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只有危机感强烈的人才能生存
26004900000030

第30章 自我升级,告别“本领恐慌”(1)

舒适使人流于平庸,磨难让人变得不凡

神话人物——赫拉克里斯的头像,是披着一张虎皮、两只虎爪托着他的下巴。它的寓意是激励人们勇敢地与各种艰险作斗争,一旦我们战胜了这些困难,它反过来就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磨难和挫折就好比运动器械一样,它可以增进一个人的力量。

《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勇敢的航海家辛伯达,他每次航海归来,都可以放弃冒险事业,过上安逸的生活。但他却执著地去寻求那种与大自然抗争,与海盗搏斗的惊险旅行,而恰恰是这些经历使他抵抗挫折的能力大大增强,使他一次次大难不死,在航海中安金抵达目的地。

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著名的排球教练袁伟民曾指挥中国女子排球队,分别于1981、1982和1984年,历史性地取得第3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第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女子排球比赛冠军,使中国女排在世界排坛上首次取得“大满贯”、“三连冠”的历史性突破。

袁伟民训练中国女排,让主力阵容在10∶14,只输一球就要丢掉全局的危急情况下进行练习,一球一球往回扳,这就使中国女排多次在世界大赛出现类似局面的关键时刻,心理稳定,临场不乱,技术、战术发挥得好,从而反败为胜。特种部队对士兵进行的应付突发事件、复杂情况以及在孤岛、密林、荒漠、高原等特殊条件下的生存和战斗训练,就是为了他们一旦遭遇类似情况,能够从容自如,锐不可挡。

平静的湖面锻炼不出强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就不了时代的伟人。世界“创价学会”的会长池田大作先生说过:“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只有波澜万丈的人生才能让人感到生存的意义。”一个人要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成就卓越人生,就不应当满足于安逸的生活,不思进取,为自己的人生定下平庸的基调。香港著名记者曾慧燕从“待业青年”到“最佳记者”的成功跨越,就是一个不甘平庸,用行动创造卓越人生的最佳例子。

曾慧燕幼年经历十分坎坷。她生不逢时,来到人间不到两个月就成了“****”的女儿。在澳大利亚长大的妈妈,当时无法理解转眼间变成“人民罪人”的丈夫,被迫分道扬镳,移居香港。失去了母爱的小慧燕只好离开广州回到老家——湛江吴川县梅佳镇,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曾慧燕小学毕业时,正值“**********”的高潮,全县城的中学都对这个“****”的女儿关上了大门。她跑遍了县里所有有关部门,直到第二年才以社会青年的身份挤进县城中学。1975年,她读完高中。因祖父膝下无人,被留城待业。1978年恢复高考,给她带来了希望。她满怀信心参加了考试,成绩也超过了录取线,但父亲的“帽子”又使她名落孙山。移居香港的母亲一直孑然一身,盼望与女儿团聚,为女儿办理了来港探亲的手续。1979年元月,曾慧燕来到了母亲的身边。

一连串不幸的生活经历并没有让曾慧燕意志消沉,反而磨砺出她积极进取的性格。刚到香港的日子里,她白天上班,晚上自修英语,并开始利用工余时间写些杂感式的小文章,试着向报纸投稿。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香港《明报》“大家谈”专栏上刊出的,这对她鼓舞很大。从此,署名曾慧燕的文章便经常出现在报端。

1980年,香港《中报》刊出招聘广告,她抱着试一下的心情将自己的经历和发表过的文章寄给《中报》。这成为她走入新闻圈的第一步。她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到《中报》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给两份工作让我挑选:一是资料员,一是校对。我认为校对工作对我今后的事业会有好处,通过这项工作,我可以掌握在内地所不熟悉的知识。”校对是香港报馆中地位最低的工作,工资也比资料员少300元,但曾慧燕选择了校对。

在校对的同时,《中报》为她和她的另一位同事开辟了一个名为《大城小景》的专栏,让她们每天撰写一篇短文。每天50字的专栏稿,磨炼了她的笔锋,活跃了她的思想,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香港的报馆没有“铁饭腕”,你乐意在这家干就干,不乐意可以走;同时你也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危险。正当曾慧燕的工作渐入佳境时,《香港日报》创刊。经《中报》老板推荐,她转入《香港日报》做了正式记者。履职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调查内地外流人才在港的情况。编辑部要求她每天采访一人,写成千字左右的文章并配上照片,由《乡情版》刊出。这对她这个初出茅庐的记者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曾慧燕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她采访了100人,并将其中30人的材料编辑成《外流人才列传》(第一集)一书在港出版。这不仅在香港读者中引起了轰动,而且引起了内地有关部门的重视。曾慧燕也因此而成名。

坎坷的成长经历和香港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磨炼了曾慧燕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她卓越不凡的经历。

舒适使人流于平庸,磨难可以让人变得不凡。盲目享乐和过于舒适的生活只会软化一个人的意志,蒙蔽一个人的进取心。一个人如果安于舒适,看不到未来的压力和挑战,那么生活留给他的必然是一个平庸的结局。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两个乡下女孩来到大城市寻求发展,她们合租了一间房子同住。这两个女孩都因为家境贫困而辍学,但她们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有一天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虽然两人的条件都差不多,但让人吃惊的是,她们后来的遭遇却迥然不同。

其中一个女孩,一来到这座城市就感觉到自己未来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她既没有很高的学历,也没有一技之长或者什么出色的地方,在这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她明白机会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于是,她早早就开始为她的未来做准备了。最初,她只是在一家宾馆做清洁卫生的工作,但她非常认真,而且利用业余时间到附近的培训学校选修了酒店管理的课程。她还注意矫正自己的乡下口音和一些都市人所难以接受的习惯。现在,她已经成了这家宾馆服务部的经理,后来还与一位年轻有为的律师结了婚,她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

另一个女孩却只是安于平凡的现状,虽然明白自己算不上优秀,但也不愿意去提升自己,相反却一直沉溺在自己的梦想之中,整天幻想着能突然遇到一个白马王子来使自己过上向往的幸福生活。虽然中间也曾有一些不错的小伙子对她产生过好感,但毫无准备的她却都让这些机会擦肩而过。一直到现在,她还生活在这个都市的最底层。

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像第二个女孩一样,很容易被一种舒适、安逸的生活所吸引,看不到自己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缺乏一种危机感,不懂得未雨绸缪,这样等压力来的时候,只能是束手无策,而生活也必会在这种安于享乐的心态中流于平庸。

主动晋升,绝不安于现状

穆里尼奥是一位成功的运动和体育教练。年轻时,他多次参加奥运会,累计得过十枚金牌。在他执教的二十多年里,又培养了十一位得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

“你认为一个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一天,一位记者问他。

“不安于现状,永远追求新高度。”他说。

穆里尼奥认为,作为一个运动员,在其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阶段,在任何一个阶段安于现状,都可能导致运动生涯的终止。比如,一个运动员如果取得地区冠军就满足了,他绝对不可能取得全国冠军;当他取得全国冠军就满足了,他绝对不可能取得世界冠军;当他取得一项世界冠军就满足了,他绝对不可能取得下一项世界冠军。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经常这样教导我的队员。”穆里尼奥说,“他们没有让我失望。”

事实上,整个世界都是竞技场,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投入到比赛中了。比学习成绩,比工作成果,比事业成就,比家庭幸福……成功的人,总是那些积极进取,不满于现状的人。

吴士宏从一个“毫无生气甚至满足不了温饱的护士职业”(吴士宏语),先后当上IBM华南区的总经理,微软(中国)总经理,TCL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靠的就是一种主动晋升、绝不安于现状的精神。

外表温文、满脸带笑的吴士宏曾经是北京一家医院的普通护士。用吴士宏自己的话说,那时的她除了自卑地活着,一无所有。她自学高考英语专科,在她还差一年毕业时,她看到报纸上IBM公司在招聘,于是她通过外企服务公司准备应聘该公司,在此前外企服务公司向IBM推荐过好多人都没有被聘用,吴士宏虽然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外企工作的资历,但她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绝不允许别人把我拦在任何门外”,结果她被聘用了。

据她回忆,1985年,她为了离开原来毫无生气甚至满足不了温饱的护士职业,凭着一台收音机,花了一年半时间学完了许国璋英语三年的课程。正好此时IBM公司招聘员工,于是吴士宏来到了五星级标准的长城饭店,鼓足勇气,走进了世界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IBM公司的北京办事处。

IBM公司的面试十分严格,但吴士宏都顺利通过了筛选。到了面试即将结束的时候,主考官问她会不会打字,她条件反射地说:“会!”

“那么你一分钟能打多少?”

“您的要求是多少?”

主考官说了一个标准,吴士宏马上承诺说可以。因为她环视四周,发觉考场里没有一台打字机。果然,主考官说下次录取时再加试打字。

实际上吴士宏从未摸过打字机。面试结束,吴士宏飞也似地跑回去,向亲友借了170元买了一台打字机,没日没夜地敲打了一星期,双手疲乏得连吃饭都拿不住筷子,竟奇迹般地敲出了专业打字员的水平。以后好几个月她才还清了这笔对她来说不小的债务,而IBM公司却一直没有考她的打字水平。

吴士宏就这样成了这家世界著名企业的一名最普通的员工。

靠着这种不断进取的意识,吴士宏顺利地迈入了IBM公司的大门。进入IBM公司的吴士宏不甘心只做一名普通的员工,因此,她每天比别人多花6个小时用于工作和学习。于是,在同一批聘用者中,吴士宏第一个做了业务代表。接着,同样的付出又使她第一批成为本土的经理,然后又成为第一批去美国本部作战略研究的人。最后,吴士宏又第一个成为IBM华南区的总经理。这就是多付出的回报。

1998年2月18日,吴士宏被任命为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全权负责包括香港在内的微软中国区业务。据说为争取她加盟微软,国际“猎头公司”和微软公司做了长达半年之久的艰苦努力。吴士宏在微软仅仅用7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年销售额的130%。

在中国信息产业界,吴士宏创下了几项第一:她是第一个成为跨国信息产业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的内地人;她是唯一一个在如此高位上的女性;她是唯一一个只有初中文凭和成人高考英语大专文凭的总经理。在中国经理人中,吴士宏被尊为“打工皇后”。正是这种不安现状、主动晋升的进取精神,成就了吴士宏事业上的辉煌。

著名的华人企业家李嘉诚的成功也是一个不断进取、绝不安于现状的奋斗史。回想早年的辛苦经历,李嘉诚深有感触地说,“当我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我要肩负家庭的重担,因为我是长子,而父亲并没有留下什么给我们,所以读书是绝对没有可能了,赚钱是迫在眉睫的事……贫困生活迫使我孕育了一股强烈的斗志,就是要赚钱。可以说,我拼命创业的原动力就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来的。”

由此可见,李嘉诚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幸运儿,他所经历的忧患和磨难也远非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能够想像,然而正是这种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成为推动李嘉诚成功的重要原动力。

无数人都有过与李嘉诚类似的痛苦经历,但是能够成就大业的人寥寥无几;很多人一旦困难过去,就只求安逸了。

与此不同,李嘉诚在痛苦的经历过去以后,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向自己提出挑战,不允许自己有贪图安逸之想。如果说艰苦的环境激发了李嘉诚的斗志和潜能,那么这种不断的自我挑战则使他得到了最好的经商锻炼,极大地增长了他的才干。

李嘉诚在长达数年之久的打工生涯中,先后做过多种工作,从服务行业跳到技术行业,又从技术行业跳到推销行业,每换一次工作,都经过深思熟虑,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其中最能体现其挑战自我精神的是在塑胶裤带公司的经历。

李嘉诚来到塑胶裤带公司做一名推销员时,塑胶裤带公司有7名推销员,数李嘉诚最年轻,资历最浅,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一种劣势条件下的不平等的竞争。

李嘉诚心高气傲,他不想输给他人,他给自己定下目标:3个月,干得和别的推销员一样出色,半年后,超过他们。李嘉诚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有了压力,才会奋发拼搏。

公司在港岛的西北角,而客户,多在港岛中区和隔海的九龙半岛。李嘉诚每天都要背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出发,乘巴士或坐渡轮,然后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别人做8个小时,他就做16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