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诗词赏析
26002200000021

第21章 咏史诗(2)

上阕起笔“人猿相揖别”,写出了从猿到人的漫长过程,这个阶段没有什么矛盾冲突,而是和平发展过来的,因此说“揖别”。然后人类进入最早的发展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生产力低下,人的智力也不发达,是人类的“蒙昧时代”,也可以称为“人类的童年”,所以作者说:“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接着作者仅用了三句就交代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铜铁炉中翻火焰”一句写得既形象又浓缩,把奴隶社会广泛使用的青铜制工具和封建社会使用的铁制工具作为描写对象,写出了两个社会阶段的特征,但是铜器和铁器在我国何时出现,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究竟起于何时,史学界说法不一,没有充分的根据,所以只能“猜得”。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不过几千寒热”,这说明阶级社会并不是永恒的,它只不过是几千年的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瞬间而已。

“人世难逢开口笑”一句化用杜牧的成句“尘世难逢开口笑”,作者在这里赋予它新的意义,注入了阶级斗争的含意。“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是对“人世难逢开口笑”的解释,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的惨烈景象,在这种环境中,人们自然不会欢笑。

下阕第一句富有诗意,用一句“一篇读罢头飞雪”艺术性地浓缩了作者这一生读历史书的情形。作者从少年到老年一直潜心读史,不知不觉就满头青丝变白雪了。这句也透露了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人生易老,一刹那青春即逝,转眼间就到了暮年。那么,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又有多少能让人记住呢?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在这里很轻巧地一笔带过,只说:“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接着作者开始批判旧社会史学家的威信历史观,他认为史书中大多为帝王将相等统治者宣传,把“五帝三皇”的事迹说得十分神圣,似乎那些君王全是为百姓着想的贤君,作者认为这些史书“骗了无涯过客”。然后作者先用设问提出问题:“有多少风流人物?”接着就开始高度赞扬那些领导奴隶、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指出像盗跖、庄屩、陈胜等被丑化的农民起义领袖,才是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词的结尾描写作者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之中,当作者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伪英雄,找到真英雄时,东方天际已经曙光初照。“东方白”三个字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意犹未尽,话还没有说完,天就亮了;二是喻指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篇章,犹如旭日东升,势必光华万丈。作者用一句双关语做结尾,真是意味深长。

贾生才调世无伦①——《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②。

梁王堕马③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④。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根据抄件刊印。

题解

贾谊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骚体诗人,因此也被毛泽东喜爱和赞赏。1958年4月27日,毛泽东在给秘书田家英的信中,就建议他“如有时间,可一阅班固的《贾谊传》。……《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所以,出于对贾谊的欣赏,毛泽东先后写了两首歌颂贾谊的诗篇,这首七律就是其中的一首。

贾谊(前201~前169年)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注释

①贾生才调世无伦:化用唐代李商隐《贾生》中的成句:“贾生才调更无伦。”

②吊屈文:指贾谊所作的《吊屈原赋》。

③梁王堕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居数年,怀王骑,堕马死,无后。”

④何用哀伤付一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赏析

毛泽东非常欣赏贾谊的才华,因此写下了这首七绝诗,在赞颂贾谊绝世风华的同时,也对他因自责而哀伤至死表示了无限的惋惜。

“贾生才调世无伦”,首句开门见山,高度赞扬了贾谊杰出的才华,并下了一个“世无伦”的定位。在这里作者化用了李商隐《贾生》中的成句,只改动一字,就使境界拓宽了许多,更加实在地肯定了贾谊无与伦比的才华。

次句“哭泣情怀吊屈文”,概写贾谊被贬至长沙任长沙王太傅时,曾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写过《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抒发了愤世伤时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感。这篇赋文采富丽,感情充沛,多用比兴象征,可以说是继屈原之后骚体赋中的杰作,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汉文帝把贾谊召回长安,很看重他的才学及品德,任命他为梁怀王刘胜的太傅。后来梁王堕马而死,贾谊深感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有负于汉文帝的重托和信任。过分自责,哭泣哀伤而死,时年三十三岁。作者借此两句对贾谊做了委婉批评:梁怀王堕马而死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伤心到把整个生命都交出去的地步,从而断送一生的事业,这代价实在是太高了。“寻常事”与“付一生”对照鲜明而强烈,从而表现了诗人对才调绝世的贾谊因“梁王堕马”而哀伤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

此诗感情起伏很大,首句赞贾谊大才,自当担大任;第二句却猛转为贾谊遭贬,从太中大夫贬为长沙王太傅,路经湘江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古人以排遣心中的忧愤;第三句,作者平静地说:梁王堕马而死,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种情况多的是啊;第四局笔锋一转,又回到贾谊身上:你才高盖世,怎么为这件事就哀伤而死了呢?贾谊之死,给人留下许多想象空间,这就是“诗意不尽”的妙用。

壮志未酬事堪哀——《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①,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②兵百万,胆照华国③树千台④。

雄英⑤无计倾圣主⑥,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情长沙傅⑦,空白⑧汨罗⑨步尘埃。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根据抄件刊印。

题解

这首七律与《七绝·贾谊》属于同题之作,两者可以参照阅读。

注释

①廊庙才:指才能和才气全都可以胜任朝廷要职的人。

②胸罗文章:指贾谊的胸中有锦绣文章,他的《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策略和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和才能。

③华国:华夏,这里指汉王朝。

④树千台:指建立众多的诸侯国。汉朝制度设立“三台”,即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则势必得设立“千台”。因此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他的意思是要想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就必须削弱各大诸侯国的势力。

⑤雄英:出类拔萃的人,这里指贾谊。

⑥圣主:圣明的君主,这里指汉文帝。

⑦长沙傅:贾谊曾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

⑧空白:徒然说。

⑨汨罗:指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位于湖南东北部,这里指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典故。

赏析

在写完《七绝·贾谊》后,毛泽东意犹未尽,又写了这首七律,与前一首一样都从人物自身着笔,很少涉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的是,这首七律把贾谊放到了当时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他人生悲剧的社会历史原因以及他自身的历史教训。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首联概述了贾谊一生的遭遇。起句盛赞贾谊是风流倜傥的奇才,具备胜任朝廷要职的才略,仅仅用了七个字,就把贾谊年少有为、胸怀雄才大略的形象推展在我们面前。按常理像贾谊这样的“英俊天才”应该是大展宏图,建立赫赫功业了,但是对句急转直下,说贾谊陈述体现雄才大略的政见,受到权贵们的嫉妒,以至于排挤他,导致他的才能并没有得到施展,治国壮志也没有得到实现,作者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颔联紧承起句,盛赞贾谊的文才韬略和赤胆忠心。“胸罗文章兵百万”是说贾谊陈述政见的一系列奏折,作者认为这些“文章”所显示的谋略,可以抵得上百万雄兵。“胆照华国树干台”,指的是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的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会给贾谊带来任何私利,却会招致诸侯王的仇恨,有很大的政治风险,但贾谊敢于提出,这表明他对国家、对民族的赤胆忠心。

颈联“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承接首联的“壮志未酬事堪哀”,尽管贾谊胸怀“高节”,对刘氏王朝一片忠心,但仍然免不了被猜疑,始终不能使“圣主”听从他的政见,这也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尾联咏叹贾谊官场生涯的悲剧结局。“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千百年来,人们无不对贾谊的命运感到遗憾和惋惜,他被贬长沙时因感于屈原被排挤而自沉汨罗江的不幸遭遇,写下《吊屈原赋》来表达自己愤懑的心情,但他没有吸取教训,竟然在壮年时因为梁怀王堕马致死而自伤亡命,步了屈原的后尘,终于没有摆脱怀才不遇的悲剧命运。

一首咏史诗,既要写得概括,又要陈述具体历史史实,并且要描绘人物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首七律诗成功地达到了这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