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有时就是披着美丽幌子的丑恶怪物,我们往往在情感与理智之中迷惘,在你死我亡的较量中使一些人际关系变得不堪收拾。
于是,竞争使社会关系的天平多了一个砝码。这个砝码将构成怎样的倾斜,你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行。
小张和小李是好朋友,也是相处多年不错的同事。他们公司的新经理制定了一个奖励措施,谁创效益最多就给谁一个特别奖,金额颇为可观。小张非常希望获得这笔钱,因为他的孩子上自费大学急需要一笔钱;小李也对这笔钱看得很重,因为他爱人整天向他嘀咕谁的老公又买了辆小车,谁的老公又升了一个职位……小李极其希望借着新经理的改革举措,能为自己在夫人面前扬眉吐气。小张疯狂地跑业务,绞尽脑汁地联系,有时,也将自己的情况诉说给小李。小张不相信同事之间会失去真诚和友谊,他认为几年来他俩已相处得挺好。
忽然间,小张发现自己的一些客户都支支吾吾、躲躲闪闪,言而无信了。他不明白为什么。
有人告诉他,他的客户听说他是品行恶劣的人,喜欢擅自将商品掺假,自己从中获取非法利益……总之,关于他的谣传很多。年底的时候,小李最终获得了特别奖。小张从小李的业绩单上顿悟过来了。他的嘴里不断地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小张的失误在于他没有认清这种对立矛盾的严峻现状,反而盲目信任同事。在没有竞争的日子,也许大家能做到彼此相悦,其乐融融,一旦进入角斗场,角色就变成了有“对立矛盾”的人。
在竞争中,除非一方自愿放弃,否则,必然有刀光剑影的闪烁、明枪暗箭的中伤,令人防不胜防、难以回避。
当你棋逢对手时,你的情感、理智、道德、功利都遭遇最大的考验;当你想获得成功的时候,是否不遵守道德准则;当你坦诚地面对竞争者,对方是否正在利用你的善良和诚意进行攻击……
“兵不厌诈”,早已成为制胜的“公理”了,残酷竞争中的虚伪也就变得“在所难免”了。据说,希特勒在1935年成为“德国领袖与总理”之后,变得独裁、专横,与布隆贝格元帅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当时任战争部长兼武装力量总司令的布隆贝格是一位敢于向希特勒提出不同意见的人。1936年3月,正当希特勒命令国防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的时候,布隆贝格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法国可能会因此向德国开战,建议希特勒立即停止在莱茵地区的行动,并将开入的部队撤回原驻地。1937年,当希特勒宣布了自己要侵占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后,布隆贝格又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样做会引起英法的干涉。希特勒对布隆贝格的反对意见极为震怒,虽然他强压怒火,平息争论,但已下定决心,要除掉这个讨厌的部长。
希特勒的亲信戈林当时是布隆贝格的下属。他表面上极力讨好这位武装力量总司令,暗中却与希特勒积极配合,准备让他自己走入陷阱。布隆贝格当时已经55岁,但一直过着单身生活,从未结婚。戈林得知他与一位出身低下的女士关系比较密切,来往较多,就极力促成他们的婚姻。布隆贝格也明白地知道,当时第三帝国对高级军官的择偶有严格的规定,出身低下的人不宜做军官的配偶。但戈林巧舌如簧,规劝布隆贝格元帅在婚姻问题上不应受任何规定的限制。在戈林反复劝说下,布隆贝格决定结婚。
1938年元月12日,布隆贝格举行了婚礼,希特勒和戈林都是证婚人,但结婚几天之后,戈林就开始在军官中散布说,布隆贝格太太的出身太低贱,做一名军官和战争部长的配偶很不合适。消息传开,一时间弄得满城风雨。这时希特勒开始向布隆贝格施加压力,他说既然选择了这种配偶,便不足以为部下的表率,希望他能妥善处理这件事。布隆贝格别无选择,只有辞职一条路可走。希特勒仅仅略施小计,再加上戈林谄媚行事,便除掉了一名敢于与自己意见相左的高级军官。
希特勒、戈林这两个证婚人,背后捅刀当面乐,足见他们的虚伪性。一些上司不大喜欢太有主见的下属,下属的“聪明”有时会给上司带来危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世变幻无穷,竞争中的虚伪不仅存在于同事之间,有时也存在于上下级关系之间。
一句箴言:竞争中一定有刀光剑影的闪烁,明枪暗箭的中伤。
突然出现的阔朋友未必真关心你视金钱如粪土、一掷千金的朋友,一定有更大的目的,因为在你身上,他可以捞回来更多。
有的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必须借助他人的违法行为来进行,或拉人下水,或逼迫他人就范。为自己的非法目的服务的最好手段就是“交朋友”。
某研究所研制出一项新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并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一信息被某国一家大公司得知,他们非常迫切希望得到这项技术,于是派出了工业间谍李刚。李刚利用合法的身份作掩护,绞尽脑汁寻找机会。最后,他把目光放到该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韩某身上,因为韩某参加了研制工作。
韩某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研究生,年轻干练,好结交朋友。李刚先是通过他人引见认识了韩某,然后又通过请韩某吃饭玩乐、赠送礼品等手段同韩某拉近距离,取得了韩某的好感。时间长了,二人经常在一起出入酒吧、高级舞厅,当然一切花费都由李刚承担。后来,二人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韩某对李刚无话不谈,他抱怨自己工作十分辛苦,贡献很大,待遇却很低,参加工作几年,竟然一套住房都没有分到,很想离开研究所。李刚见有机可乘,马上介绍外国的生活有多么幸福,条件有多么好,并表示愿意帮助他摆脱困境。韩某十分高兴,马上恳求李刚尽快帮忙。李刚见韩某已经上钩,便提出条件,只要韩某把他们所的一项科研成果的资料弄到手,就可以安排出国。
当时韩某虽意识到这是泄露国家秘密的犯罪行为,但感到十分为难,终究还是经不起李刚的利诱,最后狠下心盗窃科研资料。一天晚上,韩某利用机会,用李刚交给他的摄像机偷拍了资料,而后交给了李刚。就在李刚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高兴的时候,李刚和韩某都被国家安全人员“请”进了国家安全局。原来,对他们的密切来往,有关部门早已察觉,并采取了适当措施。3个月后,韩某因犯向境外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最后被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5年。直到这时,身陷囹圄的韩某才意识到这位朋友的真正用意,可是,等到他醒悟时已经太晚了。
结交朋友不能看成是一件简单的事。人人都希望结交好朋友,但这只是愿望,需要你在结交朋友时认真观察,切不可粗心大意,这不是对朋友的不信任,相反,这是一种十分负责的行为。不然的话,也许因为你一时不慎结交了坏朋友而造成终身遗憾,而且一旦造成不良后果,则是无论如何也挽救不回来的。像故事中的韩某就是误会了李刚对他的“友情”,对李刚出手阔气十分羡慕,因此,才放弃自己的职业原则去换取所谓“美好的生活”,最后身陷囹圄,让他追悔莫及。这都是阔朋友给他惹的祸。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要和他人进行各种各样的交往,在交往之中就不可避免地有亲疏远近之分。来往频繁,相互感情比一般人亲近,互相帮助较多的人就有可能发展为朋友关系。由于人们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所以朋友有许多种类型。正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人都希望能够交上知心朋友,知心是重要的,你知道我的思想,我知道你的想法,互相关心、共同进步,这是知心朋友交往的主要内容。但是,所谓的知心朋友,他还必须是善良、坦荡、无私的,如果所结交之人品行不端,即使他对你再好也是不能交往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各方面的交往也变得十分频繁、复杂,在结交朋友的数量、质量等方面你也要慎之又慎。
也许你需要朋友,你尽管去结交,但你必须知道:你为什么要结交朋友?需要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选择朋友?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哪些问题?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所结交的朋友对你会有所帮助,不至于因择友不慎而招致麻烦和灾难。
正因为人们所结交的知心朋友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交友时必须注意择友。
对那些有目的的朋友我们要有距离地交往。可是,朋友遍天下,知心有几人?知心不知心,只有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与时间才能看得出来。例如,在顺境时,几乎人人都乐意做你的朋友,愿意锦上添花,称赞颂扬你;当你在逆境时,能够做到雪中送炭的人恐怕不多了。“门前冷落车马稀”,就是这种情况的生动写照。可是无论怎样评价,其中都有择友不慎,误把一般朋友作知己的因素,像韩某那样后悔都晚了。
一句箴言:猛然冒出来对你出手阔绰的好友,一定有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与自己有相同经历也未必证明他就是好人相同的人生经历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品质,相反,我们倒要提防那些用相同经历来与我们套近乎的人。
刘先生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后到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没过几年便成为业务骨干。后来,他辞职创办了一家公司,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战场上那种奋勇拼搏的精神,他在商场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拥有几百万的固定资产。1995午,刘先生的一个老客户(也是一家公司)要搞融资租赁,请求刘先生提供担保。刘先生做事严谨,对生意上的事一向以稳重著称,尽管是老客户,他也按照惯例审查该客户与租赁公司的合同以及该客户的营运状况,审查后觉得并没有什么把握,准备婉言回绝。
一天,该客户又派了公司的一名业务主管人员前来商讨此事。初次见面,两个人互相介绍,刘先生得知该人姓胡,胡某忽然说:“我觉得你的名字很耳熟,你是不是某某部队的?”刘先生道出了自己曾在某部队当兵,并参加过自卫反击战,胡高兴地叫起来:“哎呀,你是一班的,我是二班的,我说怎么觉得眼熟呢!”话题一发不可收拾,两人似乎又回到了那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战场,刘先生也回忆起胡某曾是一次战役中的突击队员,作战勇敢,还曾负过伤。两人越谈越投机,俨然又恢复了当战士时的豪爽,于是刘请客,边吃边聊。
渐渐谈起担保的事,胡某向刘先生解释了一些他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并保证该公司的信誉绝对没问题,资金只是暂时周转不过来,绝对不会连累对方的。刘先生正处在兴奋之中,对胡某的话深信不疑,也未作进一步核查,就在担保合同上签了字。其实,胡某所在公司已经资不抵债,签订这个合同,就是为了骗刘先生公司的钱。而胡某所在公司财产已所剩无几,根本无法追偿。
刘先生悔恨不已,一个“战友”毁了他十几年的苦心经营。战友本是伟大而崇高的字眼,尤其是经过战火洗礼的战友之情非同一般,应该是始终不渝、终身难忘,是仁义道德的最高表现。胡某这种人何能论友情?
人们不难总结出:即使真正一同经历过某些事情的人,也未必都是值得信赖的。如果你以为原来的朋友就永远是朋友。那就错了,只有两人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那时才能成为朋友。没有利益可取的时候,很少有人会真正牺牲自己去为你两肋插刀的。所以才会在特定环境、特定时间保有某种比较纯洁的关系。可一旦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消失,友谊的纯洁就只能永远封存在心中了。
渴望友情,渴望理解与支持,是人的天性。也正是因为大千世界的诱惑太多,人们自己大多很难不为金钱、地位所动,所以才更渴望或者说希望别人也能不为所动。正因为纯真的友情几乎成了奢侈品,所以人们更希望能得到它,甚至有意自己美化某种关系,并升华为友谊,从而轻易地相信它。最典型的是同学关系、战友关系等。
无论你新接触哪一种群体之中,都要“多听、多看、少说”为佳,因为初来乍到你并不明白这个群体的利益分配情况,容易成为某个利益集团拉拢或排斥的对象,稀里糊涂地作了别人利用的工具。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与人之间共同拥有同样的体验或秘密,能加强彼此的关系,更能强化亲密和信赖的程度。人所共有的体验愈是特别,愈能让当事人拥有同伴意识。譬如“战友”这个词,对于某个时代或者某个特定环境的人而言,是会有他人所不能体会的特殊感情,只要说一句“我也是某某部队的”,就可让初见面的对方倍加信任,因为它确实能让人回忆起战场上或某次抢险中战友们同在生死线上浴血奋战的情形。又如许多人都认为同学的友谊是最真诚的,走出校门踏进社会之后,如果初次见面的人得知彼此是校友、学友,都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因为昔日美好的校园生活能让人回忆起当初的浪漫、纯真,由于怀念过去而认同了面前的人。
一句箴言:经历是财富,但对不同的人来说财富的力量就不同。
小人离间会让你死得不明不白不管你武功盖世,亦或是仁服众人,面对小人的离间之计,都要小心应对,不是因为小人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往往处在最有威胁的人身边。
挑拨关系通常是伴随着利益冲突而实施的,而离间者往往又是被离间者发生矛盾后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
爱挑拨关系的人,他总是用这种小伎俩达到目的,而不是公平竞争。
战国时,楚昭王即位,以囊瓦为相国,和疰宛、鄢将师、费无忌同执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