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成功人士或者让对方讲话,向对方发问,或者讲些故事,或者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让对方对自己产生信任和安全感。总之,他们擅长用迷人的方法无形中阻止你窥探他们幕后任何的真实意图。格兰特的秘书巴多上校曾说林肯总统:“能像拒绝陌生人一样拒绝他最亲近的人,有时,就算是他的心腹也不能打探到他的思想、意图或愿望究竟是什么。”
我们再看另一妙策。菲尔德公司总经理辛普森早年曾是该公司的秘书。有一次,他作为菲尔德公司的代表会见来自各地的商人。在会议上他总是一声不吭,只是闷着头抽烟。他的行为后来被报告给了菲尔德先生。菲尔德说:“听说在那里你抽的烟比任何人都多。”辛普森答道:“是呀,我之所以抽烟,是为了避免开口。”
纽约一位成功的律师也曾采用过辛普森的方法:“我在谈判时总是一直抽烟,这样能很好地隐藏自己的感情。”在类似的事情上,我们也得长个心眼。在有些场合,我们不仅要尽量少说话,还要尽量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听人家说而自己却不动声色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有时候甚至需要一味保持冷淡,不作任何反应。
著名的意大利银行创办人基安尼曾说,他碰到这种情况的对策,就是不管对方反应如何都不加以理会,只管一门心思地想自己的事情,“让对方的话从左耳进去,马上从右耳出来”。
擅长于待人接物的芒格也介绍过这方面的经验:“在听别人说话时,你不妨找一些外界的事物作为你注意的对象,这样能使你的神态显得更加高深莫测,比如悠闲地打量桌上的一个花瓶。”
“不动声色”大概是每位大人物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普立格尔曾这么评价拉斯科布:“和他共事的人尽可安心,他早就学会了如何隐藏自己的感情。即使对事情的真相了解得一清二楚,他也不会泄露丝毫痕迹,这才是真正的聪明。而这对于政坛巨人和实业大亨们来说,只能算是一点雕虫小技。”身在职场中的我们多学习这样的技巧,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
一句箴言:伟大的人物善于用迷人的方法,无形中阻止你窥探他们幕后任何的意图 。
根据事情的变化采取不同的行动相同的事情,别人做得很顺利,到你做的时候一定不要照搬,因为可能事情已经发生变化了。
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如果凡事都照搬教条,而不知随机应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就难免失策。形势瞬息万变,波谲云诡,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相机行事,照搬教条只能使人自食恶果。在付诸实践时也应灵活机动,切忌僵化不变,形而上学。
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代,有施氏和孟氏两家邻居。
施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学文,一个儿子学武。学文的儿子去游说鲁国的国君,阐明了以仁道治国的道理,鲁国国君重用了他。那个学武的儿子去了楚国,那时楚国正好与邻邦作战,楚王见他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就提升他为军官。施家因两个儿子显贵,满门荣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长大成人了。这两个儿子也是一个学文,一个学武。孟氏看见施氏的两个儿子都成才,就向施氏讨教,施氏向他说明了两个儿子的经历。孟氏记在心里。
孟氏回家以后,也向两个儿子传授机宜。于是,他那个学文的儿子就去了秦国,秦王当时正准备吞并各诸侯,对文道一点也听不进去,认为这是阻碍他的大业,就将这人砍掉了一只脚,逐出秦国。他学武的儿子到了赵国,赵国早已因为连年征战,民困国乏,厌烦了战争,这个儿子的尚武精神引起了赵王的厌烦,砍掉了他的一只胳膊,也逐出了赵国。
孟氏之子与邻居的儿子条件一样,却形成两种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施氏后来听说了之后,说道:“大凡能把握时机的就能昌盛,而断送时机的就会灭亡。你的儿子们跟我的儿子们学问一样,但建立的功业却大不相同。原因是他们错过了时机,并非他们在方法上有何错误。况且天下的道理并非永远是对的,天下的事情也非永远是错的。以前所用,今天或许就会被抛弃;今天被抛弃的,也许以后还会派上用场,这种用与不用,并无绝对的客观标准。一个人必须能够见机行事,懂得权衡变化,因为处世并无固定法则,这些都取决于智慧。假如智慧不足,即使拥有孔丘那么渊博的学问,拥有姜尚那么精湛的战术,也难免会遭遇挫折。”而孟家父子正是不懂变化之道而遭此惨事的。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因时过境迁,自己却不能适应变化,重走老路,而导致自己生活不幸的情况发生。
曾经有这么一位妇女,20世纪50年代在大学读书时和一位男同学热恋了,但是后来这位男同学被划为****,遣送到边疆劳动改造,他们的恋爱关系不得不中断了。20多年后他们又见面了,这位妇女也早已有了丈夫和孩子,家庭生活是愉快和睦的。但是当她看到这位昔日恋人至今还是孑然一身时,她被同情、追悔的心情支配着,和丈夫离了婚,和这位已经平反了的昔日恋人结了婚。
但是,这种结合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幸福,她反而更加痛苦了——一方面,她背上了对不起原来的丈夫和孩子的“十字架”,这个“十字架”比她过去对昔日恋人的思念和负疚之情还要重上许多倍;另一方面,她在重新结婚以后,发现这位昔日恋人的性格、脾气等许多方面和青年时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他们已经合不来了,但是这时,她已经是进退两难了。
职场也是如此,都要从变化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依然按照过去的眼光、想法、办法来处理,就可能四处碰壁。所以,一定要面对现实,从变化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
一句箴言:一个人必须见机行事,懂得权衡变化,天下没有永恒的法则。
免费的午餐可能是诱饵白来的好处,通常都是诱饵,目的是让你付出更大的代价。
从17、18世纪以来,德意志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局面。大大小小的邦国各自为政,到19世纪前半期,普鲁士已发展成为各邦中力量最强的一个王国,俾斯麦上台后,决心担当起统一德意志的任务。
俾斯麦看到,当时,国际形势对于普鲁士十分有利: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力量遭到削弱尚未恢复元气,而普鲁士的对头奥地利由于在这次战争中没有支持俄国,却和英法缔结同盟,致使战后奥、俄两国关系不和,在巴尔干的矛盾加剧,因此奥地利这时不可能指望得到俄国的帮助。法国当时较为强大,而英国深怕拿破仑独霸欧洲,于是就支持普鲁士,牵制法国。法国拿破仑则希望普奥之间互相交战,准备在两败俱伤后坐收渔利。俾斯麦认清了这种形势,决定利用欧洲强国之间矛盾的加剧,施展外交手腕,逐步各个击破。
奥地利也是德意志各邦中力量很强的一个,明里暗里与普鲁士争夺统一的领导权,要实现统一,第一步就是要清除奥地利这个障碍。1863年末,丹麦部队开进了德意志邦联成员国荷尔斯泰因公国和北部的石勒苏益格公国。俾斯麦以此为借口,拉拢奥地利作为同盟,一方面利用其强大的力量对丹麦作战;另一方面又可以排除普鲁士的后顾之忧。奥地利则想利用这个机会共同宰割荷尔斯泰因公国,防止普鲁士独吞,这对奥地利来说是一种诱惑,因而奥地利欣然同意出兵,战争胜利后,普鲁士占领了石勒苏益格,把荷尔斯泰因慷慨地送给奥地利,奥地利人欣然受之,却没有想到这正是俾斯麦抛出的钓饵。
俾斯麦在这个“免费馅饼”的钓饵下,竟巧妙地布下了三只鱼钩,奥地利却未发觉,联合奥地利是为了进一步孤立奥地利,一旦普鲁士转而对奥地利作战,丹麦就不会出兵援助奥地利,普鲁士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此外,在丹麦战场上,俾斯麦摸清了奥地利军队的底细,从而为对奥作战战胜对方打下基础。最后,把荷尔斯泰因分给奥地利,是为了制造对奥战争的借口,因为荷尔斯泰因从来就不属于奥地利,也不与奥地利接界,名义上划给奥地利,其实奥地利很难有效地对该地加以统治。
俾斯麦特别善于借别国的领土做鱼饵,吊起他国的胃口,许诺甜头给对他有用的国家。和丹麦的战争刚刚结束,俾斯麦立即策划对奥地利作战,除了军事上做好周密的准备外,他在外交上也做了相应的准备,关键一点是要争取法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为此,俾斯麦又使用“香饵”勾起了法国的欲望。他反复向法国暗示,在这次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将同意在欧洲划一定的领土给法国作为“赔偿”。法国本想看普奥两国鹬蚌相争的好戏,好戏还未演,战利品就送上门来,当然乐于保持中立。稳住了法国后,俾斯麦又和奥地利的仇家意大利结成了攻守同盟,准备一南一北夹击奥地利。
上述战争准备工作就绪以后,俾斯麦便把荷尔斯泰因的问题提出来当作战争的借口。1866年6月初,普鲁士提出,奥地利管辖的荷尔斯泰因议会单方面讨论这一地区未来的地位问题,破坏了普奥之间原有的协议。6月8日,俾斯麦迅速下令派兵进入荷尔斯泰因。奥地利当然不能容忍,便于6月17日对普鲁士宣战。俾斯麦等的就是这一天,于是立即同意大利一起宣布对奥作战。
狡猾的人会投放诱饵,让人们上钩。
只要让人们的胃口感觉到饿,他们的欲望便会被勾起来,争先恐后地到处找吃的。这种“吊胃口”的技巧,关键在于不让对方感到满足,使其欲罢不能,这样就有利可图了。
一句箴言:那些唾手可得的馅饼可能是货真价实的陷阱。
揣着明白装糊涂话不用说透,心里明白不必都说出来,揣着明白装糊涂会让你胜券在握。
某公司主任职位空缺,于是办公室为继承人选的问题议论纷纷。
乔纳森自信是一位很不错的职员,平时工作积极,表现良好。而此时,却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坐立不安,原因是他本人没有接到任何通知,也没接受任何正式的谈话。
这天,办公室主任问乔纳森:“什么时候请客呀?老兄,就要荣升了。”
“别拿我开心了,你给我发聘书呀?”
办公室主任竟得意地说:“这次,你的聘书还真有可能是我给你发。”
然后他将公司在人事改组上的考虑,老板的打算和前任对乔纳森的推荐猛侃一番。过了几天,财务部的主任又问乔纳森:“听说,从下个月起,公司的奖金又要调整了?”
这事乔纳森怎么没听说?可无风不起浪。乔纳森没有说不知道,而是回答:“怎么,反应很大吗?
还没有最后决定的事已经传得这样厉害。”这时候,装傻其实就是装明白,这是一种很强的心理战术。
像乔纳森一样,面对事情揣着明白装糊涂,其实是办公室生存原则中的一种高明策略,具体表现在装傻上。有很多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很多人是不喜欢比自己聪明的人的,越聪明就越招人恨,招人妒。但是,一个真正的傻瓜也是令人讨厌的。所以,要把握好装傻的时机和关键。对于敏感话题要小心应付,才能在办公室生存和积极发展。
在沟通遇到障碍时,只有卖傻,才是让自己轻易地跳过障碍的最佳选择。
有时候从你这儿探听情报的人反而可能掌握一切情况,只不过是为了了解更多的事实或核实一下罢了。这时,你只有装得“更傻”。
如果想反过来,从探听者那儿获得情报,你更要装傻。只要多用反问句和疑问句“是吗”,“真的”,同时,充满鼓励地望着对方,或者诱导提问者讲下去,这时他可能就忍不住将所知道的消息抖落得一干二净。
装傻不是真的傻,是特殊情况下的自我伪装,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情况,麻痹对方的办公室生存术,装傻可以避免受到攻击和伤害,为关键时候出头准备条件。
在办公室里,很多话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于是,很多情况下,听到对方的话你只能心里清楚,表面装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层薄纸,轻轻一捅就破,所以,务必学会装傻的艺术。
至于装傻的方法则灵活多变,方式也多种多样。
首先是心照不宣。这是一种高级装傻法,你只要管住了自己的嘴,抑制住自己想表现的欲望即可。
有时会被人当面提及,则可顾左右而言他。实在逼急了,只好说不知道。即使有像小偷被人当场按住拿着脏物的手的感觉,也没什么,只要你双眼无辜地望着对方,准保他不怀疑是自己判断失误。
其次是被动装傻,也叫被迫装傻。那是因为自己对事情真相不清楚,又想知道;或此事利害关系重大,到处有危害自己的陷阱。
当然,装傻也要讲究什么场合,要看面对什么人,是什么情况。如果你随时给人的感觉都傻乎乎的,笨蛋一个,那你就失去了价值,别人对你也失去了兴趣,你就完蛋了。
一句箴言:装糊涂也要分清场合与时间,不然会被别人当作十足的傻瓜。
善于隐藏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观点隐藏好,不给对手打击你、破坏你的机会。
拿破仑在弗雷德曼大获全胜之后,随即陷入了西班牙叛军的威胁之中。为了缓解压力,他的全权代表达罗允许战败国普鲁士削减最初议定的赔款数目。但是,处在内外交困之中的拿破仑没有批准达罗所签订的条约。他凭借自己超人的胆识和手腕实施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虚张声势,他取得了胜利——普鲁士的赔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约瑟夫?乔特年仅27岁时就成为纽约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而数年之前,他不过是一家普通事务所——也就是布寺勒?梅德律师事务所——一名普通的办事员而已。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这位未来的司法界领袖不但极富才干,还十分善于运筹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