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开启智慧的历史故事全集
26006000000028

第28章 当断必断,把握成功机遇(3)

吕不韦说:“您的门下无不居高官,而太子安国君门下,没有一个高贵得势的人。而今秦王春秋已高,一旦山陵崩坍,太子继位,他的门下必然怨恨于您,您倒台的日子还会远吗?”

阳泉君说:“先生有何妙计呢?”

吕不韦说:“我倒有一计,能让你享受天年,地位稳如泰山,不知您是不是愿意呢?”

阳泉君再拜请教,于是,吕不韦陈说利害,劝他派人去救异人回国。

阳泉君下拜,深谢吕不韦赐教之恩,随即找王后去了。

秦昭王说:“等到赵国求和,我自会迎接异人回国。”

太子着人召吕不韦问计:“我意欲让异人回国立为嫡子,但是父王还未完全答应,先生有何妙计?”

吕不韦说:“太子果真欲立王孙异人为嫡子,小人不惜千金家产,贿赂赵国之人,一定能救回异人。”

不久吕不韦就利用一个机会,把异人救回了秦国。异人即位,吕不韦掌握了几乎全部朝政,主持秦国军政十多年,位尊为相父。

历史经验与智慧:

作为生意人来说,吕不韦具有做大事的冒险天性和豪赌心理,他敢抓住机会,冒别人不敢轻易去做的杀头危险,最后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不能不说是一个商业上的奇迹。同时也说明做人做事要想成就大事业,就得敢于冒险,抓住机遇。

毛遂自荐——锋芒毕露,秀出自己

历代名人的成长经历表明,善于自我推荐的人与坐在原地等待机遇垂青的人,他们的结局往往是天上地下。

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已经三年了,一直默默无闻,总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一次,碰上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秦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赵王只好派平原君赶紧出使楚国,向楚国求救。

平原君到楚国去之前,召集他所有的门客商议,决定从这千余名门客中挑选出20名能文善武、足智多谋的人随同前往。他挑来挑去最终只有19人合乎条件,还差一人却怎么挑也总觉得不满意。

这时,只见毛遂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

平原君一看,婉转地说:“你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无什么过人之处,我怎么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国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毛遂心平气和地据理力争说:“您说的并不全对。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像锥子一样放进您的口袋里呀。如果您早就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口袋,我敢说,我不仅是锥尖子钻出口袋的问题,我会连整个锥子都像麦穗子一样全部露出来。”

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很有道理且气度不凡,便答应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连夜赶往楚国。

这次商谈很不顺利,从早上一直谈到了中午,还没有一丝进展。面对这种情况,随同前往的20个人中有19个只知道干着急。唯有毛遂,眼看时间不等人,只见他一手提剑,大踏步跨到台上,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毛遂毫不胆怯。他两眼逼视着楚王,慷慨陈词,申明大义。他的凛然正气使楚王惊叹佩服,他对两国利害关系的分析深深打动了楚王的心。楚王当天下午便与平原君缔结盟约。很快,楚王派军队支援赵国,赵国于是解围。

事后,平原君深感愧疚地说:“毛遂原来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真抵得过百万大军呀!可是以前我竟没发现他。若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我可要埋没一个人才呢!”

清朝的和珅可谓是自我推荐的高手。

和珅虽然家世不佳,但有股聪明劲,好读书,而且生性乖巧,能说会道,还爱耍些小聪明。

有一次,和珅在乾隆帝的轿前听差。乾隆的大驾急于启程。仓促间找不到黄龙伴盖。乾隆帝发了脾气,问道:“这是谁的过错?”銮仪卫的轿夫、侍卫不知怎么回答,这时和珅却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乾隆见他长得眉目清秀,仪态俊雅,回答时口齿清楚,语言文雅,对他颇有几分好感。心想,听差的行列中,竟有这样才气的人。问起来,才知道他是满洲官学的生员,名叫和珅。

此时,乾隆坐在銮舆中,一边走着,一边询问和珅一些四书中的问题,和珅一一作答。乾隆听了,十分满意。从此,乾隆让和珅总管仪仗队,不久又升为侍卫。

且不评论和珅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他这种勇于推销自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历史经验与智慧: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一个人要想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就应该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和精神。要想获得人生的价值,主动地自我推销,把握机遇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马融写《广成颂》——在失意中期待柳暗花明

失败了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没有再试一次的勇气。只要坚定信念,总会在失意中等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东汉安帝永初三年(108年),大将军邓骘慕名征召马融做舍人,马融却不想应允:“一入官场,必多受制约,我决意不应此召。”

朋友摇头:“大丈夫以治国安邦为最大志向,如此机遇,怎能放弃呢?你做事全凭自己的兴趣,随意懒散,若是苦读诗书不能用之大业,和那腐儒又有何区别?”

当时,马融客居之处在凉州武都、汉阳的地界上,此刻羌人作乱,当地深受袭扰。不久,战祸的影响也使马融深受其苦,饥饿不堪,难以维持生计。

朋友伤心地说:“时下米谷价高,祸乱不止,自函谷关以西,随处可见饿死之人。你我身为书生,自身都是不保,难道还不惭愧吗?”

马融长叹流泪:“看来我的想法错了。我先前怕受一点委屈,竟有负大将军的盛情相召,说来真是不明大理。若为近俗的小小羞辱而毁掉无价身躯,这并不是老子、庄子所说的。”

马融改弦更张,于是应允做了舍人。

马融自此有了匡扶大政之志,他辛勤办事,两年之后又被任为校书郎中。

朝中邓太后执政,邓氏兄弟掌握权柄。马融心系朝廷,针对朝政弊端,他用心写就《广成颂》献给皇上。

没想到《广成颂》得罪了邓氏,于是对他厌恶日深,整整十年没有把他升迁。

十年之间,马融仍是尽心做事,从未流露出对邓氏的不满之意。家人劝他辞官回乡:“何必在此受辱呢?有一天若是再生事端,恐怕我们连回乡都不能了,那时岂不更后悔?”

马融自有打算,他劝慰家人说:“我的志向还没有达到,辞官只能让我前功尽弃。我不发怨言,忍辱以待,就是为了保住这仅存的官位,他日以做大事。”

马融如此忍受,邓太后还是借故把他免官,放逐回乡。马融骤遭此变,他反而豪情陡长。马融对家人说:“邓氏专权,飞扬跋扈,必定不能久长。只要我不坠其志,定有返朝之日。”

马融在乡遍读经书,从不灰心绝望,仍似在朝时一样勤勉。

邓太后去世后,亲政的汉安帝遂又征召马融为官。马融喜泣之余,对前来拜贺的乡亲故友畅言:“身处落魄,牢骚满腹是没用的,我幸有今日,全在我信心不失啊。”

历史经验与智慧:

失败时,最忌讳的就是怨天尤人,它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让你雪上加霜,方寸大乱,从而使你的失败加剧,惹来更多的麻烦。这时候,你最需要做的就是停止抱怨,坚定意志,保持良好的心态,总会等到东山再起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