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针对这一系列现象,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应当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构建诚信缺失惩罚制度;其次,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诚信抽查和检查力度,运用行政权力对有关部门进行监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明星的代言机制做出规范,用法律真正地保证明星代言的诚实性、真实性。如果这样,那么诚信意识就会在社会上广泛树立,而不会在悬崖边摇摇欲坠.明星代言,以诚信为本!
创意点评:
作者用“悬崖边”形容诚信的危机,非常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文章语言酣畅流利,观点不乏真知灼见。
良知无价
辽宁某考生
我曾看过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中饥饿的孩童在哭泣,而一旁装满奶粉的奶瓶却无法满足孩童最简单的愿望,因为瓶口被人打上了死结。
这是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网上广为流传、让人看了揪心的照片。在痛心之余,人们不禁感慨:这是一个呼唤良知的时代!
良知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从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到现如今的网上交易;从金钱面前的良心泯灭,到眼前无数孩子的无助眼神,让人们清醒地见证了良知失守的可怕。
借用伟大先驱但丁的一句话:道德常常能弥补金钱上的缺陷,但金钱永远弥补不了道德上的缺陷。一个良知缺失了的人,纵使家财万贯,也只不过是尘世中一只被铜臭味牵着鼻子行走的钱袋。谈及明星,正如这个名字本身暗示的一样,他们是茫茫天际中闪亮的星星,为万众所瞩目,是世间的焦点,我们赞美他们优雅的气质、不俗的谈吐,却常常忽略掉明星们的良知。
明星应该比普通人更加珍爱自己的良知。作为一种仿佛理所应当的“代言人”,他们更应该学会用望远镜看社会,用显微镜看自己,抛开一切光鲜美丽的外壳,重新审视自己的灵魂是否已经被金钱腐蚀得失去了应有的颜色。明星的荣誉、光环以及一切利益都是普通人赋予的,他们回馈给社会的也就理所当然地要对得起普遍人和他们自己的良知。
良知是上天赐予每一个人的礼物,只不过有些人在奔跑的过程中不小心丢失了,而有些人却紧握了一生。
对于那些丢失了已有良知的人来说,不要恐慌,“知耻近乎勇”,良知并非覆水难收,你丢失的良知就在原地默默地等待你回来取,只要你肯回头沿原路返回,就必定会失而复得。不要以为那样会阻碍了你前进的脚步,在有良知陪伴的路上,一切风景都会有新的色彩。
良知无价。就算一路上没有别人的眼睛在盯着你,但我们的心里有眼睛。
创意点评:
作者由材料中提炼出“良知无价”的主题,立意准确。文章采用名言为论据支持论点,论证过程中语言精确,论证层次清晰,体现了考生较好的文字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合理的论说角度,是本文成功的关键。
多管齐下看代言
辽宁某考生
明星代言在三鹿事件之后便成为一个高热度的话题,对明星代言的商品出现问题这一现象究竟应该如何解决,看法也是多种多样:有依旧执著信赖明星代言的人,有愤怒反对明星代言的人,有为明星“喊冤”的人,有追究产品质量与其他监督机制的人。我认为解决明星代言的问题,应当“多管齐下”。
作为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在发生伤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大问题上一推了之,恐怕不是解决的办法。匹夫尚有国家兴亡的责任,况且明星乎?在当今社会,没有人能够逃脱社会的责任与历史的使命。明星,作为产品形象大使,不仅要对企业负责,更要对消费者负责。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广大群众给予的信赖与尊敬,使命与重任在肩,是明星在代言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明星,没有逃避法律与义务的权利,只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代言的机会,才是代言的应有之意。
作为主管部门,作为媒体,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产品的“指向标”,他们亦应承担产品代言的责任。每一位明星若无相关媒体的拥护与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其代言之路恐怕举步维艰。因此,作为群众的喉舌,作为政府的镜鉴,每一位媒体人都应尽职尽力,为百姓传达最准确的信息;作为人民的公仆,作为市场运行规则的裁判员,每一位主管人员都应全力以赴,为百姓建起最坚实的保障。唯有法律与机制健全,百姓的安居乐业才有保障;唯有法律与机制健全,人民才能幸福安康,享受美好明天!
作力消费者,作为有着高级思维能力的万物灵长,更应有准确的辨别能力。对待明星代言,我们应当辩证地分析;面对夸大其词的宣传,我们应当冷静地对待。我们既不可轻信明星代言,又不可片面抨击。我们要做的首先是保护自己,拒绝诱惑,以超然的心态来应对是是非非。要有依法维权的意识,要有慧眼识“珠”的能力。做一位理性的消费者,做一位文明的现代人,才是我们对待明星代言的最佳途径。
社会是人构成的,人亦是社会的产物。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但每一件事的发生都离不开每个人的推动。明星代言,这一公众事件,离不开明星本人的责任感,离不开主管部门与相关媒体的参与,离不开每一位消费者的行动与维权。多管齐下,才是解决明星代言的应有之路。多管齐下看代言,历史的重担、社会的责任,你我共担当。
创意点评:
作者对“明星代言”的问题认识深刻,指出必须从明星,到媒介、管理层,再到消费者、法律等多方面都兼顾到才能真正解决。全文缜密连贯,语言流畅自然。
专题6:2009年上海卷
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满分佳作欣赏:
传承与创新
上海某考生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的“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既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
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校园青春小说,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体。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就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入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新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国外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经验,尝到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都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发展。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
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创意点评:
本文立意新颖之处在于考生对“传承与创新”这个话题做了新的阐释。对“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独特分析,可以看出考生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清醒认识;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更是为“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作者能从材料中提炼出此观点,并运用现实中的例子将其阐释出新意,实属本文之亮点。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上海某考生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整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位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不禁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幅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而是各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了点头,指着面前的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的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起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和而不同,我从没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蕴藏的智慧。”我感慨道。
老人拍了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你好好看看。”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当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
创意点评:
作者睿智地提炼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从小书法中得出大智慧,立意颇为深远。文章从对“板桥体”的赏析,上升到中国文化的智慧。语言轻松灵活,巧妙地将说理寓于“我”与老者的对话中,使文章让人乐读。
独一无二
上海某考生
人常说隶书给人的感觉太张扬,而楷书给人的感觉太拘泥。聪明的郑板桥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板桥体”。歪歪斜斜而又错落有致,实属妙哉!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实为有理,我颇有同感。不管是书法界还是我们的社会,不是缺乏“郑板桥”,就是“郑板桥”仿品太多!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桥体”,需要创新,而不是泛滥的空壳。
幼时学习书法,前期都是以临摹为主,刚开始练得很辛苦;直到后来,我才深究其意。原来,学习别人的字体与风格是难,特别是要将那种字体与自己思想情感甚至你的笔法融于一体。然而,真正的境界在于练就你自己的风格,这就是难上加难。学习多年,我仍未成气候。因此甚是佩服郑板桥这类的先驱。然而,现在书法界中许多自称“书法家”的人,其实也与我的处境一样尴尬,只不过他们的“火候”比我更深罢了,其实也缺少了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描摹”虽能形似,却不神似,也验证了“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道理。岂止书法需要“板桥体”,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其注入。
在我们的文化界时常会闹出两个字:“抄袭”。如今书籍泛滥,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可有一两本“著作”。然而,大部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为狼狈。他们把名家的珍品抄袭一番,汇就一本书,却弄得个四不像。所以说,真正有价值、意境高的你也抄不像,不如开创自己的品牌,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