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公文作品集
25989100000017

第17章 论文(3)

开发步骤

整体开发分为两个步骤实施。

第一(1990-1995)为“市场引导生产”步骤。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推广“一优、三抗”(抗病、抗虫、抗菌)优良品种,完善配套生产设施,引进高新技术,突破保鲜、贮藏、新产品开发关;扩大地膜覆盖面积,增施有机农家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生产“优质、无污染”(化肥、农药等)的农副土特产品,扩大名、优、特产品生产量,打开国内外市场。

第二(1995-2000)为“生产引导市场”步骤。超前培育最优品种,超前研制最优产品,缩短生产周期,扩大生产规模,开发、吸引和引导市场。

三、开发生产加工基地的主要措施

为了加快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步伐,发挥农副土特产品资源优势,提高综合转化利用水平,我们以全面推进科技进步为手段,以实现科技产业化为重点,采取以下五个措施。

1.搞好农村“六大支柱”产业建设。从今年开始,我们以“粮食、乡镇企业、林果、烤烟、畜牧、油料”六大支柱产业建设为重点,以优势和拳头产品的开发带动种养和加工业的规模开发,促近农副土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

2.搞好“食品工程”建设。以当地资源为基础,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扩大规模与科技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重点发展粮油、肉食加工和综合利用,搞好酿造、酿酒业技术改造,开发罐头、饮料工业,搞好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一是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选送有技术基础的人员到大专院校深造代培,有针对性地聘请专家、教授来我区办学授业,同时组织技术岗位的职工外出学习,大力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化管理和现代化技术的人才。二是重点抓好玉米、高梁、大麦、小杂粮生产建设、生猪基地建设以及肉鸡、果品、蔬菜生产,保证食品工业生产原料。三是采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加速技术改造,优先考虑食品工业新、扩、改项目,适当增加财政补贴扶植,推动食品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到“八五”末,产值达到1.68亿元。

3.提高乡镇企业加工水平。乡镇企业要把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发挥“原料就地、加工就地、转化就地”的优势,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的水平。一是提高罐头、饮料、粉条、粉丝、蛋糕产品、食品加工水平,发展营养型、保健型、儿童系列产品,争取打开区内外、省内外市场,“八五”末产值达到4000万元。二是利用平凉皮毛集散地的优势,搞好深度系列加工,提高革制品产品加工水平,巩固国际市场,“八五”末完成鞣制皮革产品5万平方米。三是以地毯加工为主,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技术联合攻关,保持良好质量和外贸优势,“八五”末,产量达到6万平方米。

4.完善生产加工基地服务体系。本着“加强县一级、充实乡一级,延伸村一级”的原则,在充实、提高现有农技推广、良种繁供、农业机械、经营管理等服务机构的同时,着重搞好乡村两级服务体系建设,改进和完善104个乡站,加快27个乡站的组建步伐。到“八五”末,全区131个乡(镇)都建起“四有”(有地方、有2-3名技术人员、有常用仪器设备、有推广项目)乡站。同时,大力兴办民间各种科普协会、研究会、农技服务专业户,多渠道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积极恢复村级代购代销店,搞好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收购代销和技术咨询工作。

5.请省上帮助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肉牛基地二期工程建设列项问题。我区东五县(市)肉牛基地一期工程,于1984年列入全省八大重点畜牧商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到1989年完成建设任务。基地牛存栏达到28.8万头,占全区牛存栏88%;累计出栏14.8万头,其中90年出栏3.62万头,占全区牛出栏99.7%。五年累计,省上有偿投资165.2万元,新增产值1.73亿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5;户均养牛收入145元。从1990年开始调查论证,我们提出了东五县(市)1991-1995年商品肉牛基地建设的二期工程建设规划,需要投资581.25万元,其中有偿130万元,无偿440.5万元,自筹10.75万元,今年初已正式上报省计委和畜牧厅。二期工程建设,拟从1991年开始,以加快出栏、稳定商品量为目标,以扩大规模经营范围,完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配套服务体系为重点,到1995年完成建设任务;基地牛存栏达到35万头,五年累计出栏商品牛35万头,其中95年达到7.5万头,户均收入达到500元。对此,请省上尽快批复我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列入全省畜牧商品基地,安排建设资金。

二是H南铁路货运站的粮食储备库和农用物资转运站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两个项目的立项筹建问题。1994年宝中铁路全线开通,H南货运站已列入铁路施工方案,设计年货运到发量61.5万吨,是H商品流通的中枢。因此,我们拟从1992年到1994年,在H南货运站附近建一个容量为5万吨的粮食储备库和年吞吐量为20万吨的农用物资转运站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需总投资3100万元(其中粮库1600万元,批发市场1500万元)。请省上尽快立项,于明年安排开建资金。

三是地区3万吨精粉厂新建项目立项问题。为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步伐,保证宝中铁路开通后的H城区(安国至四十铺)面粉供应和食品加工专用面粉需要,我们拟从1992至1995年,在H新建一座年产3万吨的精粉加工厂,需投资1000万元,请省上尽快列入新建项目,并安排明年建设投资。

农牧结合是振兴贫困

地区农村商品经济的根本途径在全国扶贫开发研讨会上交流(一九八九年二月十三日)

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以粮食为基础的种植业和以种植为基础的养殖业,实现农牧生产高效有机结合,是贫困地区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根本途径。作为原始产业的农牧业,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贫困地区,更显为基础之基础。只有农牧结合,相互转化,农民赖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得到满足,并出现一定剩余,发展商品经济才有可能,并向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和产品的加工增值化方向发展。农牧结合是通过配套工程技术稳固农田种植生产基础,为畜牧生产提供饲草料,由畜牧转化成畜产品,经过乡村加工工业增值,扩大种植业投入的一种物质与经济双向循环的生产形式。因而,它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具有基础性、现实性及久远的历史性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央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农业生产逐步改变了过去“以粮为纲”和“养畜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状况,种植业由单一生产走上以粮为主、油、果、药、麻、林、草、瓜等全面发展的路子;养殖业突破了从属于农业的圈子,向商品畜牧业跨进了一大步。农牧业的有机结合,使各业在优化组合中建立了良性循环的生物链,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整个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98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42337万元,人均258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18%和27%,其中种植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64.6%,增长68.1%;林业产值占6.3%,增长287%;牧业产值占19.2%,增长2.4倍;副业产值占9.9%,增长39倍。粮食总产达到52.37万吨,比1978年增长3%,人均产粮313.5公斤,下降3.8%;人均纯收入311.9元,增长4.1倍。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农牧结合,对强化农业基础,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农牧结合能够强化粮食生产基础

H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人多地少,山多川寡,干旱多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工程、生物、技术措施并重,加强了种植业生产基础建设。在工程措施上,坚持三集中(集中指导、集中劳力、集中时间),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统一标准),一配套(田、林、路配套),兴修山地梯田和川原地条田,改变三跑一薄(跑肥、跑水、跑土、土壤脊薄)田为稳定增产的基本田。全区建成水平梯条田34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8%,人均有梯条田2.1亩。在生物措施上,采取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方法,积极引起粮、经、菜、草等优良品种。全区建立种籽基地16614亩,年繁植良种322万公斤,使小麦玉米、高粱、胡麻等主要作物良种率达到90%以上。在技术措施上,主要推广了机耕深翻、机械播种测土配施肥料,小麦苗期深施化肥、“四法种植”、丰产方栽培和地膜覆盖技术。

--农牧结合能够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种植业生产基础的加强,不仅为养殖提供了饲料,而且为退耕种草、发展畜牧创造了条件。同样,畜牧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较多的优质肥料及部分资金,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全区耕地种草保存16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8%,户均1亩。畜禽良种化程度有所提高,牛良种率达到38%,鸡良种率达到70%,甘肃黑猪良种达到80%。大力推广混配饲料,年加工供应能力达七万吨,提高了饲料报酬。加强畜禽疾病防治。猪鸡两瘟防治疫苗注射率达到95%和85%,畜禽保活率达到97%。在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的同时,坚持了以中小畜、草食畜、商品畜三为主的方针,有力地促进了养殖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全区畜禽总饲养量达到407万个羊单位,年均递增7.4%。生猪商品率达到56%,羊商品率达到19.8%,牛商品率达到11.7%,肉类总产量达到2.64万吨,人均14.4公斤;禽蛋产量6336吨,全区人均3.5公斤;奶类产量1074吨,人均0.6公斤。人均牧业收入达到45元。

农牧结合能够促进乡村工业的发展

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为乡村加工业提供了原料,推动了乡村工业的发展。全区建成以农林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矿产开采为主体的乡镇企业11145户,安置农村劳力10万人,占农村劳力的15.4%,形成糕点、罐头、饮料、粉条、水泥、砖瓦、黄板纸、亚麻软垫、地毯、草辩等50个加工产品系列,乡镇企业产值达到3.4亿元,实现利润3400万元,从业人员13.8万人。为种植、养殖生产积累了资金。

农牧结合能够促进农村社会化分工

随着农牧结合的有机发展,农村社会出现了生产大分工和劳力转移。畜牧业开始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加入了农村商品生产的行列。乡镇企业从家庭副业中分离出来,已形成了农村经济的支柱。农村劳力从单一的种植业逐步转移向养殖业、乡镇企业、产品运销、劳务输出等行业。农村社会化的分工,促进了国营、集体社会服务的发展,强化了农村商品生产的服务功能。全区地县共建立8个农技推广中心,8个种籽公司,8个牧工商公司,135个三级(地、县、乡)畜牧站,106个粗饲料加工点,54个混配饲料加工点。

农牧结合能够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土地生产水平的提高,畜牧生产的发展,乡村工业的开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模式,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合理开发利用生产资源创造了条件。一是土地利用结构趋向合理。全区种植面积661万亩,占土地的37%,林业用地381.7万亩,占22.8%,种草用地168万亩,占10%。二是产值结构趋向协调。全区农业总产值4233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占64.5%,牧业占19.2%,林业占6.3%,副业占9.8%。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12元,比1978年增长2.3倍。

因此,应当把农牧结合作为振兴贫困地区农村商品经济的根本途径。

第一,强化基础抓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