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不过诗经
25998500000013

第13章 人生是一场悖论

人生好像一场悖论,初次探讨的时候仿佛看见明晰的伦理在眼前展开,泾渭分明,但越过时间,发现所论述的不过是一个人生的怪圈,其中命题难定,人生就是这样无法理喻,世间的一切,不过繁衍梦一场,只要懵懂行走其中,便不会自知这只是一场不明的镜花水月。

五谷之神,播种万民生息

——漫说《大雅·生民》

上古神话中,相传有邰氏之女姜原踏巨人脚印,后怀孕而产下一子,众人以为不祥之物,于是弃之。岂料这子被丢弃路旁,牛马绕道而行,丢弃山野,为山人抚养,后又弃于冰河之上,竟有飞鸟以羽翼覆之,为他保暖。

姜原以为这是神人转世,后又捡回来独自抚养,取名后稷,长大后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在尧舜时代担任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农作的鼻祖。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先人,故而作诗歌以表敬畏,名为《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虽是传说,但质朴的先民也是抱着虔诚的心态将后稷的身世记录在案,希望子孙能对这位先人感恩戴德,这位天神保佑的婴孩刚生下来就明白事理,能保人平安,这实在是神明的显灵,人们对他全心全意的感恩。

而神奇的还不止如此,后稷刚生下来就能四处乱爬,不但能踮脚还很聪明,知道自己饿了就去自己寻找食物,没有现成的食物,便种植苏和豆子,那些他种植的粮食就像戍守边疆的士兵一样,漫山遍野的生长着,瓜果都想咧开嘴笑的孩子一样,让人一看就很喜庆。

相传后稷对于种植是无师自通,他可以将一片荒芜的土地变为粮食丰硕的肥沃土地,因为他用法得当,种植下的谷物生长的颗颗饱满,成色十分好。适合人们在那里长久的居住,安家落户。后稷的到来就好像是上天降下的谷物种子,在原本苍茫的大地上生长出数不胜数的粟米,这是上苍的恩赐,那时的人们将谷物背负回家后,便对这片赋予了他们生命的土地顶礼膜拜。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卽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这首《生民》反映周代人民的发祥史,可以看出是当时人民作为一个农业民族走过的风风雨雨、艰辛历程,一位生而不凡的英雄人物,倾注着先民的智慧、美德、光荣与理想。这其中囊括的梦想使得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也采取了这个说法。

《史记·周本纪》中关于后稷的记载就是来源自《生民》:“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

不过尽管夹杂了这么多的神话色彩,后稷的事实也是周代及其后来的人们所承认的,作为了被屡次歌颂的祖先,乃至于中华民族的祖先。

也的确,我国先民要征服自然,就幻想有一种超级厉害的力量,这种力量被赋予在某个神灵身上,选中一个人,让其成神。后稷这个神在成年之后就教会了其他人耕作的本事,战天斗地、征服自然,他教民稼穑、使民富庶,并且开辟了以谷物祭祀上帝的传统,带领周人脱离了游牧社会,进入到农耕文明的时代。这就理所当然成为先民仰慕的最完美的形象。

人们对于他的膜拜并不是因为他有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之气,也不是因为他拥有盖世无双的神力,仅仅是这位先祖为人们解决了衣食问题,这对上古时期的人们来说,意义之大远非那些英雄能比拟的。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后稷所思考的事情便是如何将稻谷种植的更加饱满,他所做的事情便是搓米或者淘米,然后带领着子民祭祀这片赋予他们繁衍生命的大地,取来食物和牛羊,献给大地,希望保佑他们来年更加丰收,当那食物四溢的香气开始弥散,想来天神的内心也是欢喜的,后稷虔诚的跪拜众神,这些无辜的民生,但愿可以被永久的保佑,从古至今,再不要承受灾难。

后稷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英雄形象,不是后世那种跟攻伐征战联系在一起“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类型的英雄。是给人们带来实在用处的神,和神农、燧人、有巢等被赋予为神的农人一样——全都是为人们做过好事的人,先成了英雄,然后就成了神。

你对我们有用,给我们实在的好处,我们才膜拜你。这就是中国绵延千年的信仰宗旨。按照这个宗旨,即使你很厉害,但是总是在伤害我们,压迫我们,我们也会赋予你不好的形象,成为神的反面——恶魔、怀人。留下万世恶名。

所以,只有给大家带来实在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作英雄,才被演绎成神,才有资格坐在高空之中享受膜拜。于是,在《生民》这个史诗中,我们的祖先,一个种地的英雄留名史书中成为神,不时从书册中抬起头来观望我们,看看是否将他种植下的美好种子传承……

生命不长,但愿活的更深

——《曹风·蜉蝣》感受

中国的哲学思想诞生的很早,孔子老早就站在水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以“白驹过隙”来比喻人生的短暂,《诗经》中《曹风·蜉蝣》在更早一些就唱出了生命的荒凉: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楚楚衣服。

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三千年前,敏感的诗人就借助一只蜉蝣写出了脆弱的生命在死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面临死亡的困惑。蜉蝣是一种生命期很短的昆虫,它从幼虫在水中孵化以后,要在水中待到大概三年才能达到成熟期,然后爬到水面的草枝上,把壳脱掉成为蜉蝣,之后还要经过两次蜕皮才能展翅飞舞,之后的时间它更加忙碌,在几个小时内交配、产卵,不知疲倦,而后就要死去。

《淮南子》中记载说“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二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饭、三日而死。”

明朝李时珍就在自己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中更是一语抓住蜉蝣的生态特征:“蜉,水虫也,……朝生暮死”。

欧洲人也早就发现了蜉蝣的生命短促,他们在给它起的学名就是短促的意思:“ephemeron”。

超越一般人的人注定要比常人多几分清醒与痛苦。《蜉蝣》的作者知道蜉蝣不久就会死去,可是他看到的蜉蝣似乎不知自己就要死去,因为还是穿着鲜艳好看的衣服,美丽无比,俏丽冻人。翅膀完全透明,身姿轻盈,宛如古代的宫妓,尾部的两三根细长的尾丝,也如古代美女长裙下摇曳的飘带。不禁发出了长叹:蜉蝣在有限的生命里还是在尽情展现自己,而作为我们人类有着漫长的生命,却不知道要走向何方。

他忧伤的唱着这支寂寞的歌曲,在千年之前,流水湖畔,这是一首诉说自己内心迷茫,对生命敬畏并且充满了忧伤的歌曲,作者想要淡然的面对生命这个严肃的话题,却又战战兢兢,无法克制内心对于时光飞逝的惊恐。

蜉蝣的羽啊,楚楚如穿着鲜明的衣衫。

我的心充满了忧伤,不知哪里是我的归处?

蜉蝣的翼啊,楚楚如穿着鲜明的衣衫。

我的心充满忧伤,不知哪里是我的归息?

蜉蝣多光彩啊,仿佛穿着如雪的麻衣

我的心里充满了忧伤,不知哪里是我的归结?

说起来人生不过百年,事实一般都是几十年。人类在哀怜蜉蝣“朝生暮死”的同时,自己何尝不是造物主的一只“蜉蝣”呢?人作为自觉的动物,在其生存过程中意识到死亡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的感觉日渐强烈。在中国的传统神话中,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人生的百年时间,也不过天上的百日那么短。

晋朝时候有个樵夫,上山砍柴时候不小心进了一个洞穴,抽时间观看两位老人的一句棋,谁知道,回家后却发现自己的孙子都比自己老上几十岁,时间已经在他观棋的一小会中流逝百年。人生漫长的光阴,不过是别人的弹指一挥。人的一生也不过一只蜉蝣而已。想这些算是悲观的思想,但是这种悲观也算是对人生的一种清醒认识。

宋代大家苏东坡认识到这一点,就在《前赤壁赋》中发出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战场赤壁在,滚滚东流的长江也在,而那些曾经叱诧风云的英雄消失无踪。时间是如此无情,不会对任何一个人一件事情客气,英雄人物以为自己改变的事情对时间来说,不过是一颗细小的灰尘罢了。

时间本是身外之物,独自沉静,缓慢的流淌于世间,只是因为人们妄自慌乱,才令时间变得仓促而残酷。其实,生命本就是一场自顾自的表演,又何必去过分的在意这场表演的长短呢,只要深刻精彩,任何表演都是永恒存在的。

换句话说,《蜉蝣》中的蜉蝣虽然最脆弱,生命最短暂,但是也在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等待、蜕皮、交配、产卵,完成着自己的任务,这是死亡也无法摧毁这强大意志。这也是《蜉蝣》传递出来的人生哲学。

蜉蝣有自己的逍遥自己的生活,那么作为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精彩。尽管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有一个叫“死亡”的可怕结局在另一端守候。终人的一生,也不过这个结局,但是在走向这个结局的路上,却有很多的精彩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努力。

这就是哲人说的:“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我们却可把两点之间的距离用曲线走得更加精彩,如果活着只是为了赶路,从生的这边直接赶到死的那边,那么活着何异行尸走肉?”

《蜉蝣》的作者不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感叹了一番,光阴流逝。“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词中李清照说的意境很美,但是佛家有句话说的更好:“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领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其实没有必要去嗟叹人生如蜉蝣,不管生命长短,要是人们像蜉蝣一样尽心尽去完成生命中的每一件事,细体身边事,快乐感怀油然生。观花望死,在一瞬间离世而去,大不了下个轮回再来。

不如他乡去

——《豳风·鸱枭》有感

以寓言作诗,在先秦时候还不多见,只是到了汉代,才在乐府诗中成批出现,一时蔚为壮观。而源头还是在《诗经》中的《豳风·鸱枭》中。

鸱枭鸱枭,

既取我子,

无毁我室。

恩斯勤斯,

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

彻彼桑土,

绸缪牖户。

今此下民,

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

予所捋荼,

予所畜租,

予口卒瘏,

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

予尾修修,

予室翘翘,

风雨所漂摇,

予维音哓哓!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引入大自然中的虫鱼花草等,这种方式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只说中被广为运用,使得古代的说理散文增添众多的艺术魅力。在《鸱枭》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首诗歌的现在文是:可恶的猫头鹰,你已经抓走了我的幼子,别再来毁坏我的家园了。可怜我含辛茹苦费尽心思,早已经为抚养幼子病倒了!趁着天晴没有雨水,找些树枝桑根,修补门窗。如今你们树下的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又要来欺负我。我的爪子疼痛无比,还得继续采集茅草来垫巢底,我的嘴巴泥土都捉不动了,可是我的窝巢还未曾修好啊! 我的羽毛稀落凋残,我的窝巢也摇摇欲坠,正在风雨飘摇啊,我只能惊恐地哀号!

可以看出这是一曲小鸟的哀歌,借鸟儿之口说出弱者在强者压制的话语,在深受压迫的社会中发出一声呻吟。

它应该是一只母鸟,孩子被猫头鹰吃掉了,巢穴也被破坏掉了,但是它还趁着天晴修补自己的家园。诗中的鸟很坚强,面对灾祸有着生存的勇气和毅力。刚刚还沉浸在丧子的痛苦之中,一会就在哀伤之中抬起头来,重建家园。这只母鸟有很大的悲哀之处,它以为自己的幼子献给猫头鹰之后,通过哀求之后,猫头鹰就不会再来侵袭它了,它那里知道,别人都是贪婪的,尝到甜头的猫头鹰肯定还会再来,家园还会遭到它们的袭击。

但是尽管如此,它依然努力。那么鸟儿为什么不飞走呢?它明知道猫头鹰已经知道自己好欺负了,时刻都会再来侵扰,却依然固守家园。况且家园已经被破坏,它依然不嫌弃,希望通过自己的修缮重建,可是这艰难的生活,它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它的爪子受伤了,嘴也不能再用了,羽毛也失去了以前的光泽,变得凋零了。

这鸟的遭遇也不正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的写照么?深受压迫,但是还是一样照旧生存,鸟儿的观念就和中国人的家园观念一样强烈,要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弃自己的家。即使客死异乡,都会想法设法把尸体运回故乡安葬。《诗经》中有一首《邶风·北风》也是反映离开故土的留恋的。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惠而好我,携手同归。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狐。莫黑匪乌。

惠而好我,携手同车。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雪花飘飘,北风潇潇,政局恶劣。诗人和朋友的关系非常友爱,于是诗人建议结伴他乡去!还呼喊着不要迟疑犹豫了,事情已经急如火烧了!不要指望着事情能够好转。诗中急促的言语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朋友的迟疑之心,事情已经紧急万分,他还是不想离开家国,似乎想等待政局的稳定,诗人说:“莫****狐。莫黑匪乌。”狐狸红毛,乌鸦黑羽,这些本色就是这样,怎么都不会有所改变的。所以他劝朋友赶紧一起走!我们不知道这首诗最后的结果,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得知朋友深深的留恋之心,若非被迫,谁都不想离开自己的家园。

导演张艺谋曾主演过一部电影《老井》,其中讲述了黄土高原一个村落打井的故事。这个村里祖祖辈辈都打不出一眼井,要喝水都必须到外面河中去挑,远距离的路程折磨了几代人。后来,经过千辛万苦,村落中几乎所有人的努力后,在一伙子旺泉的领导下。终于完成了夙愿——井诞生了,井出水了。村民们为了纪念这口井,集资刻了一块石碑,刻下碑记,祖祖辈辈为打井付出努力的名字都出现在上边,可是为了这口井,几代人付出了太多,生活的拮据还是没有怎么改良,为什么不迁徙呢,找一个生存条件好的地方呢?也许生活就突然“柳暗花明”起来。

家园应该是可以迁徙的。历代就有狠多的迁徙运动。明代洪武年间就有一次大规模的移民。经历元明交替的一系列战争,河南、河北、两淮、山东等地的百姓十家有九家亡掉了,,而山西地区在战乱时期正好处于蒙古贵族罕贴木儿父子的统治之下,生活相对的稳定,人口也比较兴旺,明朝统治者为了发展新建立的王朝经济,陆续从山西强迫移民到全国各地。尽管对于乡土观念强烈的中国农民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但是迁移之后的人们在新的地方开拓出一方天地,生活并不比原先生活区域的差。近代也有三峡人民的迁徙运动,人们的生活条件由此更为改观。

由此,可怜的母鸟呀,你的周围已经强敌在伏,不如他乡去,须知尚有天外天!

少年天子与周公的博弈

——看《周颂·烈文》学历史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

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

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

於乎前王不忘。

由于年代的久远,西周初年关于周公和成王的那一段历史已经几乎找不到真相,我们只能在诗歌中寻找些蛛丝马迹,所以,我们在《周颂·烈文》与《尚书》中发觉一些真实吧。

周武王讨伐商纣,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尚书》中记载“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就是说其中除了自己的部下之外,便是赶来助战的八百诸侯。由于家喻户晓的《封神演义》宣传,大多数人都认定武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但是,并不知晓他在开国一年就病逝了,当时时局根本不稳固,而真正奠定周朝大业的是周公和成王。

周公曾辅佐武王伐商,多有建功,现在他摄理政事辅佐刚十三岁的成王。当时,周文王海有别的儿子在——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三人都在朝歌监视商纣的残余势力。他们对周公的辅佐摄政十分不满。乱是必然的,结果是周公亲率大军东征三年,平定了他们三个的****,稳定局势,又在全国实行封邦建国方针,改革经济制度等等。在成王年满二十岁时,周公将手中的政权还给了周成王,自己则去制订了一些列的礼乐制度及其典章。这首《烈文》就是在周公归政成王之后,成王首次以一个独立的天子身份进行祭祀所作的诗。

这应该不是一首简单的祭祀诗歌,这位少年天子是怀着怎么样的心情祭祀呢?他是否怀疑过周公?周公的摄政对他来说是靠山还是炸弹?他到底对周公有着怎么的感情?两个人有有着怎么样的斗争博弈?在政治权利的中心,这些问题都不能避免。从这首《烈文》看出来有些事情来。

这年天子对周公当然有过怀疑。《尚书·周书·金縢》中就有着详细的记录。武王死后,周公摄政代管朝堂,什么事情都要听周公安排。三位叔叔作乱,而周公东征平定,回朝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送给成王表明心迹,可是成王收到这首诗之后并没有接受周公的表白,没有采取安抚的行动,只是接受了既成事实的辅政,看来在内心中惧怕周公。自己没有享受到作为天子的自信,也害怕周公迫害自己。

在《周颂》中另外一首诗《闵予小子》,后人研究说这是成王幼年即位时所作的诗,“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意思就是说:“上帝啊,可怜可怜我这个小孩子吧,我幼年的时候就遭到失去父亲的不幸,凄凄惨惨孤苦零丁……”痛苦哀凄之感跃然纸上。是不是周公也曾要挟过这位天子呢?

即使是担惊受怕一样的长大,但是结局却是皆大欢喜,等到确切得知自己年满二十周公还政之事时候,这位少年天子吃下了定心丸,于是做了一次高明的政治表演——亲自到郊外以国家之礼迎接周公。这时候国家稳定,各项政策上也推行的 差不多了。周公还政,去全身心制订章程去了。

于是,就有了这首《烈文》。不过,成年后的天子并不简单,来看看他在首次以独立身份面对诸侯时怎么说。

你们这些诸侯公,你们来助我祭祀,上天会保佑你们。想想就有言外之意了:我是天子,天命在身,我再也不是那个悲叹着“闵予小子”的小孩子了。

你们要效忠我们周王室,直到永远,不只你们,你们的子子孙孙也都要这样。也就是说我是周代所有诸侯的宗主,拥有对他们的绝对管辖权。不相信么?就连周公这个曾经权倾天下的人,不也匍匐在我面前么?

你们不要在封地作乱,要尊重先王所制定的规矩。你们要顾念祖先的戎马功劳,要像他们一样为我效劳。潜台词就是:难道你们没看到作乱者的下场吗?要是作乱了,你们不是给你们那些拼了老命才赚得荣誉的祖先脸上抹黑么?

你们要礼贤下士,好好治理封地,四方的人民都在看着你们,向你们学习;先王的恩德泽被到你们,你们要学习先王。——我在四方布置了很多耳目,要规规矩矩的啊。

啊!我们不能忘了先王!这句话,怕是说给周公听的,意思是我们可是一家,没有我爷爷文王,就没有你和我,没有我的父亲武王,也不会我托孤给你。不能别忘了他们,记得他们对你的信任,可一定要效忠于我啊。

这就是周成文对着祖庙的誓词。誓词背后隐藏着这么多话,估计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曾一句句演戏,而今终于派上了用场,不值得周公在听到这些时候有没有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样汗流浃背。即使没有汗流浃背,周公也明白所有的用意,所以在他还政之后,就再也没有插手过治理国家事宜——一个属于周成王的时代到来。

那么这位少年天子在掌握实权之后做的怎么样呢?史书上有记载着“成康之治”,他继续周公的各项政策,奠定了周王朝的强大始基,这个治世值得歌颂,所以,《周颂》中的三十一篇中,直接或间接与成王相关的就有十一篇,不少都可以读出这位少年天子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