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0几岁,决定男人一生全集
26005400000012

第12章 二十几岁,要懂得说话办事的技巧(2)

取得口头上的胜利是做人的悲哀

有一种人,反应快,口才好,思维敏捷,在生活或工作中和人有利益或意见冲突时,往往能充分发挥辩才,把对方辩得脸红脖子粗,哑口无言。长此以往,这种人就形成了一个习惯:不管自己有理无理,一用到嘴巴,他绝不会认输,而且也不会输,因为他有本事抓你语言上的漏洞,也会转移战场,四处攻击,让你毫无招架之力。虽然你有理,他无理,但你就是拿他没办法。 在辩论会、谈判桌上,这种人也许是个人才,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中,这种人反而会吃亏,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不是辩论场,也不是会议室和谈判桌,你面对的可能是能力强但口才差,或是能力差口才也差的人,你辩赢了前者,并不表示你的观点就是对的,你辩赢了后者,只会凸显你仅仅是个好辩之徒且没有“心机”罢了。

而一般常见的情形是,人们虽然不敢在言语上和你交锋,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反而会同情“辩”输的那个人,你的意见并不一定会得到支持,而且别人因为怕和你在言语上交锋,只好尽量回避你,如果你得理不饶人,把对方“赶尽杀绝”,让他没有台阶下,那么你已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这对你来说绝对不是好事。

波音人寿保险公司为他们的推销员定了一个规矩:不要争论!完美、有效的推销,不是辩论,也不要类似辩论。因为辩论并不能让人改变想法。

富兰克林常说:“如果你辩论争强,你或许有时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得到对方的好感。”

因此,你要好好考虑一下,你想要什么,是只图一时口才表演式的胜利,还是一个人的长期好感。

有好口才不是坏事,但运用不当则会坏事,因此你若有好口才,建议你:

1.把口才用来说明事理,而不是用来战斗。不过当有人攻击你时,你应当“自卫”。

2.有好的口才,也必须有好的内涵,否则别人会笑你全身只有舌头最发达。

3.要驳倒对方,保卫自己的意见时,点到为止即可,切莫让对方“无地自容”,换句话说,要给对方台阶下。

4.别人得罪你时,你虽理直气壮,但也不必把对方骂得狗血淋头。

5.若自己的观点错误,要勇于认错,并接受对方的观点,切莫用辩论的技巧死命反击,因为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强辩只会让人看不起你。

好口才再配上好的心机,这样的人无疑很有影响力,如果空有好口才而不知收敛,带来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二十几岁的男人不要在嘴上与人争辩,用行动去赢得胜利。因为把“逞口舌之快”当成一种“快乐”,是做人的悲哀。

不要让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

大概没有谁会挖空心思去得罪别人,很多时候我们得罪别人不是出自内心的,而是自己在语言表达上出现了偏差,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语言表达的一点偏差便会导致意义的离题万里。若想减少这种不必要的麻烦,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要让自己的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

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急智之才,脱口而出,出口成章,往往瞬间让人拍案叫绝;另一种是说话不经过大脑但天资有限的人,往往是出口伤人,有时会达到无法收场的地步。

前一种人是天才,这种人百里挑一,后一种人却是随处可见,一抓一大把。说话不经过大脑,极有可能得罪别人却不自知,等到明白过来后急着弥补时,往往是越急越坏事,到头来好话说了一大堆,人却得罪完了。

我们还是先看下面这则笑话:

一剃头师傅家被盗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强盗将我一年的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顾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位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换人?”主顾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位师傅听了,点头道:“像这样不会说话的人,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言者无心,可听者有意,几句不经大脑的话语,便产生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误会,结果解雇了,这便是说话不经过大脑所付出的代价。

口不择言,嘴巴比脑袋转得还要快的人,就会闹出许多笑话,甚至得罪了别人却不自知。

南齐太祖萧道成提出要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然后齐太祖就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于是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齐太祖听后,只好一笑了之。

王僧虔这种分而论之的回答是相当巧妙的,表面上是顾及了皇帝的尊严,君臣不能互相比较,实际上是回避了不愿贬抑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的难题。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古时候,吴国有个滑稽才子,名叫孙山。他与乡里某人的儿子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考完后,孙山先回到家,那个同乡的父亲就向孙山打听自己的儿子是否考上了。孙山笑着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这便是“名落孙山”的典故的来历。

孙山的回答既委婉又含蓄,这种表达方式非但没有戳到别人的痛处,反而让别人对他的诙谐调侃佩服不已。即使那位父亲的儿子落榜了,也不会因为孙山的言语而受到刺激。这便是语言表达的魅力所在。

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三思而后言,切忌让自己的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否则,吃苦头的必定是你自己。

打圆场也有学问

人与人之间有时难免产生一种隔阂或交际阻碍,这时就需要故意设置一个“第三者”,即消除阻碍的中介。

人间需要“和事老”。充当这个角色的,是一些机智和超出常人口才的。有时候,双方陷入僵局,顾及脸面,谁也不愿做个姿态,给对方一个台阶。这时“和事老”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和事老”最高超的功夫,就是打圆场。

所谓“打圆场”,是指交际双方争吵或处于尴尬境地时,由“和事老”出面站在第三者角度进行调解。

慈禧太后爱看京戏,高兴时常赏赐艺人东西。一次,她看完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但他不想要糕点,于是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小民不敢领受,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不错,并未发怒。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小民?”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杨小楼一看心想: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弄不好还有犯上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会要了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说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太后正为下不下台而发愁,听他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赏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使二人摆脱了窘境。

李莲英打圆场的功夫堪称一流,既消除了双方的尴尬,又让当事双方都对他心存感激。

凡事都有诀窍,打圆场也有打圆场的学问。归纳起来,打圆场的学问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说明实情,引导自省

当双方为某件小事争论不休,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纠缠不休时,“和事老”无论对哪一方进行褒贬过分的表态,都犹如火上浇油,甚至会引火烧身,不利于争端的平息。因此,“和事老”此时只能比较客观地将事情的真相说清楚,而不加任何评论,让双方消除误会,从事实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引导他们各自作自我批评,使矛盾得到解决,达到团结的目的。

2.岔开话题,转移注意力

如果是非原则性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继续下去。那么作为“和事老”又该如何打圆场呢?如果力陈己见,理论一番,恐怕不会奏效。这时,不妨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3.归纳精华,公正评价

假如争论的问题有较大的异议而双方又都有偏颇,眼看观点越来越接近,但出于自尊心,双方都不肯服输,那么“和事老”应考虑双方的面子,将双方见解的精华归纳起来,也将双方的糟粕整理出来,作出公正的评论,阐述较为全面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这样,就把争论引导到理论的探讨、观点的统一上来了。但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因为,所谓“各打五十大板”是不分青红皂白、是非曲直的,那样乱批一气不利于解决问题,是不可取的。

4.调虎离山,暂息战火

有的争论,发展下去就成了争吵,甚至大动干戈,如果双方火气正旺,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和事老”即可当机立断,借口有什么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电),把其中一人支开,让他们暂时分开,等他们火气消了,头脑冷静下来了,争端也就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