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大国医:30位国宝级“国医大师”的养生绝活
25994100000029

第29章 路志正:养生就是养阳气,补足真阳百病消

路志正,字子端,号行健,1920年出生于河北藁城。1934年入医校学习,继拜山西名医孟正已先生为师。1939年毕业后悬壶乡里。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后留卫生部中医技术指导科工作。1973年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1981年参加广安门医院内科研究室的创办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从事痹证的科研和医疗工作。1985年调内三科,从事胸痹的临床研究。

路老行医70余载,精通中医经典,尊古而不泥,博采众长,主张综合疗法,尤崇脾胃学说、温病学说,特别重视食疗、茶饮。对眩晕、胆结石、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萎缩性胃炎、甲亢和甲状腺瘤、白塞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胸痹、不寐、多寐,以及妇科经带胎产、不孕等疑难病症,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临床疗效显著。曾先后到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誉。

梳发升阳,百脉顺畅——梳头也是养生术

大师手记

合理的梳头可以起到按摩头部的作用,每天梳头半小时,可以使气血流通,调养精神。

——摘自《长寿有道:名老中医谈养生》

国医释读

中医认为,头为一身之主宰,诸阳所会,百脉相通,发为血之余、肾之华。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会聚于头部,有百会、四神聪、上星、通天、眉冲、太阳、率谷、印堂、玉枕、风池、哑门、翳明等近50个穴位;躯干四肢在头皮上的穴位分布呈“大”字形的形态规律。梳头时按摩这些穴位,加强头皮经络系统与全身各器官部位之间的沟通,促使诸阳上升,百脉调顺,阴阳和谐,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清心醒目、开窍宁神、平肝息风的功效。《诸病源候论·寄生方》说:“栉头理发,欲得过多,通流血脉,散风湿,数易栉,更番用之。”可见,经常梳理头发具有升发阳气、通畅百脉、祛病强身的作用。

实行梳头养生法,宜用牛角、桃木或铁制的梳子。梳理的方法应从前额开始向后梳,梳时要紧贴头皮部位,以用力大小适中、动作缓慢柔和为宜。一般应在两分钟内大约梳100次为一回,每日早晨起床后应坚持梳2~5回,下午亦可再梳一次。当头皮有热涨、麻木的感觉时,说明已经达到预期目的。梳头5~7天后,洗头一次,坚持2~3个月即可出现明显的治疗效果:头皮瘙痒减轻,头屑减少,头发不再脱落,白发转黑,失眠症状相应改善,并有头脑清醒、耳聪目明之感。

健康回音壁

养生学家们都推崇梳头这一保健方法。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以梳头作为健身妙方,他常是“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他在《酒醒步月理发面寝》诗中说:“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人霜莲根。”南宋陆游以梳理头发作为养生之道,到了晚年,他那稀落的白发中竟长出许多黑发来,高兴得顿生灵感,吟道:“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破裘寒旋补,残发短犹梳。”“醒来忽觉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唐代医家孙思邈善于养生,正因他坚持“发宜常梳”,荣登百余岁寿域。清慈禧太后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是让人为她边梳发边按摩,到了花甲之年仍满头秀发,老而不衰。

春夏阳虚宜壮阳,秋冬阴虚宜养阴

大师手记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要顺应春生以养肝气,夏长以养心气,长夏化以养脾气,秋收以养肺气,冬藏以养肾气的规律,春夏之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阴气,以增强人体对外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摘自《长寿有道:名老中医谈养生》

国医释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意思是说,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是天地万物生命演变过程的根本所需,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顺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这样顺从了天地自然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地运动发展。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春夏季节天气逐渐热了,为什么还要养阳?那不更热了?秋冬季节天气逐渐转冷,为什么还要养阴?那不更冷了?

事实上,春夏的时节气候转暖而渐热,自然界温热了,会影响人体,人感到暑热难耐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即大量消耗阳气,以调低自身温度抗暑热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天热出汗也会大量消耗阳气,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为阴,但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谓之“阳加于阴,谓之汗”,即汗的生成,必须有阳气的参与才行。

同样,秋冬时节气候转冷而渐寒,自然界寒冷了,也会影响人体,人感到寒冷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即大量调动阳气,以调高自身温度抵御严寒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秋冬季节阳气入里收藏,中焦脾胃烦热,阴液易损。

所以说,春夏之时阳虚于内,秋冬之时阴虚于内,在养生保健上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如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所说的“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健康回音壁

春夏阳气生发,盛达于外,而胃中虚冷,不要过多贪凉饮冷,如过多地喝冷饮、冰镇啤酒,或过量地吃冰激凌等,就容易造成中寒而伤及脾胃之阳,而引起腹痛、腹泻等病症。秋冬阳气入里收藏,就不要轻易去扰动它。如今,不少女性爱美,在深秋和冬季仍然穿着裙子,很是美丽“冻”人,殊不知此举会给身体带来极大的麻烦。人体为了保护自身机体不受寒邪的伤害,不得不调动正在闭藏的阳气来抵御寒邪侵袭,久而久之,阳气就无法得以正常的收藏,对健康极为不利。

养生之要在养神,养神之要在养性与养德

大师手记

孔子《中庸》云“大德必得其寿”,即“仁者寿”。养生必先修德。所谓修德,即指超越物质****,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以保持人体内在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达到益寿的目的。

——摘自《长寿有道:名老中医谈养生》

国医释读

在调摄情志、倡导养生中,如何养性是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养性,又称养德,专指道德修养的意思。

孔子强调“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说明只有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获得长寿。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对修身养性的具体内容作了补充和发挥,他提倡“不动心”、“寡欲”、“收心”,以达到养“浩然之气”的目的。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指出:“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他认为,不能活到百岁的人,主要是不注重道德修养,“所习不纯正”所致。

那么,注重养性,为什么会使人健康长寿呢?《黄帝内经》中解释说:一个人不牟私利,不患得患失,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机体内的生理活动就能始终按规律进行。如此则形体健壮,精神饱满,形与神俱,便能终其天年。养性能养神,从而维护元气,使人长寿。因而,孔子的“仁者寿”是有很深的医理在其中的。

至于如何养性,概括起来有这样八个字:性善,仁礼,知足,忍让。《养老奉亲书》中说:“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也有养生家说道: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谦和辞让,敬人持己,免除忧患,不使形神受伤,可以延年。

健康回音壁

现代生理学研究证实,当人在充满信心和乐观时,大脑产生的大量内啡肽使人轻松愉快,且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缓解疲劳;内分泌系统活跃,分泌有益健康的酶、激素和神经递质等,使人达到最佳状态,促进健康。

同时,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道德品质低劣的人利欲熏心,遇事斤斤计较,总想算计别人,又怕别人报复,终日不得安宁,处在一种紧张、愤怒和沮丧的情绪之中。这种不良情绪,使机体内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容易患各种疾病。例如,嫉妒心理易导致神经、消化、内分泌系统紊乱和失调,产生失眠、心悸、心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等症状;愤世自私、暴怒会使内分泌物中氧基皮酮质上升,导致高血压、心脏病;长期心理矛盾、焦虑不安,易患肿瘤和癌症等。

治疗睡眠障碍,调理脾胃是一招

大师手记

不寐,又称失眠,属心系病,乃多种原因导致心神不安而成本病,脾胃失调也是常见病因之一。

多寐又称嗜睡,是指无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移时又寐的症状。相当于西医的发作性睡病。

——摘自《碥石集(第三辑)》

国医释读

中医认为,睡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高质量的睡眠能有效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反之,睡眠障碍往往引起人体免疫力低下、精神烦躁,还容易引发高血压、神经衰弱、心脑血管意外以及心理疾患等,甚至造成猝死。可以说,睡眠障碍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一般来说,睡眠障碍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失眠,一种是嗜睡。对于现代人来说,最主要的睡眠障碍还是失眠。路志正教授认为,失眠属于心系病,是多种原因导致心神不宁而形成的,脾胃失调便是常见病因之一。他从调理脾胃着手,治愈了不少失眠患者,其中不乏外国人。

1984年,路老接诊了一位斯里兰卡妇女,55岁,据说已经有6年的失眠历史了。经路老诊断,认为是肝胃不和、胆失宁谧而导致,即“胃不和则卧不安”。开方以温胆汤加减:姜竹茹12克,法半夏9克,怀山药15克,茯苓12克,炒白术6克,谷芽、麦芽各12克,广陈皮9克,炒枣仁12克,丹参12克,炒枳壳9克,炙甘草6克,制5剂。在肝胃得和,睡眠转好之后,又加入太子参、黄精、麦冬以益气养血,连服16剂。及至四诊的时候,病人已经“夜寐得酣,胃纳见馨,肌肤见丰,面转红润,口、鼻、****干燥及胁痛嗳气等症均见轻减,而腰脊酸痛又作”,转以益气养心、健脾补肾为治。红参(去芦)3克,麦冬9克,五味子1.5克,莲肉12克,黄精10克,炒枣仁12克,茯苓12克,山药20克,谷芽、麦芽各15克,炒杜仲12克,枸杞10克,醋香附9克,制6剂。服药后见效显著,症状基本消失,再以上方增损,调理半月而告痊愈。

当然,睡眠并不是越多就越好,嗜睡也是一种病,对健康同样不利。对此,路老总结前人经验,指出其病因包括湿困脾阳、心脾再虚、肾阳虚衰、肾精不足4类,从而提出了温阳、健脾、祛湿、化痰的临床治法。

1985年,路老接诊了一位15岁的男性患者,经诊断,为脾气不足,痰湿内阻,蕴而化热,上蒙清窍而成。治宜健脾益气、清心化痰、开窍醒神。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半夏曲9克,石菖蒲10克,胆南星6克,莲子肉12克,生枣仁(研)12克,茯苓15克,川郁金l0克,薏苡仁15克,炒枳实9克,天竺黄6克。竹沥水30毫升为引,分2次冲服,并嘱忌食油腻、辛辣之品。之后,在本方基础上略有加减,得以治愈。

健康回音壁

养生者首先必须保证健康、有效的睡眠,一般说来,需注意以下4点:

1.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以8~10小时为宜。

2.要注意卧床宜软硬适宜。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引起腰痛。

3.枕头高度适宜。一般离床面5~9厘米为宜,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分充血,醒后出现头面浮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

4.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都主张向右侧卧,微屈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这样,心脏位置较高,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负担。同时,由于肝脏位于右侧较低,右侧卧可使肝脏获得较多供血,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