次第乃至邊際。釋曰。此顯一毛孔量不增即如是廣大也)。

七具足無盡德者。謂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長短位上下等。一一自體。皆無窮盡。如水中文。此不同。後如帝網德。此但當體。即具無盡。彼依互在。重重無盡。又亦不同微細德相。彼據一中多法齊現。此約一一即無盡窮(妙嚴品云。佛身普遍諸大會。充滿法界無窮盡。又云。其菩提樹。恒出妙音。說種種法。無有盡極。十住品頌云。欲具演說一句法。阿僧祇劫無窮盡。而今文義各不同。菩薩以此初發心。六十五說。具足優婆夷。於一小器中出一切資具飲食等。畢竟無盡。然不減少。釋曰。此皆體德自在。非約解脫等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