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海寻趣
26001300000004

第4章 绪论缘起与变迁(3)

于是,他在监狱中一心钻研字体结构,做起文字学问来。程邈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把大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存精,经过加工整理,十年后,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3000个隶字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

在汉字发展史上,人们把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称为“隶变”,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字形结构变化的一大飞跃,是古今汉字的一个分水岭。与篆书相比,隶书的变化有:删除烦冗,使笔画进一步简化,有助于辨识和书写;实现了汉字笔画化,即把小篆不规则的圆转弧形的线条变成了平直方折的笔画;摆脱了汉字象形的特点,使汉字成为符号化的方块字,奠定了近2000年来今文字的基本形体。

一般又将“隶变”的特点归纳为形变、省变、讹变三种。形变,指字体的结构基本不变,但发生了从小篆的线条形状到隶书笔画形状的变化;省变,指在形变的同时,对小篆的繁复字体到隶书字体的简化;讹变,指隶书的字形较之小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王次仲发明楷书——楷书的出现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是可做模范榜样的意思。楷书由隶书发展而来,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时期。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相传,汉代上郡(今陕西榆林)人王次仲,从小倾心于认字,志向不一般。皇帝无意中发现了王次仲改造的简易实用的楷书,认为王次仲是个奇才,要召见他。可是召见了三次,却不见王次仲前来。

王次仲有他自己的打算,他日夜不停地研究汉字和数术,专心致志,根本没有考虑皇帝的召见。皇帝却对此大怒,认为王次仲对自己大不敬,就下令用囚车把他押到京城。在押送的路上,王次仲的头颅突然滚落在地,变成一只大鸟,振动着翅膀直往远处高飞而去。飞远时,两只翅膀掉落在一座山上,因此这座山的两个山峰就被后人叫做大翅峰和小翅峰。押送王次仲的官吏,把掉下的两只翅膀进献给了皇帝。

王次仲作楷书的神话传说,不管它如何离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始作楷书的人,并且为变隶书为楷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

楷书与隶书的基本结构相同,但在形体和笔画方面存在着区别:隶书成“八”字扁方形,楷书成“永”字长方形;隶书笔画有波磔,楷书笔画平稳、尖细,或停顿回旋,或带硬钩;楷书字体更趋于简便、固定、明确,易认、易写。基于上述特点,故而成为官定字体,自流行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

汤水鸡买否——草书的出现

相传,有个姓杨名叫永鸣的人,想吃黄杏,曾在当地四处寻找,也没买到,于是写信给他的岳父,请求代买。

杨永鸣自认为能写一手草书,写起信来随意着笔,字迹潦草,岳父收到信后,只见上面写的是:请代买“否”和“汤水鸡”。

老汉到处打听,没见到卖“否”和“汤水鸡”的,感到很失望。后来,他仔细辨认,忽然想到,可能是让他买“杏”,“汤水鸡”只不过是女婿杨永鸣的姓名。于是老汉买了几斤黄杏,又复信一封,托人带走了。复信的内容是:

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老汉满街走。

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

姓名变成汤水鸡,画虎不成反类狗。

以上当然是滥用草书的一个笑话。

草书是创自汉初,由隶书草化、简化、连笔快书而成的字体。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仍保留着隶书的波磔,笔画的界限比较清楚,布局也较匀称。今草是楷书的快写体,它一笔到底,字字相连。狂草兴于唐代,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没有规律。草书把方块字的结构和笔画高度简化,以达到快写的目的。草书的特点也正是它的弱点。由于草书难学难认,于是逐渐失去了其实用价值,而仅仅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

“天下第一行书”——行书的出现

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相传是后汉桓、灵帝时一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西晋时期的卫恒在《四体书势》里讲:“魏初有钟(繇)、胡(昭)两家,为行书法,具学于刘德升。”可惜刘德升没有留下墨迹。

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像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像楷书那样严谨端庄。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王羲之的行书,在他本人各体之中也应排在首位。其中,《兰亭序》为王羲之行书最突出的代表,被历代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其好友谢安等12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祓禊”之会,饮酒赋诗,各情抒怀,汇为《禊帖》。王羲之为本诗集写了序文,即《兰亭序》。此帖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在用笔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遒劲有力,自然精妙。结体上变化多姿,匠心独运,文中20多个“之”字,7个“不”字,虽重复出现,却无雷同。传说,唐太宗特别喜欢《兰亭序》,为了得到这本字帖的真迹,派人到处寻找,得到后如获至宝,珍爱无比,甚至在死后还一再嘱咐后人把这本真迹殉葬。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序》字帖都是别人临摹的。

行书近楷而不拘,近草而不放,虽有连笔,但各自独立;比楷书书写快,比草书易于辨认。正因如此,1000多年来,行书已成为人们日常普遍使用的一种字体。

综上所述,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等形体的演变有以下规律:第一,笔画线条化。笔画有一个形成过程。从甲骨文到篆书的古文字阶段,笔画逐渐形成直笔和圆转两种。隶变以后逐渐形成笔画匀称、线条统一的楷体字的笔画系统。第二,字形符号化。汉字历史上曾经有过六书,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以便于分析和理解汉字的读音和意义。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由来和理据性。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字形演变的来龙去脉,从而发现意义的根据。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这种理据性逐渐被破坏和丧失。最大的一次字形系统演变是从篆书到隶书的“隶变”,从根本上打破了古代汉字的理据性。第三,结构规范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汉字逐渐由不规范变得整齐规范、大小一致、造型美观。

世界第五大发明——汉字回顾与展望

文字是辅助语言交际的工具,一种文字,如果它不能很好地完成记录语言的任务,不便于应用,那就得加以改进或改革,在世界文字史上,对某种文字进行改革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例如,土耳其文原先采用的阿拉伯字母不适合土耳其语的语音结构,所以,在20世纪20年代改用拉丁字母。朝鲜和越南原先用汉字,现在都用拼音文字。我们现在用的汉字是不是适应现代汉语的情况,应不应该改革,应当如何改革,这是一直备受争论的事情。汉语拼音是怎么来的?简体字是怎么来的?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汉字如何应对信息时代?本节简要论述了这些问题。

汉语拼音的来龙去脉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这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