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25786700000097

第97章

先總法說。後佛子譬如丈夫下喻顯。然一一中。皆有徵合等。初中十一句。先一句總。後十句別。總中云於如來所乃至覺慧故者。謂見佛色身。聞佛名號。受佛戒香。得佛法味。若佛光觸。若憶念佛。皆種善根。生無盡覺慧。覺慧謂大菩提智也。若供佛曾行地及佛塔廟。亦具善根。滅惑得樂。乃至雖見聞佛。由業障纏覆。不生信樂者。亦種善根。無空過。乃至畢竟大般涅槃。後別中。一斷果。二窮來際利樂。三不錯謬。四大願滿。五了有為性。六所行與無為合。七所作生真慧。八所修皆無限。九所行皆佛正因。十所行皆八地已上不動因。上來初唯斷。後唯智。中皆通。如文可知。

二喻顯中三喻。

一吞小金剛喻。喻於佛種少善根畢竟得大菩提涅槃益。文中六。一喻金剛性堅利非肉身腹內所能銷化。故云食少許。終竟不銷。要穿身過出在外。舊經云。下入至金剛際乃住。二何以故徵。意云。何以至彼方住耶。三釋意云。身業非金剛住處故。四合云。佛所種少為非一異善。不住一切有為行等身中。要至為即無為智處住。五重徵云。何以少許即能如此。故六重釋云。多少雖殊。其性是一。必不與一切有為法同性住故。

二小火燒薪喻。喻於佛種少善必斷二障益。文中六。一喻謂小火能燒大草積。二徵云草積極大火體極小。何以小火能燒大積草。故三釋。意云。以火是性能燒物。乾草性是易燒故。小能燒多也。四合云。於佛種少善。必燒一切惑盡。至大涅槃。五徵。六釋並易。

三藥樹多療喻。喻於佛積少善不空過益。文中一喻佛為眾生六根境益物不空。文中二。先約佛現在。後若有眾生下約佛滅後。前中見者眼得淨等可知。與寶性論大同故。彼論云。諸佛身如虗空無相。為諸勝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現微妙。出于妙音聲。令嗅佛戒香。嘗佛妙法味。使覺三昧觸。令知深妙法。後明佛滅後中。取彼地土者。喻後世遇遺教及供塔廟等益。二佛子如來下法合。文顯可知第二見聞不信益中二。先正顯業障。眾生雖見聞佛及滅後遇經教供塔廟等。由惡業障纏覆。不生信樂者。亦種善根。後佛子菩薩下并前信向等總結。問如何不信。亦名種善根。不名造罪耶。

答且據得益邊說。謗罪非無故。文殊巡行經云。文殊師利言我由過去謗般若故。無量劫墮三惡道。即由謗時聞般若故。今得解脫。又如來祕密藏經云。譬如罵藥服之。還得病愈。罵沉燒之。還發香氣。於佛瞋罵。猶勝恭敬讚歎外道。

第三簡喻異法中三。初標云無有譬喻能說此法。二何以故徵意云。向來唯約喻顯諸法。今何以言非。故三釋云。但隨眾生心見聞愛樂處。且作是說。令漸得入。理實不只如此故。云心智路絕等。上來總明大段第四說分竟。此門偈頌在後顯名受持下。此是教相中。相第塔鉤鎻義故。

第五大段顯名受持分中三。先顯名。次佛子此時門下辨受持。後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下結益。

前中名有十種。一如來祕密者。於佛所說中。見幽奧義。所謂理事事事無[得-彳]法非權小所及故。二世不能知。權小尚迷。何況世間故。三入佛印者。佛印即是一切法無性故。四開大智門者。佛果大智。此教為門。於此開悟。是為方便。得佛智故。五示佛種性者。佛體唯是無性理故。六成就菩薩熏此種性成故。七不能壞者。熏成金剛種子。非人天中受銷故。八一向隨順佛境者。佛以真俗非一為境故。九能淨眾生界者。悉淨治故。十演說等者。此教唯說隨緣不變真性。此為諸佛根本故。

後辨受持中四。一定所為受持。二是故菩薩下舉益勸修。三若得聞此下信順成益。四菩薩摩訶薩聞此經已下。勸修成益。

初中三。謂法喻合。法中二。先明為非。後佛子下明受非受。前中二。初不為餘者。謂權小凡故。後唯為等者。謂大乘實教菩薩故。於中有二。先明地前名。趣向大乘無分別智為乘體故。後是十地菩薩乘名不思議。此乘非彼權小凡等所思議故。又乘是運載義。若從信至賢。從賢至聖。是可思議。今乃十信滿心。十住初位。即是佛果故。名不思議乘也。後受非受中二。先明不能受。後唯菩薩下顯能受。不能受中云不入手者。手信也。上文賢首品云。信為道元功德母。乃至為清淨手受眾行。喻中五句可知。合中亦五。一此經等合七寶。二不入手合無堪持也。三唯除真子從種性中生者。合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四種如來相等者。合具聖王相。五若無此等者。合若無太子。七寶散滅以無修行故。教法不行名為經滅。般若論云。法欲滅時者。修行滅故。何以故下釋無真子經滅所由。

第二舉益勸信中二。先明聞信之益。後佛子設有下明聞信難得。前中有標及徵釋。標云。菩薩聞此應大喜頂受。二徵意云豈佛所說有勝有劣有聞不大喜等者耶。三釋意云。由菩薩聞此生於信樂。即疾得菩提故。後聞信難得中二。先顯真菩薩。後以不能下釋成。初中三。初明但依權教修行不約實教熏習為因故。云設多劫修六度菩提法也。後若未聞下明前既無因故後無果。故云未聞或聞不信等。不順者不能依教行故。不入者由無行故不能證會故。後釋成中意。若依實教。畢有證會之時。得名真實。而生信尚無。竟何證會得名真實耶。

第三信受利益中。文有十一句。一聞實教法名如來等者。此唯諸佛無盡祕藏解脫大智境界故。二聞已能信解等。乃至住佛家故。無性攝論釋云。生如來家者。謂佛法界。於此證會故名為生。世親釋云。由此能令諸佛種性不斷絕故。十住毗婆沙第一云。今此菩薩行如來道相續不斷故。更有多釋。廣如彼說。三順佛智境真俗鎔融。四悲智行具。五住境佛界。此亦於佛所化能化故。六無諸雜染。七能增長佛果所行。八諸菩薩化生法皆了達。九於佛神通作用不疑。十億無師自然智。十一於佛無[得-彳]解脫證會故。

第四修行成益中亦十句。一大智普智一性法故。二真心念真如故。三現見諸佛故。四以加行力入平等觀。五由神通念力遊多世界。或於諸事物中以自在念力。身遍其中。六以智導眾福。七由無師自然智永離世染。八以菩提心入十方網救護眾生。方網者。謂一剎海中。有十不可說剎種。一一種上。有二十層。從最下層。有一佛剎塵數。乃至最上層有二十佛剎塵數。總有二百一十剎塵數剎。此剎一一各有十佛剎塵數廣大剎繞。又此廣剎。一一各有十剎塵數眷屬剎繞。如是三重諸剎遞如網。以其上下四方四維皆相當。相去近遠亦有相似故。其一一層中諸方相望既爾。故名方網。總相觀之。狀如網故。九知三世佛同一體。如此知之。名大觀察。十以善根迴向之智。能普入諸法。謂凡觀一法。必具一切。然智入時。以無能所緣而入故。名無入之入也。若依梵本。應言佛子菩薩摩訶薩聞此法已。應以普遍隨行智入。應以積集中無量意樂隨行心入。應以離一切分別計度勝意樂入。應以一切如來現前作意入。應以了知平等如虗空殊勝念入。應以菩薩無中邊法界意業樂行入。應以普遍一切功德成就神通智自然智入。應發除滅一切世間垢濁心入。應以盡一切方網菩薩普遍觀入。應以善根迴向三世諸佛同一體性智入。應以此諸法入然無所入不於一法而有攀緣。應以一法觀一切法。釋曰。此上十種入是聞此法已。從如是十種方便法入此法。不同新譯經文。思之。

後頌中四頌。此但頌前第十大段見聞等益。不頌顯名受持也。四頌分四。初一頌法說。次三頌各頌前一喻。如次應知。

第六大段表瑞證成分中二。先表瑞。後是時十方下證成。

前中二。先此土。謂動地雨供表法真實。後如此下結遍通十方。即明一說一切說也。此亦通結前所說法皆順根成利益故。

後證成中二。初明果人證。後爾時十方下明因人證。前中二。先明證法。後令此會中下舉益。證中四。一現身證。二而作下讚說。三佛子我等下別意說。四如我下類通說可知。後舉益證中五。一得因位滿益。謂一生菩薩。得十通蒙記盡現一生成佛故。二佛剎下佛剎塵數眾生。發菩提心。一記多劫成佛同號佛勝境者。同緣佛出現境界故。三我等為令下明佛護持經久住。四如此下類結前度生益。五出前遍益所因中略顯十因。一十方佛現在力故。二當處佛本願力故。三有此法起處即合有此益故。四彼得益者自善根力故。五佛加持令起不虗加故。六根緣契會故。七隨可驚覺時即驚覺故。八往因不失故。九令成普行故。十顯佛智自在。後明因人證中二。先明此處作證。後如我表此下類遍十方。前中二。先釋文。後問答。前中有十六節。一乘處遠近。二有十不可下眾數。三來詣下明充滿法界而來。四現菩薩莊嚴相。五放光。六動剎。七壞魔宮。八滅惡道苦。九顯歌讚佛德。十雨諸色雨。十一現諸色身。十二受無量法。十三以佛下讚說法者。十四佛子下自述同名及來處。十五彼一切下述彼同此所說法同。略有六種。文句義理。宣說決定。決定即是益物。十六我等下顯來意作證故。略出二因。佛力故得。法故得。類通可知。後問答者。問如上發心品中。唯佛證成所餘會中菩薩作證。今此品內通因果耶。答發心品中說初發心即是佛故。證此難信佛自證。餘會唯菩薩者。為證所說諸菩薩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今此相顯出現行等。皆是果位所行之行。此則雖得佛道。而不捨菩薩行故。通因果也。

第七大段重頌分中分二。先辨意。後正顯頌。前中二。初觀眾。後欲重下顯意。顯意中有十句。一佛出現等明總句。出現正法。二如來正法等是語業音聲。三無量善根是身業。四諸佛出世業是菩提。五善能等是心業。六隨應等是轉法輪。七出諸菩薩等是於佛見聞敬養。八一切諸佛自在等是境界。九一切一身等是涅槃。十從本大行等是出現行也。後正顯頌中四偈。初一頌頌前說分。次二頌頌前顯名受持分。後一歎勝勸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