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诗词赏析
26002200000002

第2章 友情诗(1)

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①·送纵宇一郎东行》

一九一八年四月

云开衡岳积阴②止,天马凤凰③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④,山川奇气曾钟此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⑥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⑦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⑧。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⑨。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这首诗最早非正式发表于《党史研究资料》1979年第10期,是由罗章龙在《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一文中提供的。

题解

这首诗写于1918年,当时作为新民学会会员的纵宇一郎(即罗章龙)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准备赴日本留学。离开长沙前,新民学会会员在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聚餐,为其饯行,毛泽东以诗相赠,表达了自己真挚的惜别之情。

毛泽东之所以赠诗给罗章龙,是因为他们曾有一段不同寻常的交往。1915年9月,毛泽东用笔名“二十八画生”(“毛泽东”三字的繁体共二十八画)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首先响应的就是罗章龙。后来毛泽东在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下创建新民学会,罗章龙又是最早成员之一,可以说两个人的友谊非常深厚。

罗章龙(1896~1995年),湖南浏阳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被开除党籍,后历任河南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湖南大学等校教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注释

①七古:中国古体诗的一种,句数不限,每句七字,通常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不像格律诗那样讲究平仄对仗。

②衡岳积阴:衡岳,即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中部,有七十二峰。这里泛指湖南的山峦。积阴:山间的云雾。

③天马凤凰:传说中的灵异动物,古人以它们象征圣贤的出生,这里指岳麓群山中的天马山和凤凰山。

④年少峥嵘屈贾才:峥嵘,高峻的样子。常用来比喻人的才能、品格超乎寻常。屈原是战国时爱国诗人。贾谊则是西汉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两人都才华横溢,并且都曾被贬到长沙。

⑤山川奇气曾钟此:奇气,灵异之气。钟:聚集。古人有人杰地灵的说法,认为山川灵秀之气所聚集,便产生杰出人物。此,指衡岳,但实指长沙。

⑥鲲鹏击浪:《庄子·逍遥游》说,鲲鱼所化的大鹏鸟,从北溟飞到南溟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⑦艟艨:通“艨艟”。指古代大型的战船,这里指轮船。

⑧东风吹万里:这里指被春风吹得无影无踪。东风:春风。

⑨宇宙看稊米:把世界看做一粒小小的米。稊米,一种草的种子,形如小米。

沧海横流:大海之水四处漫流。常以之比喻天下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宁。

从君理:跟你一同治理。

名世于今五百年:语出《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诸公碌碌皆馀子:语出《后汉书·祢衡传》:“馀子碌碌,莫足数也。”诸公:指当时的当权人物。碌碌:平庸。馀子:通“余”,其余的人。

崇明对马衣带水:崇明:岛名,在长江入口处。对马:日本岛名。衣带水:只相隔一衣带宽的水,比喻距离很近。

东瀛濯剑:东瀛,本指东海,这里指日本。濯剑:喻指留学磨炼革命意志。

我返自崖君去矣:化用《庄子·山木》之语:“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崖:岸边,岸。反:通“返”。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却没有半点哭哭啼啼的情调,而是表现出强健的气度和潇洒的风采。全诗中既有激励也有关怀,在殷切的嘱咐中既有依依不舍的留恋,也有革命的激情,其中许多话虽然是对朋友的勉励,其本质上也是诗人的自勉。这首诗直抒胸臆,充分体现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那巨人般的胸襟以及“风华正茂”的英迈豪气,大大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送别诗。

全诗的开头四句为我们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和气氛。据说,那几天连日阴雨,直到轮船将要开启的时候,天空才开始放晴,因此就有了“云开衡岳积阴止”的句子。“天马”、“凤凰”表明了送别的地点是湖南长沙,而“春树”则表明此时的时间是春天。接着作者以一句“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来说明湖南长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山川奇丽、人杰地灵的地方,屈原和贾谊都曾光临这里,这也是作者对罗章龙的赞美,说他的才华可以与屈原和贾谊相媲美。

从第五句起,毛泽东开始转入送友的主题。当时去日本求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日本当局在那时经常会做出损害中国利益的事情,所以留日的爱国学生经常要同他们进行斗争,这就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有些人也就会放弃抗争。因此作者连用两个宏大的意象“鲲鹏”、“艟艨巨舰”来勉励友人要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这两句通常被理解为友人要东渡日本留学,因此分别在即,离愁别绪自然油然而生,但是这种感伤很快就被革命的豪情所取代,就好像满天的愁云被东风吹得无影无踪一样。但是据罗章龙回忆,当时他的家境困难,没有钱支付他去日本留学的费用,新民会的同志们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一起凑钱资助他一部分留学费用,因此这两句理解为罗章龙所抒发出来的满天愁云被友谊的春风吹得无影无踪,也许更为贴切一些。

接着,作者开始劝勉友人,同时也是在警醒自己,由于当时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连连挑起内战,使人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有识之士都在积极寻求救国的良策,因此作者对罗章龙寄予了厚望,他希望罗章龙不要因为小事而萦怀于心,有所牵绊,而要有“将宇宙看稊米”的远大志向,要在“沧海横流”之际收拾这纷纭的世事。当然,保持自己身心的健康,内心世界就像日月一样清新美丽是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接着作者借用孟子的话,来说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需要产生历史巨人的时代,但是那些军阀政客腐败无能,都是些碌碌无为之辈,言外之意,就是说打出一片新江山非我辈莫属,这充分表现出作者的雄心壮志。

全诗的最后四句再次回到送行的主题,寓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意,中日之间只有一衣带水的距离,因此隔不断革命者之间的友情和书信的往来。作者化用《庄子·山木》中的话作为全诗的结尾,并且在诗中多次引用典故,由此可见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修养可谓是语熟于胸而又有日月之新美。

值得一提的是,罗章龙到上海后正好是5月7日,这是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最后通牒时间,当时日本政府殴打、侮辱中国的留学生并迫使他们回国,因此罗章龙并没有去成日本。

唯我彭大将军——《六言诗①·给彭德怀同志》

一九三五年十月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②纵横③驰奔④。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首诗最早刊载于冀鲁豫部队1947年8月1日出版的《战友》报上。

题解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红军抗日先遣队,翻越六盘山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最后一程,到达陕北保安的吴起镇,准备与陕北红军会合。蒋介石派5个骑兵团尾随而至,企图在红军主力部队会合前把中央红军吃掉。为了防止敌人进入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命令彭德怀指挥先遣队在吴起镇附近进行“切尾巴”战斗。彭德怀领命迎敌,指挥红军歼灭敌军一个骑兵团,俘虏敌军700余人,干净利落地将敌人挡在了根据地之外。为此,毛泽东即兴创作了这首六言诗赠予彭德怀。

彭德怀(1898~1974年),湖南湘潭人,我国杰出的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平江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一方面军司令员、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先锋军司令员、八路军副总指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西北野战军和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参与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指挥百团大战和保卫延安等战役。建国后,历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严重迫害,于1974年在北京逝世。

注释

①六言诗:旧体诗的一种格式,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句数和平仄不像律诗那样严格。

②大军:指红军,大有敬称之意。

③纵横:奔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

④驰奔:本意是指车马疾行,这里指红军行军迅速,所向披靡。

赏析

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上,主要是以五、七言诗为主,它们就如同汹涌奔腾的长江黄河,气势宏伟壮观,引得无数文人的陶醉仰慕与倾心研究;而六言诗却如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平凡小溪,虽然也是潺潺而流,但却不能奏出宏伟的乐章和展现壮阔的景象,以致被冷落到很少有人顾及的地步。而毛泽东的这首六言诗在他的诗词中可以说是别具一格,虽然是即兴之作,但在艺术上还是很成功的。全诗以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手笔,再现了经过长征后初到陕北的红军以及他们的指挥者之一彭德怀同志的威武英姿,从而表达了作者的赞誉之情。

诗的首句连用三个并列的短语,写出了吴起镇一带战场的地形特点,也暗示了红军战士们战斗环境的艰苦。毛泽东原拟电文为“山高路险沟深”,此句中的“险”改为“远”,“沟”改为“坑”,有回顾长征全程之意,并非专指陕北地貌。

次句“大军纵横驰奔”是针对首句的艰苦条件来说的,“纵横”形容出大军“驰奔”时所向披靡的雄姿,再现了彭德怀当时指挥红军利用陕北高低坑洼、崎岖不平的地形,迅速进军和英勇作战的宏伟场景。

这首诗的前两句首句写景,末句叙事,一句写静,一句写动,景事交融,动静辉映,生动形象,使读者读后能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

红军如此神勇,人们一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支队伍的指挥者是谁?”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而是先以雷霆万钧之力,用一个问句把全诗推向了高潮。全诗写到这里,一个胸怀大略,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形象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那么这位大将军是谁呢?作者这时才用坚定的语气给出了答案“唯我彭大将军!”“唯我”二字,是作者对彭德怀的出色指挥才能和辉煌战绩作出的高度评价和热烈赞扬。

这两句是抒情和议论,一问一答,气贯长虹,铿锵有声,韵味无穷,人们读后,彭大将军威武的形象有如一尊大理石雕像那样,立刻矗立在眼前。

在毛泽东把这首诗赠与彭德怀后,彭德怀把“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并退还给毛泽东,可见他还是很谦虚的。他把胜利、功绩和荣誉全归功于党领导的英勇红军,归功于广大的革命同志,这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精神境界。

纤笔一枝谁与似——《临江仙①·给丁玲同志》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壁②上红旗飘落照,

西风漫卷孤城③。

保安④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纤笔⑤一枝谁与似?

三千毛瑟⑥精兵。

阵图⑦开向陇山⑧东。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新观察》1980年第7期。

题解

1936年夏,丁玲逃离被国民党囚禁三年多的南京,秘密经由上海、北平、西安,在11月来到陕北保安,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一孔大窑洞里开会对她表示热烈的欢迎。她到保安后,只过了几天就发起组织了中国文艺协会,并担任主席之职,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讲了话,称赞“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之后,丁玲主动要求到前线去看看。在此期间,毛泽东通过军用电报把这首词发给在前线的丁玲,1937年初丁玲返回延安,毛泽东又手书该词赠与她。

丁玲(1904~1986年),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三十年代著名的左翼女作家,毛泽东已故夫人杨开慧的同学。代表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注释

①临江仙:词牌名,又名《采莲回》、《庭院深深》,原为唐朝教坊曲名,因为曲子多是歌咏水仙而得名。词牌有两种形式,这首词用的是每阙首句为七个字的一种,另一种为六个字。

②壁:壁垒,古代军营的围墙。保安在古代曾是西北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这里的“壁”指保安的城墙。

③孤城:孤闭的城池。这里指保安城,因为当时陕北的小村庄很多,但是城市却不常见,因此保安便有孤城之感。

④保安:位于陕西省西北部,当时是陕北苏区的首府,1936年为纪念刘志丹将军改名为志丹县。

⑤纤笔:细致描绘的笔,指丁玲的文笔。

⑥毛瑟:德国毛瑟工厂所制造的步枪和手枪,当时中国军队用得比较多。

⑦阵图:古代军队作战的阵列队形,这里指红军的作战部队。

⑧陇山:在陕西省陇县西北,延伸于陕甘边境,当时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前方。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赠词,通过对欢迎丁玲的宴会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丁玲来到革命根据地继续革命的欢喜之情,以及对其一支纤笔胜抵雄兵三千的高度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