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别笑,我是高分创意作文(高中生越写越聪明的作文宝典)
25996700000017

第17章 捕捉创意的灵光(16)

三、结尾素材咖啡馆

素材1:

清晨,微风和煦,晨光初露,我迎着这和煦的清风开始了一天的晨练。这是我与大自然的又一次亲密的接触。

人类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提供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还提供给人类和煦的阳光、温暖的春风、美丽的鲜花、秀丽的风光。伟人说:“************,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诗人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好一派田园风光,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

大自然——让我欢喜让我忧,给我欢乐给我愁,我爱大自然。总有一天,我们会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亲密共存的;总有一天,人类会控制住大自然的暴脾气的!

我爱大自然!

(选自重庆某考生《生活在大自然中》)

结尾点评:

结尾只有一句话——我爱大自然!简单直接,自然收束,毫无拖沓之感。

素材2:

我们必须时时保持心的洁净,就像一颗透视世界的水晶;我们必须时时保持灵魂的清醒,就像头顶上湛蓝的苍穹;我们必须时时坚持自我的追求,就像大漠里展翅飞翔的沙鸥。屋外雨滴飘飞,但别让雨下进灵魂里。

传说中有一只鸟,为了唱出胜过夜莺的歌,它始终如金子般缄默着,在见到那棵荆棘树之前,它们从不鸣叫;记忆里有一种星,为了燃出生命里最闪耀的火花,它们积蓄光亮,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燃尽绚烂的光芒。这是荆棘鸟的选择,因为做自己,但求无愧;这是流星的选择,因为做自己,但求无悔。

……

心境似云,有聚的浓烈,也有散的寡落;心境似水,有静的轻柔,也有动的汹涌。我们不做别人的模板,要做就做那参天直立的大树。根深深地扎进黑暗的泥土,树高高地伸进光明的苍穹,做高大的自己,每一片叶子都是一首欢歌。我们要时时保持心的洁净,不让雨下进真实的灵魂里。做自己,才是更好的人生追求!

(选自河北某考生《别让雨下进灵魂里》)

结尾点评:

本文结尾处借景物烘托作者内心,同时点明主旨,显得情韵深厚。

素材3:

从仓颉造字开始,中国字一直是表意的象形文字。老祖宗造字,不仅融会了字的灵动美观,更糅合进了字的喜怒哀乐。一个字是一幅图画,那么一个词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比如“距离”,透过这复杂的横横竖竖,我似乎看到一股幽怨之气的氤氲上行,伴随着古典的美感渐行渐远,若即若离,忽明忽暗。

……

秋雨先生说:“由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现代剥离了“山脉”、“水道”,暗淡了“遥远”、“忧伤”,在文学与美的领域,我们只能淡淡绝望点点悲哀,愿距离还在,人情还在,美,还在。

(选自山东某考生《美,距离忧伤》)

结尾点评:

文章结尾处,作者连续用了三个反问句,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具有很强的表达力。

素材4:

每一个孩子从步入幼儿园的那一天起,就仿佛踏上了求知的艰难征途。瘦弱的身躯背负一个偌大的书包,更背负着全家人殷切的期望。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有些家长失去了理智,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全然不顾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舞蹈、绘画、书法、钢琴……试图全面地开发孩子的潜能。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只是让孩子过早地失去了金色童年,让孩子在全面发展的海洋里迷失了自我。

……

生命,需要经过严格的淬砺才能展现出它耀眼的光华和纯美的质地。潜心砺剑之时,不求闻达,把剑试锋之日,必能一鸣惊人!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待;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忍。

家长们,因材施教,适身则优,孩子不可能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岁月的磨砺,擅长之“青刀”出鞘之日,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选自山西某考生《因材施教,适身则优》)

结尾点评:

结尾处用简洁的语言点明主旨,卒章显志。

第八节字字珠玑,文采斐然

一、语言技巧点拨

优美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可以说,语言能力是作文能力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因素,它像一个生命体的细胞那样重要。一切正确积极的主旨,巧妙精彩的构思全靠语言来表达。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文章的魅力往往通过语言来体现。语言越有文采、越有创意,作文就越有吸引力。

但是,仍有不少学生视之为难以逾越的“高峰”,常有畏难情绪。为了帮助大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语言上的突破,下面介绍几种提高作文语言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1.推敲句词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在写诗作赋时对于推敲字词的重视。时至今日,我们也应该具有这种精神境界,唯有如此,才能写得出值得推敲的好文章。

推敲,首先要求用字准确而生动;其次要求用字精练,最好能言简意丰,耐人寻味;再次要新颖而有创意,突出个性风格,如此才能具有永恒的魅力。

比如,高考满分作文《情役》,单标题在语言方面便是“推敲”句词的典型。作者从汉字里精挑细选,用极少的字组合成这样一个标题,含蓄而又深意。

比喻增色

南唐后主李煜内心有了愁绪,便吟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岑参看到塞外的雪花,便随口吟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们正是用新奇的比喻写出了千古传颂的佳句。比喻之于语言,犹如华美服饰之于人。作文中运用比喻手法,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不再那么单调生硬,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可以使语言发出夺目的光彩,含蓄而又蕴藉,把读者引入一个美妙的境界。

铺排造势

排比这种手法因为其独特的表达效果而受到诸多学生的青睐。文章中用这种手法来说理,则能达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它来抒情,则感情洋溢,淋漓尽致;用它来写景,则层次分明,细腻而又韵致。排比能增强文章的美感,给人以排山倒海之感。如:

滴水之恩,何以报?春天阳光普照大地时,用温度回报了小河,让小河的冰层消逝,使它能够欢快地流淌。

滴水之恩,何以报?夏天烈日炎炎,甘露用泪水回报了大地,让花朵开放得更加鲜艳,让荷花在浇水之后开放得灼灼其华,沁人心脾。

滴水之恩,何以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经历了春风夏日,落花用身躯回报了养着自己的大地妈妈。

滴水之恩,何以报?冬天寒风凛冽,雪花飘落,万物皆“冬眠”,只有梅花孤霜傲雪,用梅花的香气来回报人们……

大自然皆如此,何若人也?

这个排比句陡然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语言极具表现力,引发读者全神贯注地投入关于此话题的讨论之中。

妙语寄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这里他其实是用借象寄意的手法,来论述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即用三种诗歌营造的意象来寄托自己要表达的真意。

我们现在说的“妙语寄象”也就是指在设象构形时,选用精妙的语言,尽可能使自己要写的意象活泼灵动而传神。

旁征博引

“旁征博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联想,将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名言警句融入文中,增加文章的信息量、说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倍增气势,兼备形神。如: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诗经》中,我知道中国人众口传承的君子形象是温润如玉、坚硬如玉的,那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雍容的气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李清照的深情歌颂中,我明白中国人欣赏的是怎样豪爽大气的英雄。

雄浑壮阔、气度雍容,简简单单的汉语告诉我们的竟是如此宽广的胸襟,传达给我们的竟是如此深刻的哲理!教我们如何不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母语?

此段文字由于旁征博引,不仅形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有气势,有文采,而且有力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6.寓庄于谐

寓庄于谐也就是使用幽默。幽默与智慧同在,作文中幽默的语言会给人一种新鲜感,令读者忍俊不禁。不仅如此,好的幽默语言不仅是开个玩笑,更是辅助表达情感的有力手段。比如:《高考名人录》中:

参加2007年重庆高考的有孔庙中学的优秀学生方仲永、闰土、孔乙己、诸葛亮、范进。监考老师也有大名鼎鼎的崔判官和白无常,面无表情地盯着考场,哪怕是一只蚊子也难以飞进来,考试的一角还有一个冷冰的监控探头睁着硕大的玻璃眼虎视眈眈。

……

考试终了,一大群考生鱼贯而出,一些抢新闻的记者蜂拥而至。

记者:谈谈你们对考试的看法、经历、见闻、感悟和认识。

方仲永:考试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闰土:我最烦考试了,尤其是高考,应该改为推荐上大学。

……

这是一篇散发着灵气的考场佳作,选材巧妙,语言诙谐幽默,寓庄于谐。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对高考的体验和感悟。

7.文白交杂

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中,以文言文写作受到阅卷老师好评的不在少数。这些作品有的以情感人,有的以理制胜,有的铺张华美……这些文章有的反映时代精神,有的演绎历史经典,有的记录民族变迁……它们既能有效表达作者的思想,又能体现作者的自信洒脱与深厚的文学积累。

例如高考满分作文《祭乌鸦文》:

鸦兄:

弟不幸闻其遭际,念之不胜悲恸。鸦兄尝学歌于桂枝,如何又闹出了东施效颦的故事?况君英明一世,奈何糊涂至此?而今落入人手,弟不悉尔生死沉浮,故聊作文一篇,生则驱邪,死则谢后世……

初读本文,让人佩服作者的智慧与洒脱;再读,则感叹文章思想之深刻、文采之斐然,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如果你不擅长这种写作,建议在平时可以尝试,但在考试时,还是应以自己最擅长的手法写作文。

8.渗透哲思

如果在文章里插入一些哲理,那么不仅会使文章充满智慧的闪光,而且能使作文的论证高度大大上扬。那么应该插入哪些哲理呢?具体说来,约有五种:客观全面看事物的原理、发展变化的原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对立统一的原理、由表及里的原理。适当地加入这些哲思,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言有内蕴

文章贵在含蓄蕴藉,使读者“于无声处听惊雷”,在不知不觉中感动或受到启迪。那么如何做到言有内蕴、含蓄蕴藉呢?我们不妨在写作过程中埋下一些潜台词,比如“国家不幸诗人幸,但愿诗人常不幸”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国家不幸的时候,会涌现大批优秀的诗人,现在诗人有幸,恰恰说明国家存在不幸的现实;但愿诗人不幸,这样证明国家恰好是比较安定繁荣的时期。我们也可以借物抒情或者借助生活细节和生活现象来阐明道理,表达思想。

二、创意满分作文大讲堂

1.推敲句词

情役

广东某考生

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何其悲哀!

香港电视剧《纵横四海》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位母亲为了让杀了人的儿子罪名不成立,竟说人是她杀的,宁愿自己背上杀人犯的罪名,也要让罪恶滔天的儿子逍遥法外!这位糊涂的母亲自杀前说了一句话:“他是我儿子!”唉!人为情役,命为情丧,何其悲哀!

“他是我儿子”,感情便有所偏重;“他是我儿子”,理智便可少些;“他是我儿子”,便可以心甘情愿为他顶罪;“他是我儿子”,一切的一切会变得理所当然,包括包庇,包括顶罪,这是何等的悲哀和愚蠢!人,常常如此,容易被感情所役使,无法挣脱。

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俗话说:“事不关己,关己则乱。”同样,事不及亲,及亲则失。事关及自己的亲人,尤其是关乎父母兄弟,对事物的认知便有失偏颇。理智的天平一旦放入情感,便不可避免地产生倾斜,常常是感情亲密的那头下沉。有了感情,感情深厚,遇事待人便自觉不自觉地从己出发,从亲出发,被感情所役使,仿佛被蒙上了眼睛,触目所及,尽是黑暗。被感情所役使,心里早已有所偏向,于是,便视听混淆,听到和看到的都是己长人短、亲者对非亲者错;于是,便昧着良心,帮亲不帮理;于是,便耳目皆失,清白不分。这是何等的悲哀!心为情役,认知便不分真伪、黑白、是非。

包拯曾说:“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话极正确,要想心不为情所役,必须做到情理两分,情归情,理归理。亲朋犯了错,内心悲苦,但是不能因为感情的亲厚而做出悖理之事。这世上除了情谊之外,还有法理这把尺子。法理于人,犹如扫帚于地,扫去情在身上的污秽,扫去感情的役使,使得心境清明。《读者》上提及另一位母亲,为了法理,大义灭亲,不肯作伪证,亲自将儿子送进监狱,这是何等的可敬!每个人心中都有感情,但是每个人心中也都应有一把尺子,一把量度感情与理智的尺子。不能因为感情的深厚而置法理于不顾,不能因为感情深厚便罔顾法纪,不能因为感情的深厚而德义皆失。尤其是处于当今社会,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倘若心为情役,就会视法纪、德义为粪土,这怎能使得整个社会法网清明、德义大倡呢?又怎么会有国家的兴旺繁荣?倘若人为情役,整个社会就会纲法全无、德义皆失,又何谈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愿不再心为情役,人为情役。

创意点评:

本文标题虽简练、明了,却意味深长,为文章成功关键所在。文章在立意和构思上以“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何其悲哀”打头,开门见山,直奔主旨;以“愿不再心为情役,人为情役”煞尾,照应文题,照应开头,强化了论证的中心。再看文章的主体,文白相间的语言,精练而有力,自创的“理智的天平一旦放入感情,便不可避免地产生倾斜”之类的句子,就像名言警句。本文作者在写作时对词语的推敲与选择,使得整篇文章文采不凡,颇有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