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青年学生党课培训教材
25986700000013

第1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4)

不断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水平。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现实的紧迫工作,坚持重在建设,注重长期积累,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大力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在多样化思潮中确立主导思想、在多样化观念中寻求最大共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多样”的社会思潮构成了矛盾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坚持“一元统领”、“协调有序”,也要坚持“兼容共生”、“和而不同”。在引导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体人民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同时,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冷静观察、辩证分析,区别层次、妥善应对。对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诉求,多用解疑释惑、形势政策教育等方法进行引导;对人民群众正常的监督和批评,应予以支持,并加以正确引导;对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尊重创造,鼓励个性和特色;对学术理论问题,坚持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内外有别;对思想认识问题,坚持摆事实、讲道理,加强正面教育,做到以理服人;对政治原则问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绝不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和意识形态渗透,保持高度警惕,加强防范,坚决斗争。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推动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随着教育的普及特别是信息网络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准、判断能力普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时势,不断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落实“三贴近”原则,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的根本途径。应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运用通俗理论读物和电视理论专题片等形式,用群众的语言、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回答理论和实践难题,在娓娓道来中把道理讲清楚、说明白。积极占领互联网、手机短信、车载多媒体等阵地,充分利用网上论坛、在线访谈等形式,为群众开辟表达诉求和感受的渠道,使群众在平等交流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文化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国已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应更多地借用文化的力量,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善于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积极生产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组织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实人们的业余生活,让人们在文化熏陶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潜移默化的鼓舞和启迪。凸显人文关怀,用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为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奠定群众基础。思想建设离开群众的实际需要,就会流于空谈。应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通过切实解决好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使人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实践价值,不断夯实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群众基础。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对外输出价值观和文化产品。但从长远看,世界文化舞台不可能是西方文化的一统天下,必然会出现多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和对话的新格局。各种文化将通过对话和交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共同维护关系人类共同利益的基本文化价值。因此,全球性文化交汇对于我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在有效抵御西方文化渗透、保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前提下,坚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全球性的文化对话中,努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六、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党的******以来,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就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经济虽然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存在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现象滋长等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只有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主题的重要内容,是******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富有世界眼光和时代特点的战略思想,体现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最新认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这个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十七大精神,成为十七大最为激越的主旋律。“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反映了党对三大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执政党的世界眼光。每一个社会都要解决增加财富和分配财富的问题。增加财富主要是面对自然处理经济发展问题;分配财富主要是面对人类解决政治社会问题,前者强调经济发展,后者要求社会公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发展和公平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政党就一直在效率和公平,发展和正义之间进行调适。解决好时,社会就得到比较长期稳定发展,解决得不好时,就会动荡不安,阻碍发展,走回头路,甚至爆发战争。一党强调发展,注重社会精英和富人利益,另一党强调公平,注重社会中下层福利,两者彼此更替、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大体协调平衡。二战以后,西方和东亚新兴国家比较好地解决了发展和公平的关系,得到了长期稳定的发展。20世纪末,日本自民党、印度国大党以及拉美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相继丢掉了政权,发展受到挫折,也是由于这个问题的困扰。各国执政党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执政必须自觉办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件最要紧的事。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偏重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没有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要求,同时也没有解决好收入分配中公平公正问题,出现了一个特权阶层,这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前我们以阶级斗争为纲,搞穷过渡,强调平均主义,看上去是解决了公正问题,但没有真正解决好发展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较好地解决了发展问题,但在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党的******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局面和新的境界。历经正反两方面经验,使我们终于更深认识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对初级阶段国情的把握,体现了创新理论的中国特色。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这个定位是我们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是我们观察问题、做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人口多、基础差、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水平低等基本国情尚未根本改变。2006年,我国人均GDP仍排在世界百位以后。如果说GDP反映的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那么人均GDP反映的就是国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社会建设也严重滞后,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突出。在这个意义上,我国仍然是一个相对落后的穷国。基于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提出,并不是中外历史经验的照搬照抄,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探索创造。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两个丰富的思想系统各自有机构成,又由以人为本的哲学贯穿,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于“四个坚定不移”,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体现了十七大精神的时代特点。展望未来,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看待这两个大势,就必须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时代是与时俱进的。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汇集成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各国都在积极参与竞争,都在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新的期待,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要求,使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近些年来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暴露出诸多问题和矛盾:比如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困难群众还有相当数量;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继续深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中国和中国人来讲,能不能顺利实现全面小康,能不能顺利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