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活学活用心理学
26008300000003

第3章 走进五彩缤纷的心理世界(2)

因此,注意的分配是因人而异的,同时也与他对活动的熟练度有关。我们在做一些重要的工作时,最好不要分散注意力,只有保持高度集中、稳定的注意,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战老兵的一次可怕经历——莫让错觉蒙住了你的双眼

经典案例

下面这个故事的主人翁叫罗勃·摩尔,他回忆了让他终生难忘的一次经历:

1945年3月,我正在一艘潜水艇上。我们通过雷达发现一支日军舰队——一艘驱逐护航舰、一艘油轮和一艘布雷舰——朝我们这边开来。我们发射了三枚鱼雷,都没有击中。突然,那艘布雷舰直朝我们开来(一架日本飞机把我们的位置用无线电通知了它)。我们潜到150英尺深的地方,以免被它侦察到,同时做好了应付深水炸弹的准备,还关闭了整个冷却系统和所有的发电机器。

三分钟后,天崩地裂。六枚深水炸弹在四周炸开,把我们直压海底——276米深的地方。深水炸弹不停地投下,整整15个小时,有十几到二十个就在离我们五十米左右的地方爆炸——若深水炸弹距离潜水艇不到17米的话,潜艇就会被炸出一个洞来。当时,我们奉命静躺在自己的床上,保持镇定。

我吓得无法呼吸,不停地对自己说:“这下死定了……”

潜水艇的温度几乎有100多度,可我却怕得全身发冷,一阵阵冒冷汗。15个小时后攻击停止了,显然那艘布雷舰用光了所有的炸弹后开走了。

这15个小时,在我感觉好像有1500万年……

心理课堂

惊人的恐怖给人造成了巨大的时间错觉,恐怖的感觉给人带来的不只是“度日如年”。

时间错觉是指对时间不正确的知觉。除了时间错觉,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人们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即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例如,太阳在天边和天顶时,它和观察者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在天边时远,而在天顶时近。按照物体在视网膜成像的规律,天边的太阳看上去应该小,而天顶的太阳看上去应该大。而人们的知觉经验正与此相反,天边的太阳看上去比天顶的太阳大得多。

简单地说,错觉就是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错误的知觉经验。它与幻觉或想象不一样,因为它是对应于客观的和可靠的物理刺激的,只是似乎我们的感觉器官在捉弄我们自己,尽管这样的捉弄自有其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数不清的错觉。比如问一斤棉花与一斤铁哪个更重?许多人会脱口而出,是铁更重。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体积小的物体比体积大的物体更重一些,这就是所谓的形重错误。再如,听报告时,报告人的声音是从扩音器的侧面传来的,但我们却把它感知为从报告人的正面传来。又如,在海上飞行时,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标,海上飞行经验不够丰富的飞行员因分不清上下方位,往往产生“倒飞错觉”,造成飞入海中的事故。另外,在一定心理状态下也会产生错觉,如惶恐不安时的“杯弓蛇影”、惊慌失措时的“草木皆兵”,等等。

关于错误产生的原因虽有多种解释,但迄今都不能完全令人满意。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经验、情绪以及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

比较多的解释是从人本身的生理心理角度出发,比如把错觉归因于是同一感觉分析器内部的相互作用不协调或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受到限制,提供的信号不一致。但是,外在因素同样也会引起我们的错觉。曾有一个实验,分别从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挑选10个孩子,让他们估计从1分到50分(美元)硬币的大小。实验发现,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比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要高估钱币的大小,尤其是5、10和25分值硬币。而当钱币不在眼前,只靠记忆估测或者把钱币换成相同大小的硬纸板时,则高估情况会急速降低。这个实验形象地证实了在不同家庭环境中形成的态度和价值观对知觉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

心理视点

错觉虽然奇怪,但不神秘,研究错误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客观世界的规律。研究错觉,可以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如“倒飞错觉”,研究其成因,在训练飞行员时增加相关的训练,有助于消除错觉,避免事故的发生。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人们能够通过控制错觉来获得期望的效果。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常利用人们的错觉来创造空间中比其自身看起来更大或更小的物体。例如一个较小的房间,如果墙壁涂上浅颜色,在屋中央使用一些较低的沙发、椅子和桌子,房间会看起来更宽敞。美国宇航局为航天项目工作的心理学家们设计太空舱内部的环境,使之在知觉上有一种愉快的感觉。电影院和剧场中的布景和光线方向也被有意地设计,以产生电影和舞台上的错觉。

德国间谍现形记——注意有时候需要努力才能保持

经典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都十分重视间谍机构的活动,都希望在情报方面战胜对手,以利于在整个战争中获取主动。同时,反间谍机构也都在积极活动。一次,盟军反间谍机关收审了一位自称是来自比利时北部的“流浪汉”。他的言谈举止使人怀疑,眼神也不像是农民特有的。因此,法国反间谍军官奥克多认定他是德国间谍,可是他没有更有力的证据。奥克多决定打开这个缺口。

审讯开始了。奥克多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会数数吗?”这个问题很简单。“流浪汉”用法语流利地数数,没有露出一丝破绽,甚至在说德语的人最容易说漏嘴的地方,他也能说得很熟练。于是,他被押回小屋去了。

过了一会儿,哨兵用德语大声喊:“着火了!”“流浪汉”仍然无动于衷,似乎真的听不懂德语,照样睡他的觉。

后来,奥克多又找来一位农民,和“流浪汉”谈论起庄稼的事,他谈的居然也并不外行,有的地方甚至比这位农民更懂行。看来奥克多凭外观判断的第一印象是不能成立的了。于是奥克多又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

第二天,“流浪汉”在被押进审讯室的时候,显得更加沉着、平静。奥克多非常认真地审阅完一份文件,并在上面签字之后,抬起头突然用德语说:“好啦,我满意了,你可以走了。你自由了。”“流浪汉”一听到这话,长长地松了口气,像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他仰起脸,愉快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流浪汉”露出的欣慰的表情,虽然是一刹那间发生的,但这个表情却透露出他懂德语这一信息,使他露出了马脚。经过进一步的审讯,“流浪汉”最终承认了自己是一个德国间谍。

心理课堂

这是一场典型的心理战。法国军官奥克多利用人的潜意识心理,转移德国间谍的有意注意,忽然用德语说释放他,从而使他的无意注意让他在不经意间露出得意忘形之色,暴露了自己。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意识的警觉性和选择性的表现。一切心理活动都必须有注意的参加,否则,就不能顺利有效地发生、发展。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必要时还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准备的、自然发生的,也就是不需要任何努力的一种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往往是交互进行的,因为任何单一的注意都不可能维持长久。

一般来说,突然发生变化的刺激会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比如平常下班回家看见自己的孩子活蹦乱跳地玩,一般家长不会引起注意,因为孩子一贯如此。可如果有一天回家,发现孩子无精打采,一个人在家里发呆,家长就会引起注意。

在背景中特别突出的人或事物能够引起人的注意,比如人群中的大高个子。不断变化的刺激,也让人注意,比如电影中不断变化的镜头。

对于自己需要的东西,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像故事中的“释放”的命令对于那个德国间谍,使他无意地注意到,从而也在无意中暴露了自己的情绪。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没有注意的参与,任何心理过程、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注意具有两个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除了指向性和集中性以外,注意还具有广度、分配和转移等特性。因为思维特点的不同,不同的人所注意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注意都有他自己的选择性。

心理视点

注意是一种稳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学习和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呢?

1.明确目的任务

当我们对学习和工作的目的、任务有清晰的了解时,我们就会提高自觉性,加强责任感,集中注意力。即使注意力有时涣散,也会立刻引起自我警觉,把分散的注意力收拢回头。

2.培养间接兴趣

注意与兴趣是孪生姐妹。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注意力高度集中。

3.克服内外干扰

外部干扰,主要是指无关的声音,分散注意的视觉刺激物,以及人们感兴趣的事物等。内部干扰,主要是指疲劳、疾病、与学习无关的思想情绪等。克服内部干扰,除了要培养正确的思想、情感外,还要避免用脑过度,保持充足的睡眠,防止过度的身心疲劳;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善,增强对各种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例如工作和学习时把桌子上的报纸杂志收掉,还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使注意能高度集中而具有韧性。

4.变换学习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单调的刺激最易使注意涣散,或降低注意效率,使人易感疲劳,甚至昏昏欲睡;反之,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最能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或提高注意效率,使人精力充沛,不易感到厌倦。因而在学习时,同学们不要单纯地看,或单纯地读、单纯地写,这都有碍于注意的保持。要把看、读、写结合起来,交替进行,才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从而有效地维持自己的注意。

看得清,却记不住——瞬时记忆让你暂时保持了接收到的信息

经典案例

放学的路上,小唐骑着自行车沿马路而行,突然,一辆带斗的卡车风驰电掣般从她身边驶过,竟把她挂倒在公路旁,她的头部、手脚都摔破了,司机却没有发现出了事故。她望了一眼车尾的牌号,可是没等她记住,卡车已经无影无踪了。总算万幸,没有出什么大问题,只是擦破了点皮。此刻,她想起一部苏联小说曾描写过类似的情景,一位民警被一辆强行通过的轿车撞倒了,他躺在地上只是抬头看了一眼远去的汽车,便一动不动,待其他民警赶到时,他说出汽车牌号就闭上了眼睛。

香港电视连续剧《天下无敌》中曾有这样一段情节,赌王向瞬间驶过的一辆距离约5米的巴士只投去匆匆一瞥,就记住了上面密密麻麻的数行广告语,从而使一旁原本将信将疑的青年心服口服。

心理课堂

小说和电视中的情节当然是荒诞的,如果也给你那么一点时间(不超过1秒),向你出示一份共约4行的材料,你能记住多少呢?4个字?7个字?还是10个字?可以肯定,你记住的不会超过6个字(或符号)。大量的心理学资料证明,无论在一次特定的呈现中共有几个字,我们一般都只能记住4~5个而已。即使让你看一辆路过的汽车的车牌号,你可能看得清清楚楚的,但不等你把它们记下来,那辆车就走远了。这是为什么呢?

1960年心理学家斯伯林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为我们解开了这一现象的答案,并且确认了一个新的记忆阶段——感觉记忆阶段。

由于时间短暂,感觉记忆又被称为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的起始阶段,保持的时间很短。视觉信息约在1秒钟内衰退,听觉信息约在4秒钟内衰退,听觉的感觉记忆容量比视觉的感觉记忆要小。部分信息经过变换、编码和加工,进入短时记忆。

研究表明,感觉记忆中只有那些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相反,那些与长时记忆无关的或者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由于没有转换到短时记忆,很快就消失了。

心理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