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活学活用心理学
26008300000014

第14章 跟踪儿童成长的轨迹(3)

4个月的婴儿对陌生人也笑,只是比对母亲笑得要少。他们不害怕陌生人,并对新奇的对象显示出极大的兴趣。4、5个月的婴儿注视陌生人的时间要多于注视熟悉人的时间。婴儿有一个来回注视比较陌生人的脸和熟悉者的脸的比较期。约到5~7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往往会出现一种严肃的表情,7~9个月见到陌生人时就感到苦恼了。下图不仅显示了婴儿怯生这种社会性害怕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出婴儿起初看见陌生人时并无强烈的情绪反应或突然出现严肃的表情。

社会性害怕的发展

心理视点

父母怎样做,才能使孩子不怯生或减少怯生呢?

一般来说,月龄3~4个月以下的婴儿不会怯生,父母要抓住这一时间段,多带婴儿到更广阔的天地中活动,接受丰富多彩的刺激,特别要让孩子接触各式各样的人群,熟悉男女老少、成人、儿童的各种面孔,尽量多地接受他们的引逗与交往,包括各种不同的假面玩具等。对安静内向的婴儿,更要有意创造与人接触的各种条件与环境。这一段时间的训练,也是决定以后是否会怯生的关键。

对3~4个月已经有了怯生反应的婴儿,既不要避免让他们与陌生人接触,也不要强制或逼迫他们与陌生人交往,这样做都会适得其反,要使他们有一个慢慢适应陌生环境及陌生人的过程。例如,经常带孩子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或邀请他们来自己家做客。此时,父母可设计这样的场景:孩子喜爱的玩具、糖果之类的物品与陌生人同时出现,这样孩子多次体验到总是伴随着陌生人的良好的刺激,慢慢地对陌生人的恐惧感就会逐渐消失了。再如,在父母带孩子到集体活动的场合前,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局面,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比如事先带他去熟悉环境。集体活动中要避免众多陌生面孔同时出现,或众多的陌生人七嘴八舌地一起与他打招呼或争抢着抱他、逗他。这些会使他缺少安全感,增加害怕或怯生的程度。

到了2~3岁仍然怯生的孩子,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经常明确地提起他怯生的缺点,以免强化他的这一缺点,从而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可以先让他们与陌生的孩子交往,例如,常带孩子到儿童游乐场,让其与众多陌生的孩子一起排队滑滑梯、荡秋千、攀登障碍物、做游戏等。还可以主动为孩子寻找不怯生的孩子做伙伴,伙伴的榜样作用往往超过成人的指导,当孩子能够自然地回答陌生人的问话或有礼貌地呼叫陌生人时,千万别忘记及时给予奖励或称赞。

难以抵挡的诱惑——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经典案例

森林里正在召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看谁坚持到底”。比赛规定每个运动员必须带上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跑完1000米,中途不能偷吃。小羊、小猫、小白兔报名参加了这项比赛。起跑线上,小羊的脖子上戴着青青的草环,小猫把一串小鱼挂在脖子上,小白兔则拿着一根新鲜的胡萝卜。随着发令枪响,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一样远离了起跑线,在跑道上奔驰,谁也不甘落后。刚到半途,小猫忍不住吃了一条挂在嘴边的小鱼。“味道太美了!”但它不敢再吃第二条鱼,一路跑到了终点。小白兔看到小猫吃了鱼,心里有些痒痒的,忍不住对手里的胡萝卜垂涎三尺,恨不得马上咬一口,但是转眼想到比赛规定不到终点时不能吃,就把胡萝卜放进了口袋里,继续往前跑。小羊呢?它稍稍落后于小猫和小白兔,它们的一举一动小羊都看在眼里,而且脖子上那一圈鲜嫩的青草是多么诱人啊!但是小羊忍住没有碰一下青草,坚持跑到了终点。最后,小象裁判把冠军给了小羊。

心理课堂

这是北京一家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在观看的一部动画片,它引起了小朋友们热烈的讨论。有的小朋友认为小象裁判不公平,小白兔应该得冠军,因为它比小羊先到终点,而且很聪明,藏起了胡萝卜没有吃;有的小朋友坚持说小象裁判是对的,因为小羊没有碰青草,坚持跑到了终点;有些小朋友甚至认为小猫是第一个到终点的,它只是吃了一条鱼,冠军应该是属于它的。究竟谁应该得到冠军呢?

假使你只有4岁,妈妈告诉你:她要出去买菜,如果你能乖乖地一个人在家玩,等她回来你就可以得到两块巧克力;如果你不能乖乖地在家待着,那你就只能得到一块巧克力,而且马上就能拿到。对于一个年仅4岁的小孩来讲,这确实是一个精神考验,是一个冲动与克制、欲望与自制、即刻满足与延迟满足之间反复激烈斗争的矛盾。孩子就此作出怎样的选择非常能说明问题。

心理学家米切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做过类似的实验。实验对象为幼儿园3~4岁的孩子,实验者告诉孩子们:如果他们愿意并且坚持等到他办完事情回来,他们就可以得到两块果汁软糖吃;如果他们等不了那么久,就只能得到一块糖,并且马上能得到。

面对糖果,部分孩子决心熬过那漫长的20分钟,一直等到实验员回来。为了抵制诱惑,他们或是闭上双眼,或是把头埋在胳膊里休息,或是喃喃自语,或是哼哼叽叽地唱歌,或是动手做游戏,有的干脆努力睡觉。凭着这些简单实用的技巧,这些小家伙勇敢地战胜了自我,最终得到了两块果汁软糖的回报。而那些性急冲动的小孩几乎在实验员走出去“办事”的那一瞬间,就立刻去抓取并享用那一块糖了。

这个实验表明,儿童抗拒诱惑和延迟满足的能力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要等孩子上学懂事之后才能形成。这种能力在幼儿时期就已经有所发展,只不过此时儿童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心理视点

米切尔的研究从这些孩子4岁时开始一直坚持到他们高中毕业。大约12~14年后,米切尔发现,这些孩子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已有非常明显的差异,那些在4岁时就能够为两块糖抵制诱惑的孩子长大后,有较强的社会竞争性、较高的效率、较强的自信心,能较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他们不会自乱阵脚,惶恐不安,不会轻易崩溃。面对困难,他们勇敢地迎接挑战,他们独立性强,有自信心,办事可靠,能赢得普遍的信任。

经不住诱惑的孩子中有1/3左右的人缺乏上述品质,心理问题相对较多。社交时他们羞怯退缩、固执己见又忧柔寡断;一遇挫折,就心烦意乱,把自己想得很差劲或一钱不值;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者不知所措。

经调查,最早拿糖果的孩子语文与数学平均得分分别为425分与528分,而最能等待的孩子语文和数学平均得分分别为610分与652分,平均总分相差竟达120分,后者在学习品质上也比前者优秀。

研究表明,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由此可见,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对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