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受益一生的健康计划
26008700000041

第41章 远离疾病,做自己的家庭医生(2)

八是不求甚解过度查。有的人过分担心自己的健康,体检时不论是否需要,全部都做,这样也是不可取的。

为了保证体检的质量,除了要注意以上几项外,充分做好体检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1、体检前几天,要注意饮食。不饮酒,不要吃过多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还要注意保持血压的稳定。

2、体检前一天最好能洗个澡,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以免影响体检结果。

3、体检当日的早晨应当禁食、禁水。

4、体检当日,女性要避开经期,不要化妆,不要穿连衣裙、连裤袜,以方便检查。

5、戴眼镜的人,一定要戴着眼镜去体检中心。

6、曾经动过手术的人,注意携带相关病历和有关资料,以便医生查阅。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体检的时间次数也不同。一般来说,30岁以下的人群每两年体检一次,3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体检一次,但特殊情况除外:30岁以下但血压偏高、肥胖、部分身体指标不正常的人群应每年体检一次,以便观察病情变化,尽量通过非药物疗法来进行干预;30岁以上的人群如果在体检中检查出一些阳性体征的人群,一般应三个月或半年针对某项指标再进行复检。

哪些人最需要健康体检呢?

1、白领族

据分析,白领的脂肪肝、高脂血症等患病率之所以比整个人群患病率还高,可能是因为白领人常有过量的摄食、进零食、吃夜宵等不规律的饮食方式,扰乱了其正常的代谢,为脂肪肝和肥胖的发病提供了条件。如果每年做一次认真的体检,这些疾病便能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有效地阻止肝脏进一步纤维和硬化,使肝脏免受损坏。

2、40岁以上的亚健康人群

按年龄来算,18~40岁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身轻度失调呈缓慢上升趋势,而到了40岁以上,潜疾病状态的比例陡然攀高,55岁前后有明显疾病症状的越来越多。亚健康状态在中年以后变得明朗化,滑向疾病的步伐迅速加快。肩负事业和家庭重任的中年人,千万不要小视亚健康状态,否则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2/3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死于肿瘤,1/5将死于肺部疾病和糖尿病以及过劳和意外,只有1/10的人才有希望安享天年。

3、已有慢性病的人

慢性病人指一些已患有心脑血管、糖尿病、肝炎、哮喘、胃病等疾病的人,他们可能在医生的治疗下能暂时得到缓解,但绝非能得到一劳永逸的良方,因此,这些病人仍然应定时进行疾病的复诊和检查。糖尿病人至少应每一个月检查一次血糖,并检查是否有合并症发生。乙肝病人每半年要检查一次肝脏B超,以便能及早发现肝脏的病变。胃病病人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随时掌握自己的疾病发展,及时调整用药,达到治疗的最好效果。

有不少受检者由于对体检的一些关键环节重视不够,或认识偏差,出现种种疏漏,使体检的目的难以达到。所以在体检时,要遵循以下三忌:

一忌采血时间太晚。体检化验要求早上7∶30~8∶30采空腹血,最迟不宜超过9∶00。太晚会因为体内生理性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使血糖值失真(虽仍为空腹)。所以受检者应该尽早采血,不要轻易误时。

二忌体检前贸然停药。采血要求空腹,但对慢性病患者服药应区别对待。如高血压病患者每日清晨服降压药,是保持血压稳定所必需的,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发生危险。按常规服药后再测血压,体检医生也可对目前的降压方案进行评价。服少量降压药对化验的影响是轻微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高血压患者应在服完降压药后再来体检。对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也应在采血后及时服药,不可因体检而干扰常规治疗。

三忌轻视体检结论。体检结论,是对受检者健康状况的概括和总结,是医生根据各科体检结果,经过综合分析对受检者开的健康处方,对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预防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些受检者对体检过程较为重视,却忽视了体检结论,没有仔细阅读和认真实施,使健康体检失去了意义

第三节将减肥进行到底

肥胖是祸不是福

当许多人沉醉于“美味生活”的同时,另一种挥之不去的烦恼——“肥胖症”却与他们如影相随。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7000万人正遭遇肥胖的困扰,各大中城市有近1/3的人显示不同程度的肥胖症状。

肥胖人口日见增多,全球已达12亿。联合国环境调查组织——世界观察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肥胖正在成为世界范围的一个主要问题,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全世界超重人数大幅度增长,已有12亿人口。据我国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我国肥胖人口已达7000万左右,占总人口的4%~5%,我国城市人口中有17%是肥胖者,而由肥胖造成的心脑血管病已高达7%以上,已接近甚至超过某些发达国家水平。

肥胖病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与艾滋病、吸毒、肿瘤等一起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它对人类的生存质量、人均寿命构成了巨大威胁。

1、肥胖能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广泛性改变

部分肥胖症患者最终可发生肥胖性心肌病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体重指数超过30kg/m2是左心室肥大的独立预测因子;体重超重还可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腹部肥胖可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导致其血压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体重增加。

2、肥胖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肥胖症患者多有胃食管返流及食管排空时间显著延长等表现,其胃的最大容量较正常人明显增加,而胃内压接近于正常人。肥胖症患者的胃容量只有在明显高于正常容量时才有饱感,提示肥胖症患者可能有容量扩张介导的胃饱阈值的增高。多数研究认为,肥胖症患者的“固体排空”较正常人明显增快。肥胖症患者在摄入高脂肪液体试验餐后,其近端小肠内容物通过时间缩短,对营养物质吸收的速度很快,而且吸收率较高。快速进入血液循环的营养物质不仅使其肝脏和胰腺的负荷增加,也使其整个消化系统的负荷增加。肥胖症患者同时易患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

3、肥胖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有学者观察了肥胖伴有高血压患者的肾功能及糖耐量和血脂情况,结果发现,肥胖症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GFR)及有效血浆流量明显高于瘦者。

4、肥胖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医学界在几十年前就注意到肥胖症与糖尿病密切相关——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生率亦在增加——这已是公认的规律。据报告,中度肥胖者的糖尿病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的4倍,而极度肥胖者糖尿病的发生率高出正常人约30倍。肥胖可诱发胰岛素抵抗及餐后高胰岛素血症。肥大的脂肪细胞对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和促进脂肪生成的作用较不敏感,肥胖时胰岛素敏感性可比正常减少5倍,而受体数可减少10倍。

5、肥胖对肺功能的影响

超重、肥胖的青少年与正常体重青少年之间的主要差异,表现在最大氧耗量、最大氧脉搏、最大氧耗量相对值、最大氧脉搏相对值、肺活量/体重和最大耐受时间等指标方面。肥胖症患者在接受上腹部手术后,其肺功能损害严重,且恢复缓慢。过度肥胖可严重损害肺功能,导致肺活量下降、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临床可出现心慌、气急、嗜睡、发绀、颈静脉怒张、水肿、肝大和高血压等症状,并可发生肥胖——通气不足综合征。

6、肥胖与肿瘤的关系

大量研究证实,肥胖可以导致某些癌症发生。肥胖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可能与肥胖者的年龄、种族、家族史、脂肪分布及性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肥胖可增加子宫内膜癌及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这与肥胖者的性激素水平等关系密切;肥胖亦可增加患结肠癌的危险性,这可能与肥胖者的高胰岛素水平有关。

7、肥胖对妊娠的影响

有人在观察孕妇过度肥胖对其围产期的影响时,用BMI对孕妇作筛选,将BMI大于24者判为过度肥胖,并将其与正常体重的孕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孕妇中过度肥胖的发生率为38、49%;过度肥胖孕妇的妊高征、剖宫产率、产钳使用率、围产期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过度肥胖孕妇产前并发妊娠糖尿病、妊高征和胎盘早剥的风险较大,且易发生胎儿窘迫、产后子宫内膜炎和伤口感染。

8、肥胖对性发育的影响

在一项研究中,肥胖组的性发育、性成熟均明显早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肥胖促进了性发育和性成熟,使得肥胖儿童易出现性早熟的倾向。因此,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的性教育更为重要。

9、肥胖对儿童的影响

肥胖儿童发展为肥胖成人的几率较非肥胖儿童高2、33倍。有研究表明,约有33、3%的学龄前肥胖儿童,20年后发展为肥胖成人;约50%的学龄期肥胖儿童,成年后患肥胖症;80%的青春期肥胖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97%的青春期肥胖者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如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血压较高,心脏承载负荷的能力降低。儿童肥胖还与其成年后的糖尿病、胆石症及某些内分泌疾病的发生高度相关。

专家指出,引起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1、遗传因素

某些肥胖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有人曾长期观察在相同或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孪生兄弟,发现孪生兄弟虽然生活在不同环境下,但同样发生肥胖,所以遗传因素是不容置疑的。

2、饮食营养因素

饮食营养因素与肥胖症有密切关系,这一点无论是社会流行情况分析,还是动物实验,都可以得到肯定的回答。过量饮食是人和各种动物肥胖的基本要素。膳食量的大小、进食次数的多少与肥胖有直接关系。当摄入的热量多于消耗的热量时,多余的能量物质就必然转化成为可以积蓄的形式保留在体内,积蓄的方式就是脂肪堆积,而脂肪的密度小,体积大,身体就显得臃肿肥大。

3、运动不足

一些研究表明,成年人肥胖症有80%~86%始发于儿童,运动不足是主要原因。有人曾研究过160名男女肥胖儿,其中76%的男孩和68%的女孩属于极度不运动型。也有人研究肥胖儿同正常儿童膳食摄入热量,结果是大致相同,差别在于肥胖儿明显的运动不足。就某种意义而言,运动不足比多食更是引发肥胖症的重要因素。

4、内分泌因素

胰岛素、类固醇、性激素的改变都可引起肥胖。胰岛素可以使食欲亢进,这些人一般表现为吃得多、睡得香。结果因热量摄入过多,不好动又贪睡,机体能量过剩,转化成脂肪堆积而肥胖。类固醇能改变脂肪代谢形式,具有促进脂肪组织潴留的倾向。动物去势(阉割)可以发生身体脂肪组织的重新分布,因血浆内雄激素含量的改变,使脂肪堆积。

防治肥胖是一辈子的事

防治肥胖是贯穿一生的事情,在特定的时间段做好防治工作往往可以对战胜肥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胎儿到5岁

这个时期是人生中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如果此时孕妇或幼儿营养过剩,就会为以后的肥胖留下隐患。特别是胎儿第30周开始到出生1年内是肥胖细胞最活跃的增殖期,因增多的脂肪细胞数将保留终生而不会减少。在以后的岁月里,一旦体内热量积存过多,这些脂肪细胞就会很快增大导致肥胖。研究表明:5岁的儿童如果肥胖,得心脏病的风险系数就会增加。所以“婴儿越胖越好”是不科学的。

2、青春期

女孩12~19岁,男孩13~20岁就会进入青春期,身体会发生惊人的变化,内脏器官基本成熟,这一时期正常发育情况下,平均每年可以增重约5公斤,但这个时期也最容易发生肥胖。据报道:10~13岁儿童体重超重者到31岁,88%的女性和86%的男性会继续超重。青春期肥胖者,成年后超过50%的人会因肥胖导致的各种疾病死亡。

3、新婚期

据统计,在新婚后的半年中,新郎新娘的体重会增加3000~5000克。这是因为新婚使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减少导致。此外,新婚后摄入的食品也往往很丰盛,这些也都为肥胖创造了条件。

4、哺乳期

产后哺乳期堪称是妇女“发福”的危险期,特点是臀部和大腿发胖。原因首先是为照顾新生儿而懒于其他活动;另一方面是摄入营养过剩。据统计,36%的肥胖妇女是从产后开始发胖的。

5、职务晋升期

高升时免不了要摆上几桌庆祝一番,同时升职后新的工作也会带来新的压力,导致或多或少的精神紧张,容易引起发胖。

6、50~65岁中老年

在这个时期,体力活动较少,如果仍继续保持青年期旺盛的食欲,势必导致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沉积体内。一些特定职业者如运动员、飞行员、体力劳动者一旦到中老年离开工作岗位后,运动量减少而食量不减,则很快就会肥胖。

7、健康恢复期

病后恢复期或输血后休息期,或原来运动量较大而后来突然运动量减少的人,都很容易出现肥胖。

8、节食的反复期

不少人节食后体重不见下降,出于失望便又恢复原来的食量;或在采用减肥食品取得一定效果后,没有继续坚持,停止服用,也会出现体重反弹。

9、戒烟期

约85%的戒烟成功者,体重会上升5~7公斤,女性尤其明显。专家提示戒烟时期应该克制吃零食的冲动,最好把一日三餐改为一日多餐,每次少吃一些,有规律的多餐可以抑制饥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