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5岁知道就晚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要做的50件事儿
25996000000002

第2章 诚实面对现实,追求你想要的生活

不要做别人,要做自己。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理想,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不从众、不随波逐流,下决心勇往直前,引领自己的一生。

青春浪费不起,明确自己要走的路

走出校园,我们开始在社会上打拼,从最初的不被认同,到后来与别人的竞争,期间还可能面临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年轻的我们第一次感到了生活的艰辛。其实这些都无所谓,即使现在我们身无分文,即使现在我们还是一个看别人脸色做事情的小角色,这些都没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确自己要走的路。

如果说20岁之前不明白自己的路还可以理解,但如果到了25岁还不明确自己的路就危险了。25岁之前正是给自己的人生扎根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土壤和种子很重要。

选择什么样的路,也就是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目标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引导和动力保障的作用,一方面能为人指引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能给人以不断向前的推动力。

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没有了目标,就会如同下文中原来的比塞尔居民一样,永远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聚集到这里。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里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还是会转回到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去。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去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雇了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只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

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不认识北斗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阿古特尔,只要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了,3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立在比塞尔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人生中的种种奋斗就像比塞尔人要走出沙漠的努力一样,如果你找不到人生的“北斗星”,你就永远不可能成长、进步,就不能充实快乐地走完人生,而只能是原地踏步,或者付出许多艰辛和努力之后又回到原点。所以,我们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让目标成为成功的基石。有了目标,设立目标是进行人生规划的第一步,才能谈规划,否则规划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活的主体是你自己

“世界音乐王子”迈克·杰克逊走了,数万人参加他的追悼会,全世界无数歌迷为他祈祷。尽管他出身贫民,却走出了阶层和肤色的羁绊,在音乐的舞台上演绎出了自己的精彩。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都是主角,如果能克服重重困难,我们也能演绎出自己的美丽与精彩。贝多芬为年轻人做了一个楷模。

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青年贝多芬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创作了数以百计的音乐作品。但从1816年起,贝多芬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后来耳病复发,不久就失聪了。作为一个音乐家,失去了听觉,就意味着要离开自己喜爱的音乐艺术,这个打击简直比被判了死刑还要痛苦。

但贝多芬没有屈服,决定与命运抗争。除了作曲外,他还想担任乐队指挥。结果在第一次预演时现场大乱,他的指挥比台上歌手的演唱慢了许多,使得乐队无所适从,混乱不堪。当看到别人写给他的“不要再指挥下去了”的纸条时,贝多芬顿时脸色发白,慌忙跑回家,痛苦得一言不发。

在困厄中,贝多芬没有自暴自弃,他以极大的毅力克服了耳聋带来的困难。耳朵听不到,他就拿一根木棍,一头咬在嘴里,一头插在钢琴的共鸣箱里,用这种办法来感受声音。这样,他不仅创作出了比过去更多的音乐作品,还能登台担任指挥了。

1824年的一天,贝多芬又去指挥他的《第九交响乐》,博得了全场一致喝彩。音乐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然而,他丝毫没有听到,直到一个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时,他才看见全场纷纷起立,有的挥舞着帽子,有的热烈鼓掌,这种狂热的场面让贝多芬激动不已。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病逝。他一生创作了9部交响乐,其中尤以《英雄交响乐》、《命运交响乐》、《田园交响乐》、《合唱交响乐》最为著名,此外还有3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大量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他一生为音乐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乐圣”贝多芬以一生的波澜,传达着这样一句撼天动地的宣言:“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屈服!”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只是命运的玩偶,根本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我家里太穷、我学历不高、没人帮我一把、这太困难了……勇敢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你完全可以粉碎这些妨碍成功的借口!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应该明白,任何事情都不会偶然发生,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包括个人的成功。成功都是下定决心并且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人以切实的行动、谨慎的规划及不懈的努力拼搏奋斗而达到的结果。

把握自己,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个从众的时代,快餐文化的发展让很多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让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结果只能是随波逐流。在这个从众的年代,你的追求被同化了吗?年轻人只有掌控自己的生活,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把握自己,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

从前,有一个乞丐饥肠辘辘,要了一天东西也没有什么收获。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一个庭院,便走了进去。

一位年轻的少妇出来了,她看着这个可怜的乞丐,他的左手连同整个手臂都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过,碰上谁都会情不自禁地施舍一点东西的,可是少妇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从未见过这种招待方式,本来他已经很饿了,还要让他搬东西,于是生气地说:“你没看见吗?我只剩下一只手了,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给就不给,为什么还要和我开玩笑?”

少妇听了乞丐的话,并没有回答,她俯下身,故意只用一只手搬了一块砖说:“你看,并不是非要两只手才能干活。这样的活我都能干,何况你还是一个男人!”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终于,他俯下身子,用他那唯一的右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累得满头大汗,脸上本来就不干净,这一下变得更脏了,几绺头发被汗水浸湿了,散乱地贴在额头上。

少妇转身进了屋子,拿来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少妇的毛巾,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再一看,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少妇又从钱夹里掏出20元钱递给乞丐。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不用谢我,这是你凭力气挣的工钱。”

“无论如何还要谢谢你,因为是你让我做了一回有人格的自己。这条毛巾也留给我当做纪念吧。”乞丐说完,向少妇深深地鞠了一躬,头也不回地走了。

多年后,一辆小汽车停在了少妇的门前,车上走下一个西装革履,气度不凡的男人。他一脸的自信,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右手,左臂的位置空空荡荡的,他走到出门迎接的妇人跟前,恭恭敬敬地说:“我就是曾经为您搬过砖的乞丐。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公司,这都是您的功劳!我是专程来向您致谢的。正是由于您的启发,我才从颓废中走出来,我才明白人的命运要由自己去掌控和设计,不然,就只能任人摆布!”

故事中的乞丐在遇到那个少妇之前一直认为,乞丐就应该过乞丐的生活,接受嗟来之食,不用付出,靠别人的怜悯度日,他觉得这就是乞丐要过的生活,不曾想过改变。少妇的启发让他找回了自己,最终走了和其他乞丐不一样的路,过上了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无论你是否有远大的志向,只要你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人生,这是非常重要的。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表现得像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别人一定会说:这个人年纪这么轻,怎么整天垂头丧气的,一点精神也没有。如果你总是没有活力,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不积极,这样的人生绝不算是幸福的,更不能算是成功的。相反,如果你开朗活泼、有教养、有礼貌、积极向上、做事热心、体贴别人,同时有远大理想,这样的人生也算得上是成功的了。当然,若是要使自己在别人心中有如此形象,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幸福人生设计是一项艰苦而持久的工程,而第一步就是要创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改变旧日的自我,重创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若想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人生,首先必须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那样最后只能被社会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