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亚历山大有意去解腰间的佩剑,发现自己忘了佩戴,而拿破仑把自己刚刚解下的宝剑赐赠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装作很感动的样子,热泪盈眶地说:“我把它视做您的友好表示予以接受,陛下可以相信,我将永不举剑反对您。”拿破仑对他也彻底消除了戒备。
1812年,俄法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十分尖锐,这时亚历山大认为俄国已做好准备,于是借故挑起战争,并且打败了拿破仑。
亚历山大总结经验教训时说:“拿破仑认为我不过是个傻瓜,可是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亚历山大伪装自己,使拿破仑放松了警惕,又暗中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打败了对方。拿破仑被亚历山大“忍让”迷惑了,终于失掉了自己的帝国。
在很多时刻,忍让并非是出自真心,而是在暗中积蓄力量,如果你没有看到它背后的企图,到时,吃亏的一定是你。
“忍耐”可以让权力转换在瞬间完成,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退让会使你在几个回合之后,失掉自己的优势。
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的权力来自教皇,君权神授,神权高于君权。
1076年兵荒马乱时,德意志帝国皇帝亨利与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最后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
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格里高利则针锋相对,在罗马拉特兰诺宫召开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要在其他国家掀起反亨利浪潮。
一时间德国内外反亨利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境内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发起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迫妥协,1077年1月,他身穿破衣,骑着毛驴,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忏悔请罪。
格里高利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拜见教皇。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来。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
当时大雪纷飞,地冻天寒,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整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相迎,宽恕了他。
亨利恢复了教徒身份,保住了帝位。当他返回德国后,集中精力整治内部,将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内部反抗势力逐一消灭。在阵脚稳固之后,他立即发兵进攻罗马,以求报跪求之仇。在亨利的强兵面前,格里高利弃城逃跑,客死他乡。
这里我们看出亨利“含辱负屈的卡诺莎之行”是别有用心的。在他与教皇对峙、国内外反对声一片,特别是内部群雄并起、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利用苦肉计取得和解,赢得喘息时间,然后重整旗鼓,再和教皇较量。教皇没有看到他的险恶用心,最后客死他乡。
一时的“胯下之辱”或者表面的“负荆请罪”都会让我们以为对方有真心诚意,但实际上,会咬人的狗都是不叫的,大多能忍奇辱之人,日后必有过人之处。这是我们最应该防范的。
一句箴言:能够忍受奇耻大辱的人,内心或极凶恶或极宽阔,不可等闲视之。
是非的浑水蹚不得同事、上下级之间的是非最好离自己远一些,不然,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
在职场上,同事之间存在竞争的利害关系。追求工作成绩和报酬,希望赢得上司的好感,获得升迁,以及其他种种利害冲突,使得同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紧张的竞争关系。而这种竞争往往又不是一种单纯的真刀实枪的实力的较量,而是掺杂了个人感情、好恶、与上司的关系等十分复杂的因素。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运动会”,表面上大家同心同德,平平安安,和和气气,内心却可能各打各的算盘。
例如,两位经理大斗法,你是中间人物,应该如何应付呢?
最大的可能性是,两人都希望拉拢你,却又不能太露骨,在言词上表达,或在工作上给你甜头,聪明的你当然明白其用意。但同时,你不可能一直装蒜下去,必然要表明立场,否则会被视为两面派,那就更不妙了。
同事之间纷争会有各种各样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各人的性格优点和缺点也暴露得比较明显。每个人行为上的缺点和性格上的弱点暴露得多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瓜葛、冲突。这种瓜葛和冲突有些是表面的,有些是背地里的;有些是公开的,有些是隐蔽的。种种的不愉快交织在—起,便会产生各种矛盾。在单位,待人刻薄和热衷于算计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人越多,人际关系就越复杂。
在同事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或明或暗的竞争。表面上可能相处得很好,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有的人想让对方工作出错,自己可有机可乘,得到老板的特别赏识。
同事之事传播流言蜚语,是带有很大危害性的,它能蒙蔽一些人,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甚至会妨碍前途。
有位女孩叫洁。有一天,她受到上司王科长的热情邀请,一同前往公司附近的咖啡厅里喝咖啡。
他们坐在咖啡厅里,一边喝咖啡,一边天南海北地闲聊起来,不知不觉,话题开始扯到了洁的同事李小姐。
“啊,李小姐吗?她好漂亮啊!经常穿着时髦的衣服,真叫人羡慕啊。”
“那是当然,因为李小姐领的是高薪!”王科长突然道出原委。
原来,这家公司采取的是年薪制,每个员工的年薪是根据每人的工作表现与公司签订的合同而确定的。这点洁自然也清楚,但她一直认为同事间的差别不应该太大,现在突然从王科长口里听说李小姐的工资很高,自然心里不太舒服。她问道:“真会差那么多吗?”
“是呀,比你的年薪多上万元呢!”王科长说得更具体了。
第二天,洁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的同事们,大家听了当然不服气,于是,就一起开始嘲笑起“高工资”的李小姐来,甚至不同她来往,将她孤立了起来。这样,李小姐不得已只好辞去了工作。
事实上,李小姐的年薪与洁相差并不大,只是因为她曾经向科长提过意见,以致科长
怀恨在心,所以就想出了这么一个诡计,借洁小姐的嘴孤立李小姐,最后将她逼走。
等到洁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已为时太晚,因为自己已被人家利用,当枪使了。不仅如此,洁还得了一个喜欢散布流言蜚语的“坏女人”的绰号。
聪明的人,很看重自己的利益,如果和自己无关,就算天崩地裂也和自己没关系。对别人之间的是非恩怨和各种斗争,一定要远远离开。无论对同事还是上司都应做到不趟浑水,不急于表态。
一句箴言:是非,永远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
警惕别人对你的谗言谗言大多是在领导和上司面前所说的毁谤他人的话或挑拨离间的话。
谗言对每个人在自己事业上的发展所构成的危害最直接、最明显,也最隐蔽。
谗言往往比其他流言蜚语更具摧毁力。有些人一生怀才不遇或在事业上屡遭坎坷和失败,很多时候就是由于在关键环节上受到了谗言的戕害,并且终其一生都不知道所进谗言者是何人,抱恨终身。
那谗言一般又是何人所进呢?这个问题既复杂又简单。说其复杂,是因为说谗言者大都具有两面性。他们表里不一,脸上挂着迷人的微笑,心中却暗藏杀机;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
他们表面上对上司极为忠诚,只要有利而无害于自己的事情,他们总是会尽力向上司汇报,给上司一种说话可信,处世圆滑和办事干练的良好形象。
唐朝李林甫的诡计多端是出了名的。他为了取得皇上信任,不惜用诡计害人。有一天,他对丞相李适之说:“传言华山有金矿,您应该向皇上汇报此事。”忠诚老实的李适之就把此事汇报给皇上。皇上听后自是高兴,就此事的真伪询问当时分管全国物产的李林甫,李林甫倒也没否定此事,谦卑地对皇上说:“此事乃我分内之事,之所以没有向皇上汇报是因为华山为吾皇龙脉所在,恐开采有碍万代基业。”皇上一听颇为感动,“遂重之”。李林甫一箭双雕,既陷害了丞相,又标榜了自己,果然不久后皇上就提升李林甫为“忠诚干练,为能士之才”的丞相。
正是由于上司有这种印象,当有的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处心积虑地去损害他人利益时,所说的每一个字,上司也都习惯性地如听真话一般听进去了。更何况,说谗言者谗伤他人时不着痕迹。比如上司因你工作得力想要提拔你,而说谗言者却心生妒忌阻碍你上升高位。一般而言,他们谗词是先夸人之长后道人之短,而“短处”也只是一笔带过,看似轻描淡写,却十分致命危险。比如:“正像您说的那样,他工作能力确实不错,学历也高,人缘也好,但就是常听人说他口风不严,爱四处传话……”由此可知而想又有谁会愿意提拔一个“四处传话”的人呢?因此,这顺嘴带过的一句话就很可能成为致命的痛处。
当然,说谗言者还可能抓住你另外的一些要害,来挑拨你和上司之间的关系,总之就是要达到阻
碍你顺利上升的目的。而这一切都是在暗中悄悄进行的,非但被谗害者无从知晓,甚至就是上司本人也未必察觉到哪句话是所谓的谗语。
其实,我们要想知道幕后说谗言者也并不是一件难事。毕竟说谗言者一般都是和上司关系密切的人或者是经常围在上司身边的人,而这两种人和你又恰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冲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地对上述两种有机会进谗言的人多加注意,尽可能地不要让自己的把柄捏在他们手中,更应该注意的是要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因为只有感情和利益才能堵住他们的嘴,也才能尽量封住谗言的源泉。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对待谗言呢?
从以上的分析得知谗言具有隐蔽性。我们是很难发现某人在上司面前曾进了哪些谗言,更别提具体内容了,但我们可以凭着以下几种信号来确定谗言是否存在:
一是明确感觉到上司有些不太重视你了,但却又道不出具体原因。这很可能是因为某人已经在上司面前进了你的谗言,给了他“先入为主”的坏印象,即使你在日后如何努力地讨好他,他也不买你的账。
二是对你和其他同事不再一视同仁。比如同样的要求,你提出来就不如其他同事提出来更容易接受,同样的工作你做得好就不如同事做得好更容易受到肯定和赞赏。
三是上司对你逐渐冷淡下来,态度不如从前友好、热情,还戒备甚多,甚至会故意找茬为难你,挑你的毛病。
以上这些异常状况都是有人在上司面前进了谗言所致。因此,在遇到这些情况时,你又应该怎么办呢?
相信自己没有做错。不要因为自己被谗言所扰而产生自卑心理,你要知道谗言制造者的目的就是把你整垮,让你失去信心,因此,在遇到这些情况时,你一定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跟平常一样,用真诚和友善去打动身边的每一个人。
坚信邪不压正。用自己正派的作风和正直的品格去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用事实去说话,毕竟人格的力量终究是会改变他人对你的看法的。
把分内工作做得更完善。上司对你的否定和不欣赏都只是暂时的,他是被谗言制造者暂时蒙蔽住了,出众的工作能力迟早会改变上司对你的看法的。谗言的力量尽管有效但也毕竟有限。
一句箴言: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