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对联大典
25985700000072

第72章 对联趣事(9)

开戏的那天,各村的头面人物都到了戏台前。有人提议说,应该写副对联,挂在戏台两侧,大家都很赞同。于是,就把在场的老学究王汝翰推出来执笔写,王挥笔写道:

化干戈,为玉帛,言归于好;

王汝翰写完上联,正想怎样写下联,忽然看见了本村里的小鸣盛,他觉得应该让王鸣盛显示一下才华,于是,他就叫这位少年来答下联。王鸣盛接过笔,写下了下联:

假梨园,排忧非,冰释嫌疑。

一联出口,大家都夸赞不止,于是,一台好戏热热闹闹地开演了。这里的“假”,不是真假的假,而是依仗、假借的意思。

大观楼长联

昆明大观楼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它位于高原湖泊滇池的北岸。亭榭长栏,巍峨壮观,湖光山色,绿树红花,风景优美怡人。大观楼有一副对联,全联共有一百八十个字,为清人孙髯所撰。文辞意境极好,读起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上联是:

五百里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服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是: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慕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从空间上着笔,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下联从时间上落墨,吊古抒怀,寄托着不胜感慨之情。对于这幅长联游人多有诗词吟咏赞叹。这幅长联作者孙髯,字髯翁,是陕西三原人,一生怀才不遇,晚年流落昆明。一天,孙髯到大观楼游览,遇到一些文人雅士正在饮酒作乐,吟诗写文,为清王朝统治者歌功颂德,他不由得摇头叹气。众人看他如此举动,便用嘲讽的口气说:“你有本事就来写吧,何必如此。”孙髯一听,心潮起伏,提笔一口气写了一百八十字的长联。众人见此情景,无不为之惊倒。后来,昆明文人陆树堂把这副长联镌刻为联匾,悬挂在大观楼正面临水的大门上,以供观赏。

戒鸦片联

鸦片烟输人中国后,鸦片烟馆遍及城乡,吸毒者日益增多,腐败的清政府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者,不顾民族的危亡,对此蔓延全国的毒品,却熟视无睹,他们口头上喊“禁烟”,只不过是玩弄贼喊捉贼的把戏而已。结果是:禁者禁,贩者贩,吸者吸,当官的带头吸,老百姓跟着吸,富的吸穷,穷的吸死。凡是吸鸦片烟的人,人人骨瘦如柴,精神颓废,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东亚病夫”的耻称,就是由此而来。为了劝告吸毒者戒烟,有人在鸦片烟馆门前贴上了一副发人深省的对联:

因火成烟,若不撤除真是苦;

舍官作馆,入而忘返难为人。

对联的作者语重心长,用心良苦,为了民族的存亡,唤醒人民大众抵制鸦片的输入,告诫吸毒者可悲的下场,创作了这副生动形象的对联。对联以“烟馆”二字冠首,又以“苦人”二字结尾,“若”与“苦”只有一撇之分,“人”与“人”在回返之别,字字入扣,毫不含糊,机智巧慧,实为一副不可多得的妙联。

压倒三江

传说乾隆年间,江南科考出了麻烦。应试的举子们都是当地名士,一连几个主考官都被举子们“考”得灰溜溜地回来了。皇上又命王尔烈前去。举子们听说王尔烈是北方人,更瞧不起他,有人说:“北方人出题,顶不错出个‘学而时习之’。”王尔烈听说,也不介意。按规定要连考三场,王尔烈的三个考题都是以“学而时习之”之题作文章,并要求不得重复。这可把举子们难坏了。有的不服气,说:“我们是不做这等文章的。”在王尔烈的住处贴了半副对联:

江南千水千山千才子;

王尔烈回来,挥笔写了上联,也贴在门上:

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接着,他把自己以“学而时习之”之题所做的三篇文章贴出来。众人一看,风采各异,气象万千,不由得对王尔烈大加赞叹。有个学子请王尔烈写幅字,王尔烈写道: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

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

从此,“压倒三江王尔烈”的美名便流传开了。

叔嫂斗才

宋湘是晚清时代的才子,他这人从小就聪慧过人,童年时吟诗作联的名气在乡里是很有名的。他的家里有一个嫂子,也很有才学,叔嫂俩经常互相作对联,求得长进。有一天,嫂子要考小叔子,便对宋湘说了这样一句话:“人家都说你是才子,我看有点儿言过其实。今天,我在镜子前梳妆,想出了一句上联,就麻烦你答对,替我解开难题。”宋湘一听嫂子的话,知道这是在有意考自己呢。于是就傲慢地说:“您说吧,联诗续对,随口就来。”嫂子听了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出上联:

双镜悬台,一女梳妆三对面;

宋湘一听,出乎自己意料之中,他想了好半天,也对不上来,只见他的脸由红变白,又由白变红,他后悔自己口出大言,没法收场了。到了晚上,天暗下来,家里人点上灯,正好有客人告别,家里人送客人,作揖客退,这姿势映在墙壁上,出现了影子。这情景启发了宋湘,他高兴地一蹦三跳,连声说:“我找到了下联了,嫂子,您听―”说着,念出下联:

孤灯挂壁,两人作揖四低头。

这下联与上联对得天衣无缝,使得嫂子无可挑剔,她不得不相信宋湘真是名不虚传的才子。

少年于谦

有一次,于谦身穿红衣裳骑马过桥,与太守相遇,太守戏出一联道:

红孩儿骑马过桥;

于谦随口应道:

赤帝子斩蛇当进。

太守大为惊异。于谦被选为“博十弟子员”后,一天众博士弟子员随巡按三司游西湖南山净慈寺,一位好显示自己的人指着大雄宝殿里的佛像说:

三尊大佛,坐脚,坐像,坐莲花;

并问谁能对出下联。有人说,就令小秀才来对,于谦提高嗓音应声对道:

一芥书生,攀龙,攀凤,攀柱子。

众人听了,同声称赞:“对的妙!对的妙!”

劝君也来两杯

据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文人石清泉浪迹天涯。这一日,来到湖北松滋的古乐乡。这个乡的人,文化层次比较高,传说不论农夫,还是老人、小孩,都能对对子。石清泉看见在一棵大树下,有几位村夫,围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令他惊奇的是,这些人虽是农村衣着,说起话来却非常文雅,他在旁边听呆了。忽然,听见一个老者,高声说道:“再添三盏!”这时,静立一旁的石清泉,情不自禁地脱口说了一句:

高朋满座,尽是有识才士,欢声笑语,呼人再添三盏;

众人这才发现,有一个外乡人在这里。听这话,分明是以联会友的高手,但一时却不知怎样答对才好。还是这位老者机敏,拱手一揖,说道:

先生过誉,不知何方贵客?酒短情长,劝君也来两杯。

说罢,众人纷纷起立,请客人到上座。石清泉心想,说这个地方的人会作对子,果然名不虚传。

必须挂在正位

清朝嘉庆皇帝在位的时候,每逢过生日,都大讲排场,京内、京外的大臣除了送寿礼,还要送寿联。又赶上嘉庆作寿,朝内几个大臣都绞尽脑汁,要写出令皇上满意的对子。大家陆续把寿联裱好,送进宫里,只有一位新翰林迟迟未交。别人问起,他却说:“我的寿联若是交上去,肯定要悬挂在正中的位置,到那时,把各位大人的比下去了,怎么好意思?”众位听了直咋舌:“摆正位那是何等荣耀的事,论资历哪里轮到你哟!”于是,跟他开玩笑:“你的寿联如果真挂在正位,我们都设宴向你祝贺。”到皇上寿辰这天,寿堂之上,果然在正位挂着新翰林的对联。各位大臣一看,上面写的是: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把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字拼起来,竟然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位清朝皇帝的年号。如同祖宗牌位一般,皇上怎敢放到偏位上去?

鸿雁与蚕

民族英雄林则徐,一生都在做着济世救民的事,他不但以抵抗英国侵略者焚烧鸦片而有名,而且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勤奋好学,特别擅长对对联。有一次,林则徐陪着老师去郊游。老师看见江边鸿雁飞翔,马上触景生情,出了一个对句给林则徐:

鸿是江边鸟;

林则徐听到老师的联句后,他忽然想到农户家养的那些白光光的蚕,于是就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

蚕为天下虫。

老师听了小则徐的对联,非常高兴,夸奖他对得好。原来,老师出的上联,可以有两种意思解释,一是指眼前的景,鸿雁这种鸟经常生活在江边,二是“鸿”这个字可以拆开来,“江”字边加一“鸟”字,这是拆字联,林则徐完全理解了老师的用意,以“蚕”对“鸿”,巧妙地把“蚕”字拆成上边一个“天”,下边一个“虫”字,很符合拆字的要求。同时,又是在说,蚕这种昆虫是经常在露天底下养的。以“虫”对“鸟”,构思很新奇,怪不得老师直夸奖他呢!

吃掉乾坤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热心研究中国实际问题,成绩卓著的爱国思想家。他从小很聪明,性情豪放,胆识过人,有一番抱负。

魏源8岁时去县里参加童子试。县令见他年幼,便先考他,县令指着画着太极图的茶杯,出上句道:

杯申舍太极;

魏源听了,想想后,马上答道:

腹内孕乾坤。

县令很惊奇:这个孩子这么小的年纪,竟有如此的抱负,而且答得这么快,真是难得,可是,他又担心这是他事先背好的句子,正好碰上了,于是便又追问了一句“什么叫乾坤?”魏源回答说:“天地是乾坤呀,这是《易经》上说的。”说着,他从怀里拿出两块麦饼,又接着说:“这一块好比是天,这一块好比是地,如今我把它们吃下去,不就是天地在胸,腹孕乾坤了吗?既然胸怀天地,从今以后就得想想天地间的大事了。”这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不住地夸赞他。

陶澍击鼓

清代的陶澍,小时候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勤学好问,而且胸怀大志,人们都很喜欢他。9岁那年,在除夕之夜,他看见祖父在屋里屋外点了好多盏灯,便问祖父为啥要点这么多灯。他的祖父特别疼爱这个聪明的小孙子,便出了一个联句来回答他的提问。这上联是:

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替乾坤增色;

本来,聪明的陶澍知道点灯是敬神祭祀祖先的,可往年点得没有今年多,所以才故意问爷爷是怎么回事,没想到祖父却用联句来回答他,而且答得还这么妙。于是,他就动开了脑筋。猛然,他跑走了。他的祖父很奇怪:孙子为什么跑了呢?正在琢磨时,只见陶澍搬来了一面鼓。猛擂猛打起来,声音好大呀!全家人都被鼓声惊动了,人人都感到纳闷,祖父问他:“好好的,你怎么敲起鼓来了?”陶澍答道:

新春雷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扬威。

祖父听了孙子的联句,高兴地大笑道:“好句子呀,‘代天地扬威’。”陶澍也笑着说“那是因为先有爷爷的‘替乾坤增色’呀!”

杨溥巧对县令

明朝大臣杨溥,小时候聪明伶俐,才华过人。一次,县令捉他父亲去服劳役,杨溥恳求县官释放他父亲。县官一看是个小孩,就说:“我出个对子,你要能对上,我可以释放。”接着,县官说出了一联:

四口同圖,内口皆从外口管;

这个联语,构思奇妙,寓意贴切,言下之意是百姓都属他管。杨溥听后,稍思片刻,应声对道: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这个答联,非常含蓄地说出了要求县官照应。县官点头称赞:“对的好!”让衙役放了他的父亲。这副对联,巧妙地将“图”字,分剖为四个“口”字和一个“十”字,将“傘”字,分剖为五个“人”字和一个“十”字。这副巧对可以说是拆字联中的典型。

闭门羹

湖北蕲春县,出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叫陈细怪。他这个人还真是有点“怪”,能作得一手谐趣联,用来扶弱抑强,讽贪刺虐。太平天国革命军占领鄂东以后,陈细怪考中约士(举人),轰动了乡里。连那些平常最看不起他的富豪们,也赶来奉迎吹捧。这天,有人告诉他:陈凌霄要来拜访你。陈细怪平时跟这个富豪水火不相容,心想:“他来干什么,还不是想讨太平军的好,保住自己的财产?”阵细怪决心不见他,提笔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门本不高,要进且将头低下;

屋原甚黑,想看该把眼睁开。

墨迹还未干,陈凌霄就来了。他看了对联,知道是冲着自己贴的,便灰溜溜地走了。

以父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