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在金融危机中把握机遇
25999900000024

第24章 激发变革之心(2)

果然,这种番茄酱投入市场后,立刻因为独具特色而被消费者认识了。但是,随后,问题又出现了。因为此种番茄酱流速太慢而引起消费者不满,人们纷纷抱怨这种牌子的番茄酱“倾倒的时间太长”,而其他产品没有这种毛病,因而该种番茄酱的销售受阻。

面对这种情况,公司老板一时拿不定主意,是改变番茄酱配方,降低番茄酱浓度,还是改变包装,使之容易倒出?但不论哪一种方案,都将使“汉斯”番茄酱失去特色。这时,仍是汉斯又想出一个妙招,既不改变包装,也不降低浓度,而是因势利导,改变广告宣传重点。在广告中指出,这种番茄酱之所以流速慢,是因为它比别的番茄酱浓,味道也比稀的好,广告中公然宣称,该种番茄酱是流动最慢的番茄酱。

如此,不仅不把消费者抱怨的“流速慢”视为短处,而且使之优于其他番茄酱。这个广告刊出之后,果然效果奇佳,市场占有率从原来的19%迅速上升为50%。

“同质化突围”,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定位,树立自己独特的特点,并在这个区别于别人的特点上做足功夫,功夫到家了,开辟“同质化突围”的工程自然也就成了。

不做爬不出地面的“蝉猴”

企业只有永保危机意思识,不断变革,才能够永续成长,变强变大,否则就会有覆灭的危险。

蝉的幼虫叫做蝉猴,它的成长过程中有一次很重要的蜕变。一般蝉的幼卵在地下埋至2——3年后,蝉猴便开始逐渐生长发育成熟。每逢雨过天晴地面潮湿的时候,一个个膘肥体壮的蝉猴,就会在凌晨的4——5时钻出地面,寻找柳条或树干往上爬行,2——4小时后,便会蜕皮,变成蝉(知了),蜕变是蝉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不完成蜕变,蝉猴就只好长眠地下了,更谈不上有更好的发展,到枝头上去歌唱生命。企业也是如此,企业生命在于变革,蜕变是企业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过程,如果拒绝蜕变,企业就不可能有辉煌而持久的生命。

洛希德——马丁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诺曼·奥古斯丁说:“世界上只有两类企业,一种在不断变化;另一种被淘汰出局。而被称为“世界经理人中的经理人”的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也告诫经理人:“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有效的变革,才能保证持续地发展。”

1990年,当查理·余瑞特出任美国公平人寿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时,这家公司已经饱受巨额债务之苦,同时,也因陷入不景气的房地产市场而举步维艰。

为了扭转危局,让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回到良性的运营轨道上来,查理·余瑞特对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通过一连串的变革措施,他将这个销售保险的人寿保险公司,转变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从而扭转了公司的危局。

公司进入平稳发展期后,余瑞特仍不放弃对公司进行持续的变革。他不断地改进业务规则,重点进军商机巨大的退休储蓄市场,同时,把公平人寿保险定位为一家成长型公司。

查理·余瑞特发现,人寿保险公司之间的“相互制”使保险公司并不完全属于股东,其他保险公司还会持有一部分股份,以分担风险,提高整个保险行业的信用度,但这使公司很难高速成长。虽然目前这项制度对公司没有影响,但以后一定会阻碍公司的发展。查理·余瑞特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行动了。他发动了新一轮变革措施,解除相互制,使公司完全归股东所有。这个变革方案对原来稳健运作的相互制人寿保险体系以极大的重创,并因此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反对和质疑。保德信的首席执行官辛尼克斯曾表示:“解除相互制需要5年时间,如果查理·余瑞特在5年之内不能完成的话,将会功亏一篑。”

事实上,查理·余瑞特只花了两年时间便大功告成了。这次改革的成功,使公平人寿保险公司成为第一家由相互制转变为股份制的公司,并成为全球最成功的解除相互制的案例,影响了将近250万保户的利益。

查理·余瑞特不断变革的动力就来自于其强烈的危机观念,他看重的是公司的将来,因此,他一次次地用变革来消除公司的这些忧患。

通过不断的变革措施,公平人寿——一个拥有130多年历史,在全美排名前列的大型相互制寿险公司起死回生,开始了快速、稳健的飞跃式发展。

查理·余瑞特对公平人寿保险公司平人寿保险公司一连串的变革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企业只有永保危机意思识,不断变革,才能够永续成长,变强变大,否则就会有覆灭的危险。

一位日本的企业家曾提出一个“一千万障碍”的概念,意思是说全界企业都存在“一千万障碍”,很多企业在收入不到一千万时做得很好,一旦超过一千万很快就完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个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一千万以下可以人盯人,靠个人,靠全家人去管理,超过一千万人,盯人就难了。超越这个阶段就是不要用人去管,而用制度。

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必须要有不同的管理,这就涉及管理制度变革的问题。变革是企业生物法则的第一条规律,当然,变革包括产品、管理、文化各个方面,任何组织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的变革,违背这个规律的企业,是很难实现永续经营的,制度或产品上的故步自封就像坚硬的地面一样,企业如果为及时进行改革,不有所突破,也会像爬不出地面的蝉猴一样,只能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走向灭亡,不可能有十分辉煌的业绩。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不只是个人命运,观念的更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思想解放、观念变革在任何时期都是经济发展的先声。

艺术家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文学家说:抄袭是埋葬一切才华的坟墓,创新是精品产生的源泉。

经济学家说:逃离竞争残酷的红海,奔向空间无限的蓝海。

对一个成功者来说,创新是其根本的动力。实现人生事业的不断创新,首先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观念,具有前瞻性的经营意识。许多成功者正是依靠不断的创新,才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崭露头角,一往无前的。

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其实仅靠知识是难以改变命运的。一个富翁和一个穷人的收入可以相差成千上万倍,难道他们的知识也相差成千上万倍吗?何况好多自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不照样穷困终身吗?反而有的读书不多的人却能富甲一方。要问他们的钱来自哪里,就是来源于头脑,来源于不断创新的观念。 创新往往都源自模仿,先要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才能少走弯路。但是模仿,并不意味着生搬硬套,而是在借鉴别人优点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更快更好的道路。

温州人的生意是从青菜、小葱、小鸡、小鸭之中“孵”出来的,因此,没有模式,没有传统。像纽扣、皮鞋、服装和打火机,最初都是模仿来的。纽扣只要从外地或国外买来的衣服上拆下几颗,仔细研究一番就能够生产,皮鞋仿意大利的,服装仿法国的,打火机仿日本的。

温州有很多的人散居在世界各地,当他们回到了家乡,穿着和用品就成了有心生意人的目标。到手以后,用一夜的时间就可将它解剖完毕,当这个人将要出国的前夕,他看见跟自己使用的东西一样逼真、一样精美的仿制品已经摆在了橱窗上,这往往使他们惊叹不已。因此,原先温州人的主导产品大多为易解剖、具有一定手工技能的东西,而像电脑、手表甚至化妆品等具有较大难度的产品,就不在模仿之列了。

温州人善于模仿,可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变通和创新。温州企业家成功的故事中自然少不了创新,他们创新的共性是创新中渗透着精巧、实用与节约。

在模仿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思路,不断思考,逐渐找到创新点。做任何事,只要肯动脑筋,垃圾也能变成黄金。在看似狭窄普通的市场里,却孕育着无限的商机,只要我们有创新的思维、全新的观念,就能在有限的天地里创造出无限的财富和机遇。

近年来,王永庆成就着台湾的经营神话,同时,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下,他带领台塑的全体员工,以更为高远的眼光,审视着未来,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早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电脑还远未及今天这样普及。不过,一向对新事物情有独钟的王永庆就开始积极推动台湾企业的电脑化管理。为了改善石化产业中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他指派资深的主管担任讲师,举办了16小时的“管理电脑化课程”,向他们传授如何运用电脑来做好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从而节约管理成本。

当时,由于适合企业管理的软件很少,所以许多中小企业即使购置了电脑,也没有充分地加以利用。王永庆苦口婆心地劝道:“要跟上时代啊!就算是阎罗王,过去人少,他只要翻翻生死簿就行了,现在人这么多,恐怕也要用电脑啦!”

后来,为了进一步推动电脑化管理,王永庆甚至选派人员,专门去给五家中小企业建立管理制度的电脑化作业,从建立管理制度,到培训电脑人员及设计软件工程规划,都进行了全程的指导,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当时,有人对王永庆这种做法很不理解,认为他不会“省事”,为什么不拿台塑的软件照抄呢·王永庆对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并不以为然,他认为,如果让这些企业照抄台塑的,只不过是让他们学到了皮毛,那就不是诚心想帮助他们。除非这些厂商本身从小处一点一滴做起,否则就不能学到“管理电脑化”的精髓。

王永庆时常都能提出一些全新的观念和思路,这些观念和思路常常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并开创出一个新兴的产业。

创新对于创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于创富的经营者来说必须永葆创新的青春,才能立足于商海。一旦你停止了创新,停止了进取,即使你只是在原地踏步,其实也是在后退,因为其他的创富者仍在前进、在创新、在发展。

“创新者生,墨守成业者死”,这是一条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很多创富者不懂得这个规律,稍有成就就裹足不前,坐吃老本,不再创新,不再开拓,妄求保本经营,结果不到几年,就落伍了,被时代前行的波浪淘汰了。

不只是个人命运,观念的更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思想解放、观念变革在任何时期都是经济发展的先声。

创业之前,先检查自己的行囊

创业,你准备好了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时,便要让自己具备应有的素质和能力,不然只能是痴人说梦,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