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
25995500000008

第8章 保护孩子内心求知的火种

“爸爸,月饼的‘饼’字怎么写?”

“就是糖酥饼的‘饼’字。”

“糖酥饼的‘饼’字怎么写?”

“就是煎饼的‘饼’字呗!”

“煎饼的‘饼’字怎么写?”

“你这个笨蛋,我举一反三地教你,都不会!”

教育,就是率性修道,即所谓“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帮助他们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相对于动物而言,人的第一天性就是求知。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人天生就有的一种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能。人能“知”,所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会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人的思维也在不断学习过程产生更多的快感,这就是学习的动力。

顺应人的天性,不要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由生长、主动学习。

在教育实践中,关键是要确认一个基本认识:每个孩子都是想好的、想学的。这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向我们昭示了这个真理。

教育者应当对孩子的提问、质疑,给予鼓励和支持,尽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卡尔·波特的父亲只是个小建筑商,受的教育也不多,知识有限,经常被孩子问得张口结舌。但是,他从没有对儿子显示出任何不耐烦,而是细心地呵护儿子的好奇心。

波特从小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各种奇怪的现象都喜欢追根究底,一天到晚有数不清楚的问题。他还喜欢动手,喜欢做同龄孩子做不到的、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父亲的知识上不足以回答波特的问题,于是他就为孩子买了许多科普书籍,和波特一起从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波特对纸上谈兵还不满足,父亲就为儿子买来一些工具和材料,让他尽情地做科学小试验和科技制作。开始时,波特经常在家里的厨房做实验,一不小心就弄得乱七八糟甚至乌烟瘴气。母亲对此很不高兴,经常责备波特,好在父亲总是出来解围,后来还特意为他在院子里搭建了一个小棚子,作为儿子的实验室和制作车间。

为了让波特主动地寻找需要的资料和自己解答心中的问题,父亲还告诉他,图书馆里有很多有趣的书。波特非常高兴,做完实验后一有空就去图书馆里看书。

波特根据自己的经历总结说,5岁以前的儿童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因为好奇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用与大人们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待周围的世界,喜欢刨根问底,并且富有想象力,这些恰恰是科学家必备的素质。他的父亲正是通过精心呵护,让天生的科学家成长为真正的科学家。

孩子会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的头脑中不时地会冒出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在成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家长不要小看孩子的这些想法,这其中往往蕴藏了不可预测的潜能。

王有国是一位很擅长从生活小事中激发孩子求知欲的父亲。

王有国这样回忆说:

我记得儿子三四岁时,总跟在妈妈身边观察烧菜、拌菜过程中添加油盐酱醋的事情,并提出许多为什么。一次我们下班后,发现从幼儿园早回来的儿子,竟给我们拌了一盘凉菜。那粗细不均、长短无序的刀功且不说,我和妻子都尝了一口,简直酸得倒牙、咸得发苦。眼瞅妻子就要发火了,因为那时候一棵白菜,都要几天的工资才能换来,怎不叫人心疼。我马上制止了妻子的爆发,赞美这盘凉菜有独到之处,敢于让醋和酱油联合发挥作用,有“咸中出味,酸以助餐”的特点,美中不足的是咸了一点。我启发孩子动动脑筋,能不能让它再变得淡一点。

儿子晃动着小脑袋想了想说:“用水洗一下行吗?”

我说当然可以,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他又想想说,再加些不咸的菜。我立即鼓励他试试看。他又切了些白菜拌在里面,结果菜不咸了,可是量变多了。我故意说好吃,大口吃起来,妻子也笑了。孩子为自己的杰作十分得意。

后来,有一次我从单位带回一瓶汽水,说是厂里用小苏打、糖精等原料配制的。没想到孩子记在了心里。不久妻子发现厨房的调料瓶罐总是挪地方,量也在很快地减少。有一天果真让我们碰上,儿子正在那里用白糖、味精、面起子(小苏打)等加水配制“汽水”,妻子一看气得要命,最心疼的是白糖、味精,那时很难买到。我劝阻了妻子的生气,并尝了尝孩子配的饮料,详细听取了他的配法,然后认真指出味道欠佳的原因。后来我还带他去参观了制作汽水的那个制剂室,孩子看得非常认真,阿姨们还送给他一些原料,结果他配的饮料真的能喝了。当时他只有6岁,还没有上小学。

没想到,就是当年对孩子好奇心的点滴鼓励,竟萌发了他后来学化学、搞实验的追求,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对那些小事至今还念念不忘。

从拌凉菜到化学家,看起来两者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正是父母的正确引导,从拌凉菜等生活小事中,激发了孩子对化学的兴趣。

求知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却往往被家长们忽略。巧妙应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才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武汉有一个妈妈做得很成功。她的女儿从小爱提问题,妈妈答不上来了,就买了个大本子,女儿提一个问题,她就记一个问题,女儿一看妈妈这么喜欢自己提的问题,就更多地提问题。这个妈妈记了两大本,结果这个孩子养成了爱提问题的习惯,上学后一直是一个好学生。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指出,孩子的求知欲非常旺盛,母亲常遭到孩子们“这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连珠炮式提问围攻。因为怕麻烦,有的母亲常常不好好回答,有时会说出“烦死了,这孩子”之类的话,没有什么比这更伤孩子的心了。

聪明的家长会对孩子的求知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从寻常的事情中引发孩子的求知欲。每一个孩子都有好奇心,这是孩子的天性。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孩子可能会犯一些小小的错误,这时教育者不要责骂孩子,因为这样会使孩子的好奇心受挫,而是要正确地对孩子加以引导,把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

如何保护孩子内心求知的火种?我的建议是:

不轻易否定或敷衍孩子的提问。创造和疑问分不开,没有疑问的人难以发挥创造性。当孩子问一些看似荒唐的问题时,家长和老师不要轻易压制、训斥孩子,否定孩子的提问,否则创造的嫩芽可能会在无意中被扼杀。

尽可能给孩子提出的问题一个科学的解释。如果一时没有答案,要清楚地告诉孩子,帮助孩子找到答案。

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育者也可以常常向孩子提出一些创造性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去试验、去解决,在摸索中孩子们会渐渐养成创造的习惯。多鼓励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给他信心。

小孩子经常问的好奇问题

1.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呢?

2.为什么车子后面会冒出黑烟呢?

3.为什么树木是绿色的呢?

4.为什么时钟的针一长一短?

5.冬天,为什么会从嘴里冒出烟呢?

6.婴儿是从哪里生出来呢?

7.为什么几岁以后会生娃娃?

8.为什么鸟会飞?

9.为什么大象的鼻子这么长?

10.为什么星星不会掉下来呢?

11.为什么花和树木要浇水呢?

12.为什么海水是咸的?

13.为什么到了冬天时,花会枯萎呢?

14.为什么有人呢?

15.如果人类的祖先是猴子,那么当猴子变老了,是不是也会变成人呢?

16.吃下去的东西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呢?

17.为什么地球是圆的呢?

18.世界上有没有鬼?

19.有没有不必念书的学校呢?

20.为什么要登山呢?登上山顶以后又要下山,下山以后又回到了原点,所以没必要登山啊!

21.铁树真要千年才开花吗?

22.花儿夜里也睡觉吗?

23.什么样的蘑菇有毒?

24.树干为什么都是圆的?

25.为什么有些树到了秋天会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