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活学活用心理学
26008300000022

第22章 探究管理中人的心理规律(3)

当你倾听员工的建议时,要专心致志,确定你真的了解他们在说什么,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尊重与重视;千万不要立即拒绝员工的建议,即使你觉得这个建议一文不值;拒绝员工建议时,一定要将理由说清楚,措辞要委婉,并且要感谢他提出意见。

第四,聆听员工的心声。

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聆听员工的心声是尊重员工、团结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成功管理者的一个十分明智的做法。实际上,一个人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和看法的片面性,会忽视很多具体的问题,有些情况也许你并不重视,但它却可能会对实际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广泛地聆听员工的意见、看法,并认真加以分析,才能避免工作中由于疏漏造成的失误。对于犯错误的员工,不是一味地去责怪他们,而是采用聆听的办法,给他们解释的机会,他们就会认为你很尊重他,这样,处理问题就方便得多,员工也会诚恳地接受。

善用“尊重”管理员工,不仅能充分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能强化工作中员工的自尊,有效地促进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要求和自我提升,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与融洽,从而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这也必将是未来知识性员工管理的必然法则。

“为公司带来效益是我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让员工拥有归属感

经典案例

“连续几个月业绩都不错,还‘遭’到了上级主管的表扬,我特别高兴。能为公司作出贡献,并且得到上级的认可,是我最引以为自豪的。”在北京某广告公司任项目经理的郝洋这样对朋友说。他一直觉得,自己对公司的归属感主要来自他为公司业绩作的贡献,“能为公司带来效益就是我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我不想做别人眼中的窝囊废,只要在这个岗位上,我就一定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否则我宁愿选择离开。”

心理课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之后,就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当人们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满足之后,就会有归属和爱的需要。正常人都有归属需要,而且绝大多数人希望自己归属于多个群体或组织。人们大多希望自己能组织家庭,有情感寄托,能享受天伦之乐;人们还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有朋友,能社交;人们还希望自己有单位,有组织,一来可施展才华和抱负,满足成就感,二来可从组织获得支持和帮助,得到力量感、温暖感和归属感。一个人对某个组织的归属感越强,他就越热爱这个组织,工作中的积极性也就越高。

所谓归属感,是指由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某一个体对某一整体产生高度的信任和深深的眷恋,从而使该个体在潜意识里将自己融入整体中去,将该整体利益作为自己行事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员工的归属感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能否使员工产生归属感,是赢得员工忠诚、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员工的归属感是企业凝聚力的核心。那种被企业需要、尊重的感觉会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当企业有经营困难时,有归属感的员工更能不离不弃、共渡难关。一旦员工对企业产生了“依恋心”、“归属感”,就会撂不下手中的工作,离不开合作的团队,舍不得未完的事业。如果员工对企业不信任、欠缺对团队的归属感,他们就不可能以在团队中工作为傲,工作的热情和实力都不会被完全激发,只是为“工作”而工作,只会“做完”工作而不是“做好”工作。为了确保竞争和发展,就会有另一种情况随之产生,那就是企业的流动性会相对增大,企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就得不到保障。

心理视点

企业需要员工的“归属”来积聚向心力,同样,对于员工来说,他们也需要这种“归属感”来满足自身对“安全感”的追求。

那么,在组织管理活动中如何才能满足员工的归属感呢?

1.增加员工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大家彼此增进认同感

成员之间多交流、多沟通,才能相互了解、达成共识、消除误会、增进认同感,从而增加归属感。比如说,多组织大家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等。

2.让员工有安全感和温暖感

“哪里最安全、最温暖?”当有人问这种问题的时候,相信绝大部分的人会回答“在家里”。所以,每个人都想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并为家庭的建设奋斗终生。

一个好的公司应给员工以家庭般的温暖感、安全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轻易解雇员工,且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帮助,在公司中能够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暖。

3.安排员工感兴趣的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感兴趣的事比干他不感兴趣的事的效率高出若干倍,干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往往容易出成果,且长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有利于身体健康,反之亦然。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分析每位员工的兴趣差异,因人而异地安排工作。如果每位员工所干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他们就会热爱各自的岗位,工作就会对他有吸引力。

4.让员工有成就感

作为管理者要经常宣传本组织工作的意义,让员工觉得自己是在做有意义的工作;还要对干出成绩的员工不失时机地表扬,尤其对成就欲望强、抱负大的员工给他们安排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岗位且委以重任,让他们从事业中获得极大的愉快。

5.让员工觉得自己很重要

作为管理者,要掌握每一个员工的情况,既能够量才而用,又能够给下属一种“我在上司心目中有位置”的感觉,以增强他对工作的责任心。通常情况下,员工都愿意让上司知道自己的名字,愿意在上司面前表现自己,以引起上司的关注。因而,管理者一定要了解员工的这一心理,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以此来激发、鼓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你对员工越关注,越了解他,他就越高兴,工作热情也会越高,对公司的贡献便会越大。

洪川大师的“神品”是怎样产生的——让团队促进员工能力的发挥

经典案例

到过日本京碧寺的人,都会被寺门匾额上的“第一议谛”四个大字所吸引。这几个字龙飞凤舞、灵韵非凡,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欣赏。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幅字是洪川大师写了84幅“第一议谛”之后才产生的。

大约两百余年前,洪川大师来到京碧寺,住持请他写这四个字。洪川大师每写一字,都要精心构思、反复揣摩,真可谓呕心沥血。可是替他磨墨的那位助手是个颇具眼力而又直言不讳的人。洪川的每一撇一捺,只要有一点点瑕疵,他都会“挑剔”出来。

洪川写了第一幅以后,这位助手批评道:“这幅写得不好。”

洪川大师接连写了三十幅,可没一幅让助手满意。不论哪一幅作品,他都能挑出瑕疵。

在一边的香客悄悄地对住持说:“大师会不会是嫌润笔费给少了呢?”于是,住持向洪川委婉地提出了增加润笔费。

洪川本来就是个一丝不苟的人,见此情景,也不说话,耐着性子先后写了84幅“第一议谛”。遗憾的是,没有一幅得到这位助手的赞许。

最后,在这位“苛刻”的助手如厕的空隙,洪川松了一口气,在心无羁绊的情况下,一挥而就写了这四个大字。那位助手从厕所回来一看,跷起大拇指,由衷地赞叹道:“神品!”

心理课堂

为什么洪川大师刚开始写不好字呢?这是因为有社会干扰。所谓社会干扰,是指身边有别人在场,会引起我们工作效率的下降。

关于社会干扰,心理学家皮森在1933年的实验中进行了证明。他发现,有一个旁观者在场,会降低被试者有关记忆工作的效率。心理学家达施尔也提出,有观众在场时,被试者即使是做简单的乘法,通常也会出现差错。

但是,有别人在场不一定会引起工作效率的下降,相反,有时还会引起个体在活动中效率相应提高的现象,这就是社会助长现象。

这就说明,有时他人在场会引起社会干扰,有时则会引起社会助长。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引起社会助长,什么情况下会引起社会干扰呢?

1967年,卡特莱尔等人做了一项试验,他让被试者在独自一人和群体一起两种情景下学习单词配对表。配对单词有两类,一类由同义词组成,学习起来非常容易;一类由无关单词组成,学习起来非常困难。结果表明,被试者在学习比较简单的材料时,有他人在场比单独学习效果更好;但是学习比较复杂的材料时,效果则相反,单独一个人学习的成绩反而优于他人在场的成绩。此时,社会助长变成了社会干扰。

这就说明,当做复杂的、生疏的工作时,人们的反应正确率较低,他人在场时,因为害怕其他人评价,就会紧张和焦虑,使工作效率降低。

当然,群体对个体活动起的是助长作用还是干扰作用,还要看个体是否喜欢群体工作,如果他喜欢独自工作而不喜欢群体工作,那只会有干扰作用而不会有助长作用。

社会干扰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学生往往喜欢在一起做平时的作业,并且很快就能完成。然而当思考一道很难的题目时,则喜欢独自一人细细琢磨,这是因为在人多的情景下根本就沉不下心来思考。

[BT3]心理视点

一个团队能否促进员工能力的发挥,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恰当地利用它。在一个团体中,我们该如何规避社会干扰,促进社会助长呢?

1.根据任务类型确定完成形式。在分配任务时,一般简单性的任务应该明确分工、责任明确,让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复杂性的工作则应该在集体讨论后给其单独思考的机会。

2.注意个体差异。有些人喜欢独自工作,就要尽量让他们进行自主工作,减少社会干扰。而有些人喜欢和其他人一起共同完成任务,则应为他们多设计和创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因受益于相互鼓励、启发,而产生社会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