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对联大典
25985700000069

第69章 对联趣事(6)

文武状元

相传明代杨慎考中状元后,在从水路返家的途中,遇上了一位武状元的船。两只船谁走前谁走后,直接关系到各人身价,一时互不相让。武状元沉思半晌,眉头一皱,对杨慎道:“我有一联,你能对上,我甘愿尾后。”他出的上联是:

二舟同行,橹速哪及帆快;

武状元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三国时的鲁肃和西汉时的樊哙,含有“文不及武”之意。杨慎当时未能对上,只得忍辱居后。此事过后,杨慎耿耿于怀,直到儿子娶亲之日,还在思虑。这天,当“拜堂”之声唤起鼓乐时,他猛地拍案叫道:“有了!”原来,他此时终于对上了几十年没有对上的对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杨慎这联也是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北宋中期的武将狄青和西汉时的萧何。狄青是武将,萧何是文官,”武不及文”。对是对上了,不过却成了杨状元一生的憾事。

“小木匠”解难

明代抗清名将熊廷弼,是很有学识的人。因为他少年时学过木匠,人称“小木匠”。这“小木匠”从小刻苦读书,聪慧过人,特别善于对对子。据说,书院山长(即主讲老师)的岳父去世时,这位山长想写一副挽联表示哀悼。可是当他写出上联以后,下联怎么也写不出来了。他的上联是:

泪滴江汉流沦海;

在一旁观看的小学生熊廷弼上前对出了下联:

嗟叹嚎啕哽咽喉。

大家一听,都感到很惊奇,上联都是三点水的偏旁部首,熊廷弼对的却是七个口字偏旁的字,而且意思不但很连贯,也很形象:因为哭喊,把喉咙都哭哑了,这是多么悲伤呀!有人还说,这下联对的比上联还形象,还确切。

逗号的妙用

从前,有个地主想夸耀自己的财富,过年时请人写了一副对联:

养猪大似象,耗子已死完;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古时候对联,实际上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中标点是根据作者的原意加上去的。当没有标点的对联贴出去以后,有个穷秀才看了,用笔在上下联中各点了一个逗号,对联便成了:

养猪大似象耗子,已死完;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这副对联经这样一改,意思就完全变了。第二天,过路的人看了对联都捧腹大笑。笑声惊动了地主,他出门一看,立刻气得昏了过去。

对联中的傲与谦

明朝末年,有个文学家叫倪元璐,当过大官,写了不少书,又善于书法和绘画。一次,在朋友家客厅里,看见挂着一副对联:

囊无半卷书,帷有虞廷十六字;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所谓十六字,是一些人修心养性的十六字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尼山,是指孔子。倪元璐心想:“这位老兄也太狂妄了,竟把自己当做圣贤。骄傲是无知的表现呀!”他回到家中,叹息一番,也写了一联,挂在墙上:

孝若曾子参,方足当一字可;

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点骄。

曾子就是曾参,孔子的学生,以孝顺母亲而著名;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有名的贤相。对联的意思是:一个人孝如曾子,只不过是做到为人道德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才如周公,也不能有半点骄傲。后来,朋友到倪家回访,看见墙上这副对联,联想自己的那一副,不禁脸红了……

康熙题“松鹤”联

清代著名学者陈梦雷,字则震,号省斋,因得康熙的赏识,被派去陪伴第三个皇子诚隐郡王胤祉读书,陈梦雷为胤扯搜辑古今图书资料,编纂一部大部头的类书,他“目营手捡,无间晨夕”,工作很辛苦,康熙赏给他一所宅第,还亲自为他题写了一副对联:

松高枝叶茂;

鹤老羽毛新。

陈梦雷得到这副对联,如获至宝,他选取上下联句首“松鹤”二字,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松鹤山房”,又把自己的诗文编为《松鹤山房诗文集》(共二十九卷)。陈梦雷又号松鹤老人。

临刑诉苦酸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很有学问。他能文能诗,尤其喜欢批书,他曾对《水浒》《西厢》等名著进行过批注,很有影响。传说,有一次金圣叹到一家寺院闲住,半夜起来找寺院住持,说他想批点佛经,老和尚说:“要批点佛经不难。我有个对子,你对得上,我马上拿出佛经请你批点。”金圣叹满口答应,请老和尚说出上联。当时正是半夜时分,老和尚不加思索,脱口出联:

半夜二更半;

金圣叹听了苦苦思索,始终对不出下联,只得败兴而归。清初,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判死刑。临刑时正值中秋,忽然对出了老和尚的那句上联:

中秋八月中。

金圣叹高兴极了,赶忙要儿子去告知老和尚。金圣叹为批点佛经而苦心对对,终于对上了,心里异常兴奋,但批点佛经未成,却是终身憾事。临刑前,他的儿子带了酒菜去生祭,金圣叹一边吃,一边出了一上联,要儿子马上对出下联。那上联是:

莲子心中苦;

以“莲子”谐“怜子”。可是,他的儿子早已泣不成声,哪里还对得上来;金圣叹把儿子嗔怪了一顿,然后代他对道:

梨儿腹内酸。

梨儿腹内酸仍然是利用“梨儿”与“离儿”的谐音。这一“苦”一“酸”,道尽了父与子生离死别的悲痛心庸。

金圣叹面对死神,心神不乱,作对如此清醒,动情,所以,稗史中称其为奇才。

王尔烈巧对对联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辽阳城里有一位才子,名叫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三十九岁中举人,1771年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做翰林,授编修,晚年创办“沈阳书院”。王尔烈幼年在辽阳城东南的魁星楼私学馆就学。一年秋天,他跟着老师和同学们到郊外漫游。当他们漫步郊外,面对黄花盛开的原野,老师见情生景,随口吟了一句上联: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打地;

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同学们面面相觑,一时答不上;只有王尔烈思索片刻,回望城中,目视辽阳白塔,当即对出下联: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这副巧对对得好:“城内”对“野外”,“白塔”对“黄花”,“犹如”对“好似”,“玉钻钻天”对“金钉钉地”。这里前一个“钉”字是名词,后一个“钉”字是动词,故下联前一个“钻”字也用名词,后一个“钻”字也用动词,对得极其工巧。

瑞雪戏对

王尔烈念完四年私塾,父亲就叫他到辽阳城南千山龙泉寺谋生。王尔烈来到龙泉寺当杂工,一有闲空就去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之道。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寺里的小和尚和打杂的都来扫雪,他们连扫带玩,用雪塑了个观世音菩萨像。这时,方丈元空和尚来到跟前,就以雪人为题,出了上联: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让小和尚们对出下联。小和尚们一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摇头搔脑对答不上。这时,王尔烈在一旁说了声“我来对”,便随口念道: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王尔烈从“雪”联想到“云”,便以“云成罗汉”对“雪积观音”。日出雪化,风吹云变,故以“风吹漫步到西天”对“日出化身归南海”。神思驰骋,意象生动,对得委实工巧。元空和尚一听,连念:“阿弥陀佛!”小和尚们也都称赞不已。打那以后,元空和尚就收王尔烈为身边学生。

游湖得联

有一天,方丈元空和尚带领一帮小和尚划船往大安寺去。大安寺里的一小尼姑正在湖边汲水。她见船来,小和尚撑船,影子映到湖水里,船篙正好打在和尚的影子上小尼姑就笑着出了一上联:

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

船上的和尚们一听,脸都全红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王尔烈瞅瞅小尼姑汲水的样子,随口就对答了一句下联:

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

小尼姑汲水的时候,也是自己把自己的影子提上来了,元空和尚听了后,不禁暗自称赞,遂把他收为茶童,教授诗文、答对。

赶考路上遇老翁

几年过后,王尔烈赴京赶考,路上遇到一位砍柴的老翁,挑着一担山柴。两人在一起休息,老翁看王尔烈挑着一担子书,便问:“你是进京赶考的吧?”王尔烈有礼貌地点点头,说了一声:“是的。”老翁打趣地说:“来!我先考考你,看你怎么样?”说完,老翁就指着刚刚砍来的一挑树枝,念道:

此木为柴山山出;

请王尔烈对出下联。年青的王尔烈望着村中升起的炊烟,受到启发,脱口而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老翁听后,赞不绝口,鼓励他说:“你这次下考场,一定能考中啊!”果真,王尔烈到京中了个头名状元。但因乾隆皇帝私下考场,和王尔烈在一个考场科考,乾隆皇帝名列第四,主考官硬是把乾隆换到第一名,等乾隆皇帝展卷一看,发现王尔烈才学出众,文笔惊人,当即封王尔烈为翰林院侍读,在宫内教授太子颙琰。后来留下“老主同场少主师”的诗句,指的就是王尔烈的这段故事。

山珍海味

传说明代有个杨翰林,看厌了宦海沉浮,辞官回到老家,过起隐居生活。偏偏朝廷非要他出山作官不可,派一员钦差大臣专程来召他回京。杨翰林梦未因朝廷的“器重”而动心,婉言加以谢绝。钦差大惑不解,问道:“翰林不去享受荣华富贵,偏要做山野村夫,这穷乡僻壤究竟有什么可贪恋的呢?”杨翰林笑而不答,取过纸笔,写了一副对联:

日吞夹金绞银饭;

夜饮龙须虎眼汤。

饮差看了,心里不大痛快,说:“原来你整天吃山珍海味,难怪不愿做官呢!既然有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不招待我呢?”

杨翰林说:“既然大人想吃,我当亲自下厨房去做。”过了一会儿,杨翰林端出一碗夹苞谷面的白米饭,一碗海菜螺蛳汤,说:“这就是我对联中所写的佳肴,大人请吧!”钦差大臣十分尴尬,碍于面子,只得勉强吃下。寒暄两句,赶紧回京复命去了。

睡梦巧对

明代有一个很著名的文人叫徐广义,他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从小就天真活泼,很聪明,也很好学。

小时候,徐广义经常和唐万阳侍御游玩。有一天,他因为连续几天读书,很困,就趴在灯下睡着了。唐万阳连忙叫醒了他,他正睡得迷迷糊糊的,就在他似醒非醒的情况下,唐万阳出了一个联句:

眼皮坠地,难观孔子之书;

徐广义在朦朦胧胧中听到有人吟句,睡眼还没有睁开,就边打呵欠边对:

呵欠连天,要做周公之梦。

唐万阳没想到徐广义能在睡梦中这样快,这样机敏地答联,而且答得这么好,以“周公”对“孔子”,相当工稳适度。

烧鹅会走路

在明朝时,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叫陈棠,他七八岁就能吟诗作对,写出好文章来,十岁时,就中了举人,人们称他为陈举人。

有一天,陈棠正在学馆里上对课,这时、外面正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天空中飞来一群大雁,老师望着窗外,触景生情,出了一句上联,让学生应对:

一群征雁天空过;

联句出了以后,课堂上没人能答上来,老师很生气。这时,外面有一个过路人手提一只烧鹅从这儿路过,陈棠见了,灵机一动,猛然间站起来,高声应道:

丰爿烧鹅地上行。

话音刚落,全学堂的人都很高兴,老师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连声称赞:“对仗工整,无懈可击。并写了一条批语:

“鹅者,烧熟而不死,且半爿(pán)能行,吾不敢啖(吃)也。”

洪承畴与史可法

傅山先生生于明朝末年,是朝廷命官。昊三桂引清兵人关后,心情十分悲痛,便携带家眷隐居在太原晋祠,行医为善。

清朝皇帝知道傅山先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多次派大臣前来劝他入朝做官,他回话说:“如果相逼,只有一死。”后来,傅山先生听到和他同做官的洪承畴父子投降了清朝,并做了大官;史可法坚守扬州,宁死不屈,以身殉职,一恨一叹,便提笔写了一副对联:

父成丑,子成丑,父子成丑,洪承畴;

君可法,臣可法,君臣可法,史可法。

“成丑”是“承畴”的谐音,是对洪承畴的丑恶行径的嘲讽;“可法”是借用史可法的名字,表彰他的爱国精神是可以效法的“伊尹一人”明朝有个知府叫冯驯,有一天,他在家里请客。客人里边有个十来岁的孩子,跟他父亲一块儿来赴宴,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很机灵。有人说,这孩子顶会对对子了。一个客人听了,就提出让这孩子对对子,他指着知府冯驯说: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

“冯”是由两点和“马”组成,就是“冯二马”;“驯”由三个竖(“川”字)和“马”组成,就是“驯屯马”;“冯驯”合到一块儿,不就成了“五马”了吗?古时候“五马”又是知府的别称,“冯驯五马”就是冯驯知府。这个对联表面上倒很简单,实际上还真不好应对。许多大人都在苦思冥想。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对出下联: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

这里说,“伊”字有个“人”;“尹”可以看成是“伊”字去掉了“亻”。“立人”),当然“无人”了,“伊尹”两字合到一块儿,是“一个人”。“伊尹”正好也是个人名,是商朝一个有名的大臣。这么难的对子,一个孩子对得这么好,在座的客人们都很惊奇,宴会的气氛由此热烈起来,大家兴高采烈地谈诗对句。

惟楚有才

湖北历来是出文人才子的地方。明朝末年,湖北天门出了钟惺、谭元春两个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被称为“竟陵体”;他们办书院、收学生,培养了一批作家,被称为“竟陵学派”。有人送来一块写着“楚有材”的匾,挂在书院门上,意思是“湖北(古代楚地)有人材(才)”。有一位朝廷官员,到这里巡视,看了匾很不服气,派人把匾取走,正好碰上了汉川文人黄良辉。黄良辉问道:“大人有钱有势,何必非爱这块小木牌呢?”巡官见旁边有一个渔翁正在称鱼,便没有正面回答他,随日说出:

秤直、钩弯,星朗朗,能知轻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