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诡计
26008200000049

第49章 欲望还是贪婪:效用中的经济学诡计(8)

但是在实行各尽所能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如何搭配,使人才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妨碍的问题。这就需要管理者对人才有深刻的洞察力,最好使他们彼此所负责的事务具有互补性。

为什么上海男人愿意做家务

龙应台一篇《啊,上海男人》轰动了整个上海滩。文章一开头就说:“我是一个台湾女人,在美国和欧洲生活了20年。从俄罗斯到南非,从以色列到菲律宾,全走遍了;以为这世界上能让我真正惊讶的事情大概已经没有了,直到我认识了上海男人。”文中惊叹上海男人承包大量家务,甚至洗女人的内裤,“是一个世界稀有的品种”。此文当时在《文汇报》刊出后,不少人给报社来电、来信,甚至言辞激烈,抗议《文汇报》登载这篇“侮辱调侃上海男人”的文章,严重伤害了家乡父老尤其是上海男人的感情,也由此引发了一场有关“上海男人”的大讨论。

炒菜做饭样样拿手,比女人做的味道还香。也不单是厨房里面了,在家务是全面开话,洗衣物擦地板,反正就是家务高手了!最重要的一点是,老婆不逼着干,是自己情愿的。

这引出了一个话题:男人、女人究竟谁该做家务了?

在传统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过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日子,男人养家,女人持家。关于这种劳动分工,其实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女人负责采集,男人负责打猎。

从家庭分工来说,尽管男人也可以做家务,甚至男人在做家务方面比女人更有绝对优势,但从比较优势上来说,男人更适合做外部工作,女人更适合待在家里。在家庭这个经济组织中,夫妻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享受劳动收益。

男女分工的比较优势,给家庭带来了无限生机。但男主外女主内这样的劳动分工在现代生活中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了。在过去,妇女长期将自己禁锢在家中,足不出户。这种劳动分工不仅形成了女人做家务的比较优势,更形成了女人做家务的绝对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妇女思想的解放,许多国家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男女社会地位和权利的平等,妇女逐渐从比较优势的陷阱中走出来。如今的家庭分工已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果两个人都有工作,家务就由两个人共同分担,或者双方商量着合理分配。而“家庭妇男”现象的出现,更说明了现代家庭分工的新特点。

在瑞士,妇女分娩后,夫妻双方均有权选择谁待在家里看护婴儿。如果男方决定看护婴儿,国家将在一年的时间内,支付其原工资的80%,这段时间也被称为休产假。此外,还有专门的“父假”,时间长达450天,在孩子8岁前休完。无论是休产假还是“父假”,国家都会发工资。

吴茵,31岁,苏州人,某德资公司客户部经理,年薪20万。

李阳,36岁,湖南人,政府部门公务员,月薪3500元,结婚三年

毕业于某知名高校外语系的吴茵,留学回国后任上海一家著名外资公司的客户部经理,会三门外语、有过海外经历的她,做事果断干练的做事,在事业顺风顺水,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不过在生活上,吴茵欣赏的是细心、顾家的男人,南方男人李阳就是因为细心持家而走入了她的生活,虽然李阳月入不过3500元,但他却将家打理得整洁有序,让吴茵很省心。

也有人不解地问吴茵:“为什么嫁给收入远远低于自己的李阳?”她的回答很干脆,“我当初和现在一直都看中他的细心,我不在乎他挣钱多少,我相信自己的能力足够可以让我俩过高质量的生活。”

其实,当今社会最难做的不是占家庭收入大半壁江山的吴茵,而是比太太薪水低的李阳。当今社会像李阳这样敢娶高薪太太的男人少之又少,因为在常人看来,娶个高薪太太,男人的自尊心受损,马上矮一截,没有安全感。

李阳则不这么认为:“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难道老婆赚钱少,你就高兴吗?结婚是过日子,不是搞财富竞赛,无论谁拿高薪都是好事吗。面子既当不了面包,也当不了衣服。其实,娶个高薪太太好处多多,首先,收入高,说明她智商高、能力强,会享受生活;其次,娶个高薪太太,你一般不会缺乏自我完善、提高修养的动力。还有……”

《财富》杂志2002年报道说,全球商界前50强女性,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家里都有一个“男贤内助”。有关专家称,在21世纪,不同行业的兴衰将更加明显,而这将会导致大批行业性的失业人口,其中的男性如果找不到新的工作,回家将成为必然。今后夫妻俩轮换内外角色的可能性还将越来越大。

如果男人能够上述案例中的李阳那么想、那么做,无论是谁主外、谁主内都不是问题。所以,我们无权按照传统习惯说“男主内、女主外”的婚姻模式不好。无论是哪种婚姻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没有不合理的婚姻模式,只有不合格的婚姻成员。问题的关键是,夫妻双方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妻子不管多能干,一进家门,就要忘记自己在外边的成就和地位,只把自己看成一个妻子。

在家庭的劳动分工中,男女双方都可以做“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双面手。合理的家庭分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必定能促进家庭和谐发展。

为什么妇女愿意忍受高跟鞋带来的不适感

多数女人都愿意穿高跟鞋,除了一些职业特点不方便或者不允许穿高跟鞋,基本上不管个子高矮的女人基本都穿过高跟鞋。高跟鞋穿着不舒服,走路困难。长期穿高跟鞋,会给脚、膝盖和背带来损害。可为什么妇女们还是继续穿着高跟鞋呢?简单的回答似乎应该是,穿高跟鞋的妇女更容易吸引他人注意。

高跟鞋诞生于18世纪路易十四王朝的法国。当时,宫里养着许多年轻貌美的宫女,她们耐不住宫廷生活的寂寞单调,常常溜出宫去参加各种民间的社交活动。路易十四很生气,颁布了一系列宫廷禁令,但仍阻止不了宫女们的外出。这时,有人向路易十四献计说,这些宫女所以能一转身就没了影,关键在于脚下没有羁绊。倘若能想出点子,使她们行动不便,她们就不能轻易出宫了。路易十四一听,认为这主意好。但是采用什么方法呢?用脚镣之类的器具套起来吧,太缺乏人道。而且对那些娇滴滴的宫女施用刑具,也于心不忍。再说,如果宫廷里到处都是带看脚镣的宫女,这宫廷还有什么高雅、文明可言。看来只有在鞋子上做文章。于是,他授命鞋匠设计一种刁钻的鞋子,以整治那些爱溜的宫女。当时,法国舞台上的悲剧演员穿的是一种全高型的戏剧鞋,鞋匠从这里得到启发,创作出了后高跟鞋。

当时路易十四指看一堆造型别致的高跟鞋,令宫女们穿上时,宫女们吓得叫苦连天。千方百计推托不肯穿,但王命难违,最后只得哭丧着脸穿起了高跟鞋。怪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后,宫女们又行走自如了。而且,她们发现穿高跟鞋能使身材显得修长优美,竟喜欢上了高跟鞋,非高跟鞋不穿了。巴黎的时髦女性见到高跟鞋。大为赞叹,竞相仿效。于是,高跟鞋由宫廷传遍法国,又传遍世界。

在《理智与情感》当中,简·奥斯汀形容艾莉诺时说,“她有着优雅的肤色,容貌端庄……身材尤其好。”可说到艾莉诺的妹妹玛丽安·奥斯汀却说,“还算俊俏。她的身材,虽说比不上姐姐那么端正,可因为身高有优势,反倒更动人。”高跟鞋不仅能让妇女显得更高,还强迫她们挺直腰板,脚部前耸,屁股后翘,从而凸显女性的曲线。男人喜欢女人夸张的身材,时尚专家如是说。

高跟鞋除了让女人看起来更高以外,它还迫使背部呈弧形,促使女性挺胸****,从而突出了女人的外表特征。女人忍受高跟鞋是为了突出身高,显得更加美。

同样有很多女人也讨厌穿胸罩,并且已经为此痛苦忍受了N个年头了,虽然知道接下来的年头还有很长,但还是忍不住要抱怨!

问题在于,要是所有妇女都穿高跟鞋,这种优势也就扯平了,毕竟,身高只是个相对现象。比别人高几寸当然很好,至少不比别人矮几寸。可要是所有妇女都穿上高跟鞋好让自己高上几寸,她们之间的相对高度也就恢复了原貌,跟大家都穿平底鞋时一样了。如果妇女们能集体决定穿哪种鞋,估计所有人都愿意放弃高跟鞋。可一旦有人私穿高跟鞋来获取优势,这一约定就没法维持下去了。

为什么乘客不选择果汁而是和空姐谈恋爱

有位上了年纪的单身汉乘坐飞机,靠着里侧,坐在他右边的是一位英俊的小伙子。由于临时出现一点小故障,飞机延误了起飞的时间。起飞后,机长向乘客们致歉,并宣布马上有免费的饮料招待大家。

当迷人的空姐推着手推车过来时,单身汉向她要了一杯果汁。空姐接着问那位小伙子要不要也来一杯果汁。小伙子有意调侃,说:“不,谢谢!我宁愿和你谈一场恋爱,也不要喝果汁!”单身汉一听,马上把他的果汁退还给空姐,说:“小姐,我刚刚不知道有另一个选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选择不当,就会失去和空间恋爱的机会。有一得,必有一失,所谓鱼翅与熊掌不可兼得。假如航空真的提供有和空姐谈恋爱的机会,当单身汉决定端起那杯果汁的那一瞬间,他的机会成本就已经出现了——他失去了和空姐恋爱的机会,那位空姐有可能成为他的妻子。

譬如,大学刚刚毕业的你,因为对工作认识不深,迷茫中选择了一个职业,并在已经过去的两年时间里通过自己勤奋努力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但是,现在你才意识到它并非自己所理想的职业,于是想跳槽转行。那么,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你在目前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就变成了你的机会成本。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机会成本越高,重新选择的难度就会越大。职场发展犹如登山一样,一旦发现登上山顶所看到的风景并非自己所需,面临的选择有两种:要么退下来,换一座山;要么坐在山顶等傍晚时的美景。显然,在山路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来的难度也就越大。

37岁的李郎是一家大型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他觉得虽然自己很喜爱广告,并且在广告行业待了15年之后,才真正意识到这个行业并不是自己的最爱。“我知道这份工作很不错,”他说,“收入也颇为丰厚,但是总觉得浑身不舒服,工作起来总是不能彻底投入,内心觉得憋屈,我觉得自己早晚也得憋出病来。

“我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说出来会让人觉得好笑,我喜欢养猪。十年前,我为一家饲料公司进行广告策划,恶补了很多饲养的知识,我发现自己学得越多就越喜欢。另外,我觉得猪长得憨厚,所以,就特想拿出一笔钱,投入到养猪行业中去。”

但是,李郎也有自己的担心。“每当我想要放弃广告业,放弃现在的工作,感觉就很复杂。毕竟在这行里积累15年的资源,包括工作经验、人脉、客户,在广告行业,大家也认为我的前景很好。也许只有大傻瓜才会把15年的经验断送掉,改行去做其他事情。”

最终,李郎没有改行。选择是需要成本的,有好的人生选择,也有坏的人生选择,却没有不要成本的选择。付出的成本太高,就可能影响我们的选择,也会使我们的人生和职业生涯留下太多的缺憾。相反,如果一开始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就能降低个人选择的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

如何保证自己的选择从一开始就是正确的?经济学家给出的答案是理性。理性选择就是在各项利益的比较中选择自我的最大利益,以最小的牺牲满足自己的最大需要。

但是,理性选择是有前提的:第一,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第二,要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第三,人是理性的,相信不同的选择会造成不同的结果;第四,人是感性的,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假设是经济学家常玩的把戏。理性选择理论的最大化假设是以人的完全理性为条件的——具备完全理性才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所有备选方案,预见这些方案的实施后果,通过衡量作出最优的抉择。这种假设不但受到传统社会学,而且受到经济学中新制度主义学派的批评。

其实,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有限理性的概念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在经济学家眼里,人的有限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判断和认识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因此,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在决定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标准,而只是“满意”的标准。

理性选择理论被批评的第二个地方是人的抉择受非逻辑行为影响。帕累托曾提出人类社会存在着“非逻辑行为”。这些行为涉及价值观、信仰和感情领域,本能和机械地遵从于习惯。在现实生活中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几乎是混杂在一起的。只有在那些重要但是有限的行为中才最大可能保持选择的理性。

比尔盖茨的成功证明了他当初选择计算机行业是正确的。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加入正在哈佛大学念书的他面临着和成立计算机公司一样的另外一种创业机会:他可以获得国家贷款开办一个军工厂。盖茨该怎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