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诗词赏析
26002200000023

第23章 恋情与悼亡诗(2)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接着作者再次拓展了哀悼的范围,因为易昌陶是衡阳人,所以用衡雁高飞远去代表友人春日病逝,作者是湘潭人,所以,湘水春回比喻自己春天开学后就要回到长沙的学校,看着这些景物后作者更加思念亡友,并想起以前与亡友相处时快乐往事,只好独自一人到他们经常游玩的南城徘徊留恋,寻觅旧踪。但是作者看到的是旺盛的春草,他马上想到如果亡友还在的话,两个人现在应该正在这里踏青,一想到这些他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然后作者又以“采采”和“落日”来描绘孤影,极言他痛失挚友后的悲伤之情。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前四句表明作者对好友英年早逝将信将疑的心理。不久前作者还和好友相约为了理想去云游四方,没有到友人突然像花草一样凋零离世,作者本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但是如今站在好友灵帐跟前,也不得不接受现实与好友诀别,作者在半夜被鸡叫声惊醒,在半睡半醒中自己仿佛来到东皋散步,隐隐约约中似乎看见好友正缓缓地走来,当两双手握在一起的时候,还不禁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后四句作者把我们带入他的梦中,也将他对亡友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崇山峻岭阻挡了骏马的飞奔,急剧的暴风吹拂着亡友的灵帐。作者的内心既忧愁又痛苦,却只能依靠着青山放声痛哭。这四句是作者对友人生前壮志未酬的慨叹,他不明白为什么像友人这样杰出的人才竟然也会遭遇这样的劫难,命运的不公平让作者感到无限苦闷,所以他只能长歌当哭,以此来倾吐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痛之情。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这几句既是对逝者的回忆,又是对生者的希望,作者回忆起往昔他和亡友面对绚丽多彩的祖国河山,发下誓言要一试锋芒,如今遥望东海,有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北方又有沙皇俄国欺人太甚,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目前漂泊无着、贫寒位卑就推诿应尽的救国救民的重任。在这里,作者把对亡友的哀悼转换为杀敌报国的力量,也使全诗的基调由凄婉转向激昂。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在这四句里,作者慨叹自己正要杀敌救国,却痛失志同道合的知音。作者以钟子期比喻亡友,以俞伯牙比喻自己,进一步说明两个人深厚的友谊。接着作者发出了“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的悲叹,在以后的岁月里,谁能和自己一起度过漫长的人生岁月呢?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最后四句写祭奠亡友的暗淡心境和无限惆怅。人死不能复生,在无奈之下,作者只能以荐酒、看旌的方式寄托哀思,凄凉地看着灵柩前写有亡友名字的旗幡,用什么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呢?只有那江中的一泓清水。在这里,作者将对亡友的哀思寄托于充满活力的滚滚江水,言外之意,就是要做到哀而不伤,化悲痛为力量,以高昂的姿态投入救国救民的战斗中,从而实现死者生前的愿望,这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高远的境界。

这首诗代表了毛泽东学生时代的诗词艺术水平,是第一首留有作者手迹的诗作。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是把对亡友的哀悼同国家命运自然地结合到一起,借对亡友壮志未酬的痛惜来抒发自己杀敌报国的远大志向。另外,情与景的巧妙融合,也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庄重情深悼良将——《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一九四三年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①。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②威。

浴血东瓜守③,驱倭棠吉归④。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⑤。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83年12月28日《人民政协报》。

题解

1942年3月,应英国政府的请求,国民党政府派遣戴安澜将军率部远征缅甸。在重创日军后,于同年5月率领部队回国,在撤退途中遭到日军伏击,戴安澜被流弹击中,身负重伤,于5月26日殉国。

1943年,抗战形势已有好转,抗日军民已经对日本侵略军发起进攻性战役。在这种抗战的有利时刻,蒋介石却在1943年春掀起了第三次“反共”浪潮。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诗,在对戴安澜将军缅怀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抗民族内战者的唾弃。

戴安澜(1904~1942年),号海鸥,安徽无为人。黄埔军校毕业后,曾参加北伐。在抗击日本侵华战争中,战功卓著。1939年任国民党第五军第二OO师师长,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42年3月,率第二OO师出师缅甸,协同英军对日作战。后在率师返国途中,遭日军伏击,不幸牺牲。不久,被国民党政府追授为陆军中将。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198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书。

注释

①将军赋采薇:赋,朗诵。采薇,《诗经·小雅》中有《采薇》篇,是周宣王时戍守边疆的士兵所唱的歌。

②虎罴:这里比喻凶猛的敌人。

③浴血东瓜守:冬瓜,同古,缅甸南部重镇。1942年3月18日,戴安澜将军率部与日军五十五军团激战于冬瓜,在敌人以多余我四倍兵力的合围下,戴军浴血奋战,坚守12天,不仅歼敌5000,重创了日寇,而且阻止了日军向缅中、缅北的推进。

④驱倭棠吉归:棠吉,缅甸中部地名。1942年4月23日棠吉沦陷,戴安澜率部增援,经过两昼夜的激战,迅速收复棠吉。

⑤无违:没有背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挽诗,也称为悼亡诗,悼念的是一个抗日救国的国民党将领。作者从当时抗日民族统一阵线的立场出发,高度赞扬了戴安澜将军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表达了抗战军民团结一心驱除外敌,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心。

首联对戴安澜将军抵御外侮,出师远征的壮举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当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之际,戴安澜将军临危受命,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率领部队远征,用行动证明了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中“赋采薇”一句,表现出戴安澜将军慷慨御侮的豪情,使整首诗具有一种典雅的气质。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戴安澜将军所指挥的二OO师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在1939年11月与日本精锐部队的交战中,取得了著名的昆仑关大捷。因此作者在颔联里称赞戴安澜所率领的部队装备精良,士卒英勇,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增强了抗日盟军的士气。

颈联记录了戴安澜将军率领部队取得的赫赫战功,一是“浴血东瓜守”,二是“驱倭棠吉归”,从而表现出戴师艰苦顽强、英勇无畏的战斗历程,称赞戴安澜将军战绩卓越,扬威国外。

尾联“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这两句表达了对戴安澜将军不幸牺牲的哀悼和痛惜。一个“竟”字,表现出作者对戴安澜将军战死沙场的震惊,也表达了作者对其英年早逝的痛惜之情。“无违”是说作者认为戴安澜将军虽然牺牲了,但是他实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所以是死而无憾的。同时作者也勉励人们要继承戴安澜将军的遗志,团结抗日,奋勇杀敌,从而把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

在此之前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制造了“皖南事变”,掀起了反共浪潮。这首诗高度赞扬了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抗战救国的壮举,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立场,而不论哪党哪派,只要是抗日救国,共产党都是欢迎的,这与国民党的反共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当时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我失骄杨①君失柳②——《蝶恋花·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③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④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⑤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58年1月1日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