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财富的秘密
25995900000031

第31章 创新,让你独步世界

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的行动力,没有创新的行动力,就没有知识和智慧的爆发,就只能平凡和平庸。

飞出“金丝笼”才能独立翱翔

很多时候我们羡慕在天空中自在飞翔的雄鹰,人其实也该像雄鹰一样,飞于九天之上,与白云为伴,立于悬崖之巅,与狂风为伍,无拘无束,无羁无绊。这,才是雄鹰应有的生活,才是人类应有的生活。

但是,这世上还有一些鸟儿,因为无法独立于白云之上,转而依赖他人,自愿钻进别人为它准备的遮风挡雨的笼子,从而成为笼中鸟,永远地失去了独立与自由,成为人类的玩物。与人类相比,鸟儿的依赖简单得多;而人类面对红尘之中的种种磨难,逐渐迷失了自己,从而跌进依赖的牢笼。这,是鸟儿的悲哀,是人类的悲哀。

然而,鸟儿被囚禁于笼中,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仍欢呼雀跃,放声高歌,甚至呢喃学语,博人欢心;而人类置身于依赖牢笼之中,仍自鸣得意,唯我独尊。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哀。

人,要靠自己活着,而且必须靠自己活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尽力达到理应达到的自立水平,拥有与之相适应的自立精神。这是当代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基础,也是形成自身“生存支援系统”的基石。缺乏独立自主个性和自立能力的人,连自己都管不了,还能谈发展成功吗?即使你的家庭环境所提供的“先赋地位”是处于天堂之乡,你也必得先降到凡尘大地,从头爬起,以平生之力练就自立自行的能力。因为不管怎样,你终将独自步入社会,参与竞争,遭遇到比学习生活要复杂得多的生存环境,随时都可能出现或面对无法预料的难题与处境。你不可能随时动用你的“生存支援系统”,而必须靠顽强的自立精神克服困难,坚持前进!

有很多人喜欢躲在父母的羽翼下,让别人为他遮风挡雨,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他不会有很大的成就。但是,一旦他们不得不依靠自己,不得不动手去做,或是在蒙受了失败之辱时,也许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惊人的力量来。

飞出“金丝笼”变成独立的“雄鹰”,这是所有成功者的做法。当一个人感到所有外部的帮助都已被切断之后,他就会尽最大的努力,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奋斗,结果他会发现: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完全依靠自己、绝没有任何外部援助的处境是最有意义的,它能激发出一个人身上最重要的东西,让人全力以赴。就像十万紧急的关头,一场火灾或别的什么灾难会激发当事人做梦都没想到过的一股力量。当他的生命危在旦夕,当他被困在出了事故、随时都会着火的车子里,当他乘坐的船即将沉没时,他必须当机立断,采取措施,渡过难关,脱离险境。

一旦人不再需要别人的援助,自强自立起来,他就踏上了成功之路。如果我们决定依靠自己,独立自主,就会变得日益坚强,距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

模仿无异于自杀

美国作曲家柏林与格希文第一次会面时,已声名卓著,而格希文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年轻作曲家。柏林很欣赏格希文的才华,并且以格希文所能赚的三倍薪水请他做音乐秘书。但柏林也劝告格希文:“不要接受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只能成为欧文·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会成为第一流的格希文。”

美国乡村乐歌手吉瑞·奥特利成名前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得克萨斯州口音,打扮得也像个城市人,还对外宣称自己是纽约人,结果只是招致别人背后的讪笑。后来他开始重拾三弦琴,演唱乡村歌曲,才奠定了他“最受欢迎的牛仔”地位。

既然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自我的体现,那么,我们只能唱自己、画自己、做自己,不管好坏;我们只要好好经营自己的小花园,也不论好坏;我们只要在生命的管弦乐中演奏好属于自己的乐器。

只要按照自己的道路走,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模仿他人无异于自杀。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只有耕种自己的田地,才能收获自家的玉米。上天赋予你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当你自己努力尝试和运用时,才知道这份能力到底是什么。

我们最大的局限在于我们的短视,而我们的短视在于无法发现自己的优点。威廉·詹姆斯这样认为:“跟我们应该做到的相比较,我们只做了一半。我们对于身心两方面的能力,只用了很小一部分,一般人大约只发展了10%的潜在能力。一个人等于只是活在他体内有限空间中的一部分。他具有各种能力,却不知道怎样利用。”

一般人习惯用与别人的对比来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这固然是一种好方法,但受主观意识影响太大。他们发现,自己在某方面与别人差距甚大,因此非常羡慕那个人。羡慕会导致无知的模仿,导致无谓的妒忌,或者受到激励而向更高境界攀升,但最后一种情况毕竟所占比例甚小,而前面两种情况都容易导致自信心的丧失以及由此引发忧郁。

如果我们一味地模仿他人,只会失掉我们身上原本独具的特色。而模仿者总是很难超越被模仿者,所以如果真的想要依靠模仿取胜,就只能以失败告终。

其实,我们自身就有无穷的宝藏,何不坦然地保持自己的本色呢?所有的美丽均来自我们身上的特有气质,而非效仿的味道。试想,如果天下的男女都是一样的气质,毫无特点,那么这个世界再也不会拥有那么多独特的个体,我们生活的时空也会因为过于单一而失去了它的色彩。

嫉妒是无知的恶魔

亚里士多德曾在雅典吕克昂学院从事教学研究,期间常与学生们一道探讨人生的真谛。有一次,一个学生问他:“先生,请告诉我,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沮丧呢?”亚里士多德回答:“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有他自身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功。”可见,心怀嫉妒的人受着双重的折磨。

嫉妒并不能起到任何的作用:对方不会因为你的嫉妒而停止进步,你也不会因为嫉妒在不经过努力的情况下就变强。嫉妒不过是一种无知的力量,千万不要任由嫉妒的感觉操纵自己,而应该勇敢地去除嫉妒的心魔,用更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成功,也要以更冷静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发展道路。

有一位文学大师在文章中写道:

很多年前读雨果夫人关于法国大革命前后巴黎社会心理的回忆,感触很深,那也是一个破旧立新、两未靠岸的奇异时期,什么怪事都会发生。仅仅为了雨果那部并不太重要的戏剧作品《欧那尼》,法国文坛一切不愿意看到民众向雨果欢呼、更不愿意自己在新兴文学前失去身份的人们全都联合起来,好几家报刊每期都在嘲讽雨果欠缺学问、违反常识、背离古典、刻意媚俗,在嘲讽的同时又散布大量谣言,编造种种事端。有的评论家预测了作品的惨败,有的权威则发誓绝不去观看演出。待到首演那天,这些人抵挡不住心痒还是去了,坐在观众席里假装只想看报纸不想看舞台,但又不时地发出笑声、嘘声来捣乱,也算是与雨果打擂台。

对嫉妒来说,人们对它的无视,比人们对它的争辩更加致命。尽管当时也有一些人为了对雨果的评价发生了决斗,但对嫉妒者最残酷的景象是:广大民众似乎完全没有把他们的诽谤放在眼里,《欧那尼》长久火暴,直到因女主角累病而停演。

更有趣的是,8年后,《欧那尼》复演,全场已是一片神圣的安静。散场后雨果夫人在人群中听到一段对话,首先开口的那一位显然是8年前的嫉妒者,他说:“这不奇怪,雨果先生把他的剧本全改了。”

他身边的一位先生告诉他:“不,剧本一字未改。被雨果先生改了的,不是剧本,是观众。”

这就是说,当年激烈的嫉妒者在不知不觉中被雨果同化了。

因为嫉妒,雨果这样的文学巨匠也难逃其害。难怪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说:“嫉妒是绿眼妖魔,谁做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到它的愚弄。”

生活中,一些人之所以嫉妒别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不求上进,又怕别人超过自己,似乎别人成功了就意味着自己失败,最好大家都成矮子才显出自己高大。于是,“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我不学好,你也别学好,我当穷光蛋,你也得喝凉水”。这是一种十分有害的腐蚀剂,于人于己都是没有益处的。

我们要学会适时降伏嫉妒魔,保持一颗清凉心。别人有所成就,我们不要心存嫉妒,应该平静地看待别人所取得的成功,否则,只会让自己在别人成功的喜悦中沮丧、气愤,甚至加害于别人,最终丢失掉一些更为宝贵的东西。

怀疑让你充满智慧

面对权威或者经验,你是接受事实,一味盲从,还是冷静地站在一旁,以怀疑的眼光审视?一个善于创新的人一定是一个敢于怀疑的人,因为只有怀疑,才能开启智慧、挑战智慧;只有怀疑,才能为创新提供可能,才有机会抵达创新的内核。

怀疑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怀疑才能发现,才能思考,才能激发智慧,才能不断创新。怀疑是一个人智慧的集中体现,更是一个人具备创新潜质的重要标准,怀疑对创新不可缺少!

一个犹太教士问一个年轻人:“两个犹太人掉进一个大烟囱,其中一个身上满是烟灰,另一个却很干净,那么他们谁会去洗澡?”

年轻人不假思索:“当然是那个身上脏的人!”

“错!那个被弄脏的人看到身上干净的人,认为自己也是干净的,而干净的人看到身上脏了的人,认为自己可能和他一样脏,所以是干净的人要去洗澡。”教士说。

教士又问:“他们后来又掉进了那个大烟囱,情况和上次一样,哪一个会去澡堂?”

“这还用说吗,是那个干净的人!”年轻人急忙说。

教士说:“又错了!干净的人上一次洗澡时发现自己并不脏,而那个脏人则明白了干净的人为什么要去洗澡,所以这次脏人去了。”

教士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他们再一次掉进大烟囱,去洗澡的是哪一个?”

“这?是那个脏人。不,是那个干净的人!”

“你还是错了!你见过两个人一起掉进同一个烟囱,结果一个干净、一个脏的事情吗?”

很多人的回答都会像年轻人一样,这说明许多人欠缺一种怀疑精神。想当然地认为就是如此,自然就不会产生怀疑。要想有所创新,就要敢于质疑权威,哪怕是神圣无比的上帝,也要敢于怀疑,绝不能让别人来影响自己的判断,即使是权威。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说:“因为我也有犹太人的这两个天性——怀疑和思考,所以我不会受到偏见的影响,但其他人的智力则容易受到限制。作为一个犹太人,我时刻怀疑‘大多数的人’的意见。”

自我磨炼是人生最值得的投资

很久以前,有位养蚌人想培养一颗世上最大最美的珍珠。

他来到海边的沙滩上,一颗一颗地询问那些沙粒是否愿意变成珍珠。虽然沙粒们对光辉璀璨的珍珠充满向往,但想到蜕变过程中要承受的痛苦,再对比现实生活的安稳,它们都果断地拒绝了。

养蚌人从清晨问到黄昏,没有一颗沙粒答应他,他快要绝望了。

就在这时,有一颗沙粒回答说“愿意”。旁边的沙粒都嘲笑它,说它太傻,去蚌壳里住,远离亲人朋友,见不到阳光、雨露、明月、清风,甚至缺少空气,只能与黑暗、潮湿、寒冷、孤寂为伍,不值得。可那颗沙粒还是随养蚌人去了。

几年过去,那颗沙粒长成了一颗晶莹剔透、价值连城的珍珠,而曾经嘲笑它傻的那些伙伴们,却依然只是普通的沙粒,有的甚至已风化成土。

不经磨砺,沙粒如何能变成珍珠?人也是一样,总要经过不断的奋斗中才能真正成长起来。人生道路上,每一次辉煌的背后都有一个凤凰涅槃的故事,磨砺是生命旅途中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我们应该珍惜生活赐予的每次自我磨砺的机会,历经磨炼之后,我们总能找到一个更高的起点。

数亿万年前,恐龙曾是地球上最强大、最活跃的物种之一,如今却成了没有生命的化石。有人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期安于现状的恐龙缺乏“应变”和“学习”能力,所以被自然环境淘汰出局了。

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恐龙式”的人,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恐龙族”。“恐龙族”不喜欢改变,安于现状,缺少野心,既没有创新的动力,也没有工作热忱,满脑子都是对目前状态的满足;他们不会主动改变自己,更不会为自己制造和寻找机会,情愿接受所谓 “命运”或“运气”的主宰。

我们周围有很多类似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不一定很好,可也不算很坏;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一定高,可也不算太低;他们的人生说不上成功,可也算不上失败。他们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将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保持下去。或许他们也想过冒险,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一想到万一失败可能连现有的东西也会失去,他们就放弃了冒险的念头。总而言之,安逸的生活成为他们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而那些追求高质量生活与工作的杰出人士总是不安于现状,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认为个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们会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抓住一切能够磨炼自我的机会。

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生存的环境瞬息万变,如果不能驾驭舟楫而只是随波逐流,就会被生活的大海所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