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大国医:30位国宝级“国医大师”的养生绝活
25994100000016

第16章 李振华:只要顺应自然,人人皆可长寿

幼承庭训学岐黄,勤求博采研效方;

悬壶六旬尽天职,但愿世人寿而康。

传道授业毕精力,喜见桃李芬而芳;

祖国医学普四海,人间处处杏花香。

这是李振华教授写的一首诗,名为《八十抒怀》,不仅写出了他一生与中医的不解之缘,也道出了一位名老中医对人们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1924年,李振华出生于河南洛宁县,父亲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医生。最初,李振华想走读书报国之路,17岁那年,他的家乡发生大灾,每天都在死人,父亲对他说:“别上学了,回来跟着我学医吧!”从此,他踏上了岐黄医学之路,至今已有60余载。

60多年来,李老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专著8部,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他临床经验丰富,长于治疗内科杂病,早年善治急性热性传染病,晚年专心于脾胃病的专题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脾胃病学术思想体系。2009年,李老被授予“国医大师”称号。

顺应“风寒暑湿燥火”,与大自然齐步走

大师手记

大自然有“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变化。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要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刮风下雨应注意增减衣物,夏天炎热注意避暑,少吃冷饮,别用过冷的水洗脸,尤其要少到太阳底下活动,年轻人最多半个小时,老年人要控制在10~20分钟以内。

——摘自《生命时报》

国医释读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养生观,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李振华教授指出,大自然有“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变化,人要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饮食还是穿衣服、体育锻炼等,都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黄帝内经》说到一年四季有变化,人们的作息也要与之相适应。春天,万物从沉睡中苏醒,开始萌发,生机盎然。人也应该缓过神来,晚睡晚起,多在户外活动,以舒展一冬没有活动的筋骨,活络气血,排出冬天积郁在体内的浊气。夏季到了,阳光充足,雨水充沛,生物尽力吸收阳光、水分,制造自身所需要的各种养分。人们也和随着昼长夜短而晚睡早起,相应调整劳作时间。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虽然秋风爽人,但也隐含着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杀机。为了预防这些疾病,最好爬山登峰,居高远眺,不仅考验呼吸道,也锻炼心脏功能。严酷的冬季,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动物多蛰伏,或减少运动量。人们宜早睡晚起,深居简出,多晒太阳。

总之,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可以改变,人也应该适应环境。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养生道理。

健康回音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这其实就是“天人”不能合一的表现。比如,北方人过不惯南方的冬天。按理说,北方零下十度二十度都过来了,南方零度倒过不去了?其实,这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潮湿,同样的温度,北方人在南方就会觉得阴冷不爽。而南方人到北方生活,易出鼻血,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干燥。这时候,只有进行相应的锻炼,才能逐渐适应当地的环境。

养心最好的方法在于培养爱好

大师手记

说到养生,他(李振华)总结了五条……有项爱好,把它学到极致,爱好书法的他还是河南中医学院书画院的院长,如今他家客厅里挂了不少他苍劲有力的字。

——摘自《东方今报》

国医释读

中医一贯强调“养生之要,首在养心”,但这个“心”具体怎么养,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李振华教授提出的爱好养生法,实际上就是从养心的角度来养生。他认为,人要有所依托,有一种健康的爱好,这样才能保持对社会、对生活的兴趣,进而使身心健康。

事实上,李振华教授本人就是爱好养生法的受益者,已至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吃得好、睡得香,这与他每天练习书法不无关系。练习书法讲求姿势正确,即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悬肘松肩,要求平气凝神、排除杂念。表面看起来挥毫起笔只有手在动,实际上是手指、腕、肘、肩带动全身的运动,将精、气、神全部倾注于笔端。整个过程酷似打太极拳,又像练气功。意力并用,动静结合,既增强了手、脑的协调能力,又锻炼了四肢的功能。可以说,书法不但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健身活动。

除了书法之外,绘画、垂钓、养花、下棋等,都是很好的养生方法,大家不妨抽出一些时间来,从中选择一种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1.绘画

绘画既是一种陶冶性情的好方法,也是一种运动方式,无论是站立还是坐着,都要用全身之力,聚精会神。手指、手腕、肘、肩同时运动,协调一致。粗犷之处,一挥而就,大刀阔斧;细腻之处,犹如发丝蝉翅,一丝不苟。当一幅满意的作品完成时,又会产生一种成功之后的喜悦之感,有益身心健康。

2.垂钓

垂钓可谓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活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对于净化人的心境、锻炼人的意志有着神奇的作用。钓鱼者要有很强的耐力,这是一种体能的消耗过程,又是心态的调整过程,也是培养毅力的过程。

3.养花

养花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劳动。浇水、施肥、修枝、灭虫等,劳动强度虽然不大,但可舒筋活络,解除疲劳,增强体内新陈代谢。特别是看到自己亲手培育的花草,发芽吐绿、花蕾绽开的时候,那种愉悦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

4.下棋

棋类是被众多人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斗智的艺术。茶余饭后,两军对垒,杀上几盘,不仅能调节情绪,增长智慧,还能陶冶性情,锻炼意志,其乐无穷。

总之,我们要经常参加一些动脑、动嘴、动手、动脚而又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提高技巧,而且能愉悦身心、提高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

健康回音壁

人生在世,要懂得培养自己对生活的兴趣,积极享受属于自己的生命,如果你不珍惜生命,生命自然也不会珍惜你。

有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看上去像个老头子。一天,他到老中医那里看病说:“我浑身不舒服,可做了CT、B超等一系列检查都显示没有器质性病变,只是功能性的病症。”老中医并不急着给他把脉,只是问他平时有什么爱好?年轻人回答说:“我没什么爱好,有时会看看电视。”

老中医又问:“你有没有娱乐活动,如唱歌、旅游、踢球?像你这年龄的人很喜欢体育活动。”“我从来都不参加这些活动。”年轻人说,他从不和朋友出去喝酒,连女朋友也没有。听得老中医哑口无言。

“你回去吧,不用开药了,你的生活如此枯燥,怎会不得病?即便医好又有什么意义?”老中医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对生活的态度不积极,终日不是睡觉就是看电视,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少吃油腻食品,做个长寿之人

大师手记

凡是长寿的人,在饮食上都非常讲究。要少吃肥肉等太油腻的食物,否则血脂高、早期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疾病都会缠上你,这种习惯的人活到80岁都不容易。

——摘自《生命时报》

国医释读

李振华教授认为,一个人的寿命与饮食有极大关系,吃太多油腻的食物,会导致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寿命自然不会长久。因此,他建议大家多吃素食,这对于养生保健有极大的帮助。

其实,关于素食增寿的言论,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只是我们过去不曾注意罢了。唐代百岁道士轩辕集在回答唐武宗关于长寿秘诀问题时,曾特别强调“薄滋味”。所谓“薄滋味”,一方面是指饮食不宜过咸,另一方面是主张以素食为主。另外,元代养生家朱丹溪也对素食推崇备至,他在《茹淡论》一书中说:“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

中医研究证明,饮食过于油腻确实不利人体健康。据专家调查发现,食油量与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乳腺癌、胰腺癌、结肠癌及直肠癌等相关。合理的油脂摄入量是用其供给的能量来衡量,即占膳食总能量的20%~25%,而我国有的地区已超过25%甚至30%。上海市的资料还说明,随着动物性食品及油脂摄入量增加、谷类减少,居民癌症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健康回音壁

我们提倡素食,并不是要大家放弃所有动物性食品,放弃油脂,每天用蔬菜和水果代替所有的食品,而是要在食物多样化的前提下,控制脂肪的摄入量:主食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经常吃奶类、豆类和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饮食中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满足人体基本的需要。否则,营养不均衡,对健康十分不利。尤其是对于孩子,单纯、过分的素食甚至可能对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脾胃病防治九字法

大师手记

元气乃人体生命健康之本,而元气之充足,须赖脾胃之滋养,故脾胃伤,则元气易衰……由于“脾主运化水谷之精微”,其运化功能全赖脾气之健……脾虚涉及它脏,首先是肝……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可形成胃实证……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

——摘自《李振华》

国医释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振华教授便专心于脾胃病的治疗和研究,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统计,他形成了系统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并总结出“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脾胃病防治九字法。

1.脾宜健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用现代的话说,脾就是我们身体的“后勤部长”,脾一旦出了问题,后果很严重。通常,健脾可以从按摩足三里、中脘、血海三个穴位开始,最好每天一次。同时,在饮食上要注意少吃辣和油炸食品,多吃山药和云苓、白术、党参等。一定要注意不能随便吃大补之品。另外,还要注意运动,劳逸结合,不要生气,不要整天坐着不运动,尤其现在的孩子,整天学习或者在电脑前一坐就是数小时,这样最容易伤脾。

2.肝宜疏

中医认为,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肝的功能不畅,人体内部的气机得不到疏泄,就会形成“气闭”,从而引起很多病理变化,如水肿、淤血、女子闭经等。因此,我们必须要疏肝。

(1)注意饮食

多吃蛋类、瘦肉、鱼类、豆制品、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它们不但能够补充肝脏所需的营养,而且能够减少有毒物质对肝脏的损伤,帮助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2)不要过度疲劳

《黄帝内经》提到“肝为罢极之本”,就是说肝是主管疲劳的,或者说是耐受疲劳的。肝气足,就能耐受疲劳;肝气不足,就容易觉得疲劳。所以不要经常疲劳工作,也不要疲劳运动,疲劳会损害肝脏。

(3)按摩太冲穴

太冲穴是肝经上最重要的穴位之一,是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在脚背上大脚趾和第二趾结合的地方,足背最高点前的凹陷处。平时脾气比较暴躁的人应重视这个穴位,每天坚持用手指按摩2分钟,直到产生明显的酸胀感,很快就能感觉体质有明显好转。

3.胃宜和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也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制造精血的源头。同时,胃还是六腑之海,六腑的运化全在于胃能否消化吸收,胃的好坏以及运化正常与否都对人体有着巨大的影响。

养胃,需从以下几点做起:

(1)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

(2)胃功能不好的人,建议少吃多餐,食物以软、松为主,汤最好饭前喝,入睡前两三个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

(3)有胃病的人应该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性饮品(汽水)、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宜多吃馒头、生花生。

(4)有胃病的人饭后不宜运动,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运动。

(5)长期吃药会有副作用,尽量少吃,如果实在需要,建议去看中医,中医的良方对于养胃特别有效。

健康回音壁

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喝凉开水。中医认为:“晨起胃气最弱,故而饮凉水以激胃气。”也就是说,人刚睡醒的时候胃气最弱,还不能吃东西,应喝凉开水刺激胃肠道,使下丘脑产生饥饿感,然后上厕所、洗脸、锻炼身体、吃早饭。刚开始喝凉开水的时候,不要一次喝得太多,要从几百毫升开始,慢慢增加水量。

李振华大师关于流脑防治的十二点建议

大师手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为急性传染病,病情发展迅速,应早发现早治疗。若失于及时治疗,病理则由卫分气分转入营血,此时较难治疗,且易出现呼吸或循环衰竭而致死亡。

——摘自《李振华》

国医释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病人主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特别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容易感染。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本病在冬春季节为流行高峰期,据统计,每年的2~4月,流脑的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

李老早在中青年时期,就是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专家,临床经验极为丰富,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成功控制了国内几次大规模的流脑疫情。关于流脑的防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儿童及时接种流脑疫苗。

2.因流脑系呼吸道传染,流行期间儿童不宜到公共集体场所,切勿接触病人。

3.室内注意清洁卫生,勤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可用食醋或艾叶熏蒸消毒。

4.板蓝根,金银花,菊花,甘草。水煎服,连服5~7天。对于流脑的预防,极有帮助。

5.流脑初起类似感冒,但呕吐、皮疹、高热、项强、精神不振等症状,是一般感冒少有的表现,如患儿出现此类症状,应该立即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治疗。切忌直接用治风寒感冒的药治疗,以免汗出伤阴,热盛于内,热邪转入营血,出现生命危险。

6.病入气分,肺胃热盛,宜重用生石膏。为了防止生石膏伤胃,最好加入少量粳米,如无粳米可加入适量生山药以保护胃气。并且,生石膏需先煎20分钟左右再纳诸药。

7.在运用退热药时注意重用葛根。

8.神昏谵语以致昏迷宜凉开透窍,注意重用安宫牛黄丸,若舌苔腻者生石膏减量加郁金、菖蒲、白蔻仁。

9.痰多者加川贝母、栝楼仁、苏子、桔梗。

10.病在卫分气分,忌用凉血酸敛药物,如生地、五味子、白芍、山萸肉,以防敛邪,使热毒不得散解。

11.患者恶心呕吐服用中药汤剂时,每剂药可少量多次频服,如服药困难,可采取鼻饲用药,亦可将汤液****。

12.以上方剂药物用量根据儿童年龄酌减。

健康回音壁

下面介绍两剂治疗流脑的验方,仅供大家参考。

验方一:

【组成】大蒜30克,生石膏30克,贯众30克,甘草6克,知母15克,明雄黄3克,连翘15克,大青叶30克,龙胆草15克,钩藤15克。

【做法】上药加水1200毫升,文火煎成600毫升。

【用法】每日口服300毫升,6岁以下日200毫升,分2次服。

验方二:

【组成】贯仲30克,云母石15克,连翘30克。

【做法】先煎云母石,然后下贯仲、连翘再加水适量,煎至120毫升为1剂量。

【用法】1日煎1剂,5岁以下日服2/3剂,服至体温正常、体征消失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