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26006100000030

第30章 如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1)

适当的袒露自己,有助于加深亲密度

与人交往时,我们常可见两类人,一类是善于言谈的,这些人可以饶有兴趣地与你谈论国际时事、体育新闻、家长里短,可是从来不会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你一旦将话题引入略带私密性的问题时,他就会插科打诨,或是一言以蔽之。对于这样的人,人们往往多有戒备心里,常常被认为是泛泛之交,不会深入。另一类人是不善言辞之人,虽然他们不太爱讲话,但却总希望能向对方袒露心声,这样的人反而很快能和别人拉近距离,而对于此类人,人们也往往愿意和他深交。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向对方袒露自己,即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

小林是同宿舍中最擅长交际的一个,并且人长得也漂亮。但在同班甚至同宿舍的其他女孩都找到了自己的男朋友,唯独漂亮的、擅长交际的小林仍是独自一人。

为什么呢?她身边的同学都表示,她太神秘,都不了解她。原来,小林一直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也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每当别人问起时,她就把话题岔开。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会发现有的人外表看起来不是很擅长社交,但知心朋友却比较多,而有的人,虽然很擅长社交,甚至在交际场中如鱼得水,但是他们却少有知心朋友。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第一类人一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人真诚,渴望情感沟通。他们说的话也许不多,但都是真诚的。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总能有人来帮助他(她)且很慷慨。而第二类人习惯于说场面话,做表面工夫,交的朋友又多又快,感情却都不是很深。因为他们虽然说很多话,但是却很少暴露自己的感情。其实每个人都不傻,都能直觉地感到对方是出于需要,还是出于情感而来往。

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自己处于明处,对方处于暗处,自己表露情感,对方却讳莫如深,不和你交心时,你会感到很不舒服,对这个人也不会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而当一个人向你表白内心深处的感受时,你会觉得这个人对自己很信赖,而你也无形中和他会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应该至少让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需的。所以,在与人交往时,你不妨向对方袒露一下自己的内心,吐露一下秘密,这样会一下子赢得对方的心,赢得一生的友谊。

袒露自己要适当

一个从不自我暴露的人,很难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而一个总是向别人谈论自己的人,也不会赢得友谊,甚至会招人厌烦,就像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那样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事情的人,刚开始可能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同情,但时间长了就会遭到人们的厌烦。所以,在向别人袒露自己时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多,也不能过少。

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而且,你也不一定要说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面前,我们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并不私密的情感,既给人亲近之感,又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安全的境地。

影响自我暴露的因素

当人们与自我暴露水平较高的个体交往时,最有可能进行较多的自我暴露。人们常常会回报或模仿他人所欣赏的自我暴露。如与朋友聊天时,朋友讲出心底秘密的同时,我们也愿意作出同等的回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自我暴露与喜欢紧密相连。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有相同自我暴露水平的人。如果某人的自我暴露比我们暴露自己时更为亲密详细,我们会害怕过早地进入亲密领域,从而产生焦虑。自我暴露与对方赞同程度紧密相连。获得对方赞同时,我们的自我暴露就多;反之,则少。

拿捏距离,给人足够的私人空间

叔本华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群刺猬在寒冷的冬天相互接近,为的是通过彼此的体温取暖以避免冻死,可是很快它们就被彼此身上的硬刺刺痛,相互分开;当取暖的需要又使它们靠近时,又重复了第一次的痛苦,以至于它们在两种痛苦之间转来转去,直至它们发现一种适当的距离使它们能够保持互相取暖而又不被刺伤为止。

其实不光动物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人与人之间也应有一定的距离,即我们常说的“私人空间”。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在生活中,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

在车站、公园供人休息的长凳上,通常坐两端的人多,一旦两端位置都有人占据,几乎很少有人会主动去坐中间的位置。

一个能坐4个人的一排长凳,先来的人会坐在凳子的正中,后来的人会坐在长凳的一边,而正中的人则会挪到长凳的另一端。于是,原本可以坐4人的长凳,两个人就“客满”。

坐公交车时,如果只有最后一排还有空位,走在前面的人坐在了中间,旁边还有两个座位时,后面的人多半会坐在两边靠窗户的座位上,而不会紧挨着前面的人坐下。

无论在拥挤的车厢还是电梯内,你都会在意他人与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会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来逃避这种接近的不快感;但是挤满了人无法改变时,你又会以对其他乘客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忍受心中的不快,看上去也会神态木然。

所有的这些现象,都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这点,不管是在空间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要给人一定的空间距离,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那么,离他(她)多远才合适呢?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双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于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18英寸(15~44厘米),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联系上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下,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

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4.公众距离

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我们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多做感情投资

帮助人是一种投资,你帮了别人,别人自然对你心存感激,你的举手之劳可能会换来别人的感恩戴德。

李强与王刚在一起工作了多年。李强在工作中表现平平,虽然工作了七八个年头,但仍是一个小职员;而王刚则能力很强,成绩突出,如今已是销售部经理。由于两个人在工作中没有什么来往,私底下也仅是点头之交。

有一次,王刚因为涉及一个重大变故,而受到董事长的冷落,被从销售经理的位置上降了下来。祸不单行,王刚的母亲又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了。双重打击使王刚感到格外悲凉。

这时候,李强很同情王刚的境遇。在他母亲下葬的那一天,李强主动过来帮忙,担任受礼的工作。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北风大作,其他同事都躲进了屋里,只有李强一直在外面帮助处理各种事情。

这让王刚很意外,也很感动。他发现真是患难见真情,觉得李强这时候的形象突然高大起来。从此,李强与王刚过从甚密,王刚一改以往的态度,也常主动帮助李强。

一年以后,王刚在公司东山再起,因为作了突出的贡献,他重新当上了销售经理,不久又迅速升任总经理。他忘不了李强在他患难时的帮助,就提拔李强为销售经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论一个人外表多么强硬,在内心深处都一定有情感的需要,就是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关怀、体贴和重视。物质满足替代不了人的情感需要,甚至有时候,情感需要比物质需要更重。

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人际关系上,投资感情往往比投资金钱和利益更能征服人心。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呢?下面是一些感情投资的小技巧。

1.向他人吐露一点秘密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向他人吐露一点秘密,别人马上会觉得你信任他。所以,为了表明你对别人的信任,不妨有意透露一点小秘密给他,这样他会感觉你把他当自己人而对你更加忠心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