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诗词赏析
26002200000016

第16章 山水诗(3)

千里来寻故地——《水调歌头①·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②,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③。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④揽月,

可下五洋⑤捉鳖⑥,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76年1月号。

题解

1965年5月下旬,年逾古稀的毛泽东巡视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沿着当年战斗过的路线,他登上了黄洋界哨口,回忆起当年的战斗情景,可谓是感慨万千。随后,他又来到茨坪,了解当地水利、公路建设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见了当地的老红军、烈士家属和干部群众,并与他们亲切交谈。在视察后的第四天,他写下了这首词。

注释

①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等。分上下阙,共95字。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

②久有凌云志:远大的志向。《后汉书·冯衍传》中冯衍自称“常有凌云之志”。

③人寰:人间。

④九天:古代说天高有九重,这里指天的最高处。

⑤五洋:指五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极洲,这里泛指海洋的深处。

⑥捉鳖:指捉拿敌人。元朝康进之创作的杂剧《李逵负荆》第四折中有:“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赏析

毛泽东的这首词在1976年元旦公开发表,公开发表后的8个月,也就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一代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词的上阕写作者重登井冈山后的喜悦,以及所看到的井冈山新貌。一开篇,作者就凌空扔出五个掷地有声的大字:“久有凌云志”,这说明作者早就想重登井冈山了。“重上井冈山”承接第一句,说明现在作者夙愿得偿,内心感到十分兴奋。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并概写了井冈山的变化。一个“变”字,既连接了过去,又突出了现在。接着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具体描述井冈山的“新颜”:黄莺婉转高唱,紫燕轻盈飞舞,流水潺潺流不断,宽阔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作者在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美好画面时,也在字里行间中流露着故地重游的欢愉心情。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再展当年豪情:“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作者登上黄洋界后,自然会想起当年的黄洋保卫战,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取得革命的胜利,那今后还有什么困难可以畏惧的呢?这两句不仅体现了作者蔑视困难,敢于向任何艰险挑战的壮志豪情,也是他对敢于斗争的井冈山革命精神的热烈颂扬。

词的下阙作者回顾战争历史,直接抒发情感,鼓舞人们勇攀新高峰,夺取新胜利。作者看到眼前井冈山欣欣向荣的景象时,很自然地就想起当年的情景。“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想当年,革命的风雷响彻神州,鲜艳的红旗插上了井冈山,从此“日月换新天”。接着作者又用从容轻捷的笔调,抒写了对中国革命光辉战斗历程的感受:“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从1927年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到1965年重登井冈山,已经过去了38年,但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只不过是一段很短的时间,也就是说,现在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的道路还是相当漫长的,革命仍然要继续。因此作者马上对即将到来的斗争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斗争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表现出作者高昂的斗志和豪迈的气概。读到这里,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叱咤风云而又从容潇洒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在词的结尾,作者阐明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两句化用谚语“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激励,具有非常深邃的哲理意思。

通读全篇,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词将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层次结构搭配得相当和谐。这首词与毛泽东以往那些以豪迈为基调的诗词不同,在豪迈中增加了几分轻松与欢快,特别是他化用谚语并且又丰富了它的内容,使人们认识到,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登攀”的精神,这也使这首词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初稿对照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一日复一日,重上井冈山。千里寻故地,早已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飞流激电,高树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尘寰。三十八年过去,抛出几泥丸。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风发更心闲。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犹记当时烽火里——《念奴娇①·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参天万木,

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②。

故地重来何所见,

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③前,

黄洋界上,

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

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

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④里,

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

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

万怪烟消云落。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选》。

题解

这首词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同时写作的,两首词可以放在一起参照阅读。

注释

①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千秋岁》等。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宜于抒写豪迈感情。

②奇岳:雄奇的山岳山峰,这里指井冈山。

③五井碑:井冈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总称五井,并立有五井碑。

④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这里指作者当年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战争。

赏析

这首词也是毛泽东38年后重回井冈山时所作,可以称为《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姊妹篇。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井冈山的美景与新颜,赞叹了井冈山的沧桑巨变,回忆了从井冈山开始的艰险而光辉的战斗历程,抒写了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继续革命、不断革命的豪情壮志。

词的上阙主要写井冈山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这三句写作者初到井冈山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连天的高大树木,有千百里的面积,绿葱葱一直飞到与南天门相接的雄伟山顶上。“参天万木”写井冈山地区树高林密。“千百里”既写井冈山林海辽阔,又写来路遥远。“飞上南天奇岳”是“奇岳飞上南天”的倒装,写出了井冈山的险峻。开头三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形象鲜明富有动感的艺术境界,给我们产生一种灵动而又崇高的美感。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这几句是写当年生活战斗过的井冈山的新貌,不仅增添了许多高楼大厦和纪念馆,而且五井碑、黄洋界前车来车往,原来古老闭塞的井冈山,如今已经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这两句赞叹了井冈山的美好景色和沧桑巨变,是上阕的总括。如今的井冈山如同图画一样美丽,可是在古代,这里曾是一片汪洋的大海,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大自然是这样,我们的国家同样也是这样,这也为下阕写全中国38年的“天渊翻覆”设伏铺垫。

词的下阕写作者重上井冈山的所感,他站在山顶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作者由眼前的景色开始回忆往事,由井冈山“旧貌变新颜”联想到38年来整个中国的巨变。1927年作者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转眼间已经过去了38年,就好像弹一下手指头那么快,可是现在的中国,已经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开始当家做主,整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是量的变化,而是质的改变。

接着作者开始回忆井冈山革命时期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那种紧张、激烈的场面就如同发生在昨天一样。虽然革命者经常会面临“九死一生”的险恶环境,但他们“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因而最终“风雷磅礴”。这里所说的“豪情”,远而言之,是指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是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抱负和扫除一切害人虫的雄心壮志;近而言之,是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的首创精神和井冈山儿女敢于斗争、敢于反抗的英雄气概。“风雷磅礴”则象征着当时蓬勃发展的人民武装斗争。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随着一声鸡叫,太阳升起,各种妖魔鬼怪因此“烟消云落”。对于尾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毁灭,另一种解释是作者展望未来,他坚信终有一天,那些兴妖作怪、猖狂一时的反华势力会被革命的力量一扫而空,结合全文来看,第一种解释比较合理。

《念奴娇·井冈山》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同时同地创作的题材、内容相近的两首词。两篇的结构框架基本一致,上阙都是写重上井冈山后看到井冈山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阙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不同的是,前者上阙重点写自然景观,下阙着重回忆往昔,而后者上阙则重点写人文景观,下阙着重抒发豪情。

初稿对照

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翻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亭台楼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风物都如昨。江山如画,遍地男红女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年烽火里,九死一生。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狮吼,万怪烟消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