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写给女人的心灵能量书
26004300000025

第25章 安利(中国)董事长郑李锦芬:审时度势,顺势则达

精心设计的发型,庄重考究的衣着,自信平和的微笑以及略带香港口音的普通话——郑李锦芬给人的印象更像一个“富太太”而不是女强人。你一定很难想象,就是这个总是亲切微笑的女人领导着一个拥有十几万营销人员的庞大企业,那是全球响当当的品牌——安利。

在变化前面寻找突破口

有个故事,说的是商机。有一个跨国制鞋公司,为了开发非洲一个岛上的市场,先后派出了两支考察队。第一支队伍到了那里,当他们发现当地居民都不穿鞋以后,认为没有市场,就放弃了继续努力,无功而返。另一支被派去的是由公司里最优秀的推销员组成的队伍。推销员们在岛上转了半天,第二天就回来了。他们在报告中声称:岛上的居民还没有一个是穿鞋的,因为他们还没有这个习惯,岛上暂时也没有卖鞋的。由于存在这么巨大的市场空缺,公司可以把鞋大批量地运过去!大部分人就听到了这里,感觉收获很大。哦,原来商机就是这样发现的啊!可是很少有人想到,然后呢?商机是商机,可是不把它转成生意,就永远赚不到钱。困难就是,你怎么把鞋子推销出去?

安利当时也遇到了这样的困难:

作为在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销售模式,安利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遇到的困难远远没有在中国内地市场上这样复杂,直销是安利的传统营销方式,安利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直销公司。20世纪90年代初,当安利进入中国探路时,“直销”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那么怎么在这样的国家里推销出“第一双鞋”?

郑李锦芬深深懂得中国市场需要“中国功夫”。

在最初,安利公司选择项目是非常实际的,本着稳步经营的原则,开始时并不希望一下子就把产品销到全国各地。“安利在中国的成功,关键在于我们尊重中国国情,不固守海外市场的经验,适时改变,大胆创新。从开店铺、做广告,到现在的多元化营销模式,都是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郑李锦芬说。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除每年花费巨资投入广告宣传、人员培训外,安利(中国)公司还在150多个城市设立189个店铺,而安利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没有设立店铺。

“当初要说服总部对中国投资,并且要有信心,确实不容易。”郑李锦芬说,“更难得的是安利确定由我这个长期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来管理,说明安利希望中西文化能够融合在安利(中国)公司中,而不是将美国的价值观用在中国。”

这种独特的管理经验,后来被郑李锦芬总结为安利(中国)公司的三个特色:在价值观上,弹性而有原则;在营销方式上,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适当的调整但不失安利公司的特色,即由直销转为“店铺+直销”;在管理方式上,注重团队的作用,强调团队精神,不讲个人英雄主义。

处世不乱,处变不惊

郑李锦芬曾经用鸭子来形容自己,她说:“我就像一只鸭子,浮在水面上看似悠闲,但是双脚却在水面下不停地努力划动。”这种“不慌不乱”是郑李锦芬的工作作风。处变不惊的她带领安利走过了一段多事之秋。

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两年后,安利(中国)公司营业额就达到了令人吃惊的15亿元人民币。

1997年到1998年,传销如狂风般席卷中国大地。1998年4月21日,中国政府颁布传销禁令。一夜之间,安利在内地30多个城市的分公司,上千名员工立即停止了工作,一停就是3个月,每个月损失1000多万元人民币;与中国业务有关的安利亚太区有限公司的股票在纽约股市应声缩水20%;影响旋即扩散到员工的亲友和消费者之中,当年销售额滑落至3.2亿元。

“那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多年之后,郑李锦芬依旧感叹。

一纸严厉的禁传令下来,大整顿开始了,安利也无法独善其身,但是郑李锦芬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放弃。当时,安利公司刚花巨资买下了广州最高建筑物中信广场的第40、41层。谁也不知道这一停业需要多长时间,装修还是不装修?郑李锦芬决定:装修。在她看来,这是向企业、向员工和外界传达信心的最好方式。

后来,郑李锦芬想起那段日子,这样感慨道:“1998年的传销禁令等一些比较大的挫折,它们都只是我心海中的波浪而已,而不是我整天在波涛中生活。我挺自豪的一点就是自己临危不乱的能力。”

那时的郑李锦芬强烈地感觉到,直销之所以在中国一直存在争议,除了人们不熟悉这种销售模式外,还有就是东西方的价值观确实存在冲突和矛盾。她认为,任何企业要在中国取得成功,必须取得一种阴阳的平衡,要成为东西两方面优秀的文化结合体。“我们不需要作出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寻找最佳的融合方式。”她这样说。

在郑李锦芬的本土化思路下,转型时期的安利(中国)公司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改革,开始转向“直销+店销+服务网点”,这是一种在其他国家从未使用过的多元化营销模式。

禁令推出3个月之际,其他国际直销公司纷纷从中国市场“收兵”,而安利(中国)公司成了第一家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的以“店铺销售加雇佣推销员”模式转型经营的公司。到了2006年12月1日,安利(中国)公司顺利地拿到了直销牌照,这可以说是郑李锦芬率领的安利(中国)公司管理团队辛苦努力的结果。同时,这种“安利模式”又成为很多直销企业学习的范本。

10多年来,无论外界发生什么事情,郑李锦芬都始终对安利的员工们做到“不离不弃”,都力求最大限度上维护经销商的利益。从那时起,安利的员工喜欢亲切地称郑李锦芬为“郑太”,这不仅是出于对这位永远优雅端庄的女老板的由衷敬慕,更有对她“处世不乱、处变不惊”气度的深深折服。

“贪心”女人好发展

在“2007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颁奖礼上,主持人问郑李锦芬,如何兼顾家庭和事业?这是一个永恒的难题,郑李锦芬是这样回答的:“我觉得两者必须要做好,我希望两者都可以兼顾。事业的成功可以为我们带来成功的喜悦与满足感,但是家庭的美满、和谐是我一辈子的事情。我是一个贪心的女人,我希望两者都可以兼得。”

郑李锦芬毫不讳言自己的“贪心”,因为事业和家庭对她来说的确是同样重要。在她看来,一个成功女性应该同时拥有成功的事业、家庭与自我。

作为安利亚太区执行副总裁和安利大中华区行政总裁,郑李锦芬常年奔波于各地,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但忙碌的工作不代表懈怠生活。郑李锦芬不仅事业有成,也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她骨子里有特别传统的一面,谈起自己的丈夫和3个儿子,她就充满幸福感。她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也深知营造一个快乐家庭的重要性。只要没有非参加不可的应酬,一定要回家陪伴丈夫和3个儿子——这是郑李锦芬一个雷打不动的原则。郑李锦芬非常关心自己的3个儿子。“只要一个电话,我会立刻把他们的问题当做首要问题。我们也有很多交流,每一两个月,我会单独跟我的一个儿子共进一次午餐,就只有我们两个谈谈心。”郑李锦芬幸福地笑了。

媒体常常评价郑李锦芬是优雅服饰的代言人,因为她着装非常优雅。也有人说她是美容保养的专家,因为长子已经20多岁的她,脸上看不到岁月的皱纹。

“在我眼里,她就是最好的。”安利全球总裁德·狄维士曾这样评价郑李锦芬。

在郑李锦芬的北京办公室,办公桌正对着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静谧的水底,三条红灿灿的金鱼正游离水草,奋力前行。郑李锦芬说,这幅《力争上游图》是她的最爱。对于郑李锦芬来说,安利的未来也正像这鱼儿一样:努力向上游,走向更好。

郑李锦芬带给我们的启示:

1.知道该做什么和知道怎么去做一样重要。

2.不知足的人也能体会到快乐,这种快乐是拥有的快乐,而不是得不到以后自我安慰的快乐。

3.洞察了商业背后的大环境,你将成为一个胸有成竹的人。

郑李锦芬个人档案:

郑李锦芬1975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同年进入香港政府政务处担任行政主任。

1977年,加入安利香港公司,先后担任市场部经理、总经理。

1991年,被委任为安利大中华地区行政总裁。

1992年,安利公司进入中国内地,郑李锦芬出任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国安利公司高级副总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