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小心(人一生必须避免的99个失误)
26008900000009

第9章 小心,虚掩的门(4)

当然,过于封闭自己也是于自己的身心不利的。独自一人忍受心中的烦恼是不堪忍受的,有时我们需要找人倾吐衷肠。这种倾吐,有时是为了企求帮助,请对方出主意;有时则不是为了企求帮助,只要能向人打开心扉就十分满足了。渴望找人诉说心事,但问题在于你应该找准可以信赖的倾吐对象,人们倾吐的目的是为了驱除孤独,但如果向不该倾吐的人倾吐了心事,其结果会适得其反,你会因为遭到自己信赖的人的嘲弄和背叛而感到更加孤独。所以,在生活中你有必要找到关键时刻能替自己分担忧愁和苦恼的挚友,以免在需要找人倾诉时无处倾诉。

但对于自己的某种想法、某件事情,当你认为有必要保密时,你该怎样做呢?有两点:一是要耐得住孤独,自己不向他人吐露;二是当他人察觉问及时,能够婉言谢绝。

婉言谢绝别人对自己秘密的探问确是一门交际艺术。对于关系不甚密切的人,谢绝不会使你为难。然而对于自己的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谢绝时就难以开口了。不过,无论关系是否密切,你在谢绝时最好不用“无可奉告”、“暂时保密”这类过于直白的言辞,而是应该把话说得柔和些。例如甲想了解乙的择偶标准,就问乙:“想找个什么样的?”乙想对甲保密,就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我还没考虑好。”这样,虽然你没有回答对方的问题,对方也非常容易接受。

一句箴言:如果你不想变成一个透明人,那么请适当保留自己的秘密。

不轻易责备别人人活脸,树活皮,当你不给别人面子的时候,想想自己被如此对待的心境吧!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经常听到别人对你说“你错了”这样的话呢?假如听到这种话你会感觉如何呢?我想大多数人听到这样的话心里都不会太舒服吧。短短几个字,虽无恶意,却很容易伤了人的自尊心。

约翰是纽约一家木材公司的推销员,他多年与那些冷酷无情的木材审查员打交道,常常发生口角,为此,他改变策略,不再同别人发生口角。结果呢?下面是他讲的一段经历:

有天早上他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一个人急躁不安地在电话里通知他说,约翰给他的工厂运去的一车木材都不合格,要求约翰立即把货从他们的货场运回去。原来在木材卸车1/4时,他们的木材审查员报告说这批木材低于标准50%,鉴于这种情况,他们拒绝接受木材。约翰立刻动身向那家工厂赶去,一路上想着怎样才能最妥当地应付这种局面。根据自己做了多年木材审查员的经验与知识,他一定会力图使对方相信这些木材达到了标准,错的是对方。

然而这次他决定改变做法,打算用新近学会的“说话”原则去处理问题。

约翰赶到场地,看见对方的采购员和审查员一副揶揄神态,摆开架势准备吵架。约翰陪他们一起走到卸了一部分的货车旁,询问他们是否可以继续卸货,这样约翰可以看一下情况到底怎样。约翰还让审查员像刚才那样把要退的木材堆在一边,把好的堆在另一边。

看了一会儿约翰就发现,他审查得过分严格,判错了标准。因为这种木材是白松,而这位审查员对硬木很内行,却不懂白松木。白松木恰好是约翰的专长。不过约翰一点也没有表示反对他的木材分类方式。约翰一边观察,一边问几个问题。约翰提问时显得非常友好、合作,并告诉他说他们完全有权把不合格的木材剔出来。这样一来审查员变得热情起来,他们之间的紧张开始消除。渐渐地他的整个态度变了。他终于承认自己对白松毫无经验,开始对每一块木料重新审查并虚心征求约翰的看法。

结果是他们接受了全部木材,约翰拿到了全价的支票。

像约翰这样做,不仅让自己赢到了支票,而且还与别人缓和了关系,秘密在于不轻易责备别人。

虽然知道对方错了,但选择恰当的方式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同时,在你的人际关系中又多了一个朋友。

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都忌讳别人直接指出自己的错误。既然如此,我们在劝说别人的时候,就得多加注意,不要轻易让“你错了”说出口,尤其是千万不要强迫人家当面承认错误,而是要采取一些温和委婉的形式,巧妙地暗示他错在哪儿。比如,在刚开始交谈时就可以说:“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请你帮我分析分析,看看可行不可行?”这样,对方会对你的话题产生好奇心,不知不觉地同你讨论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你就可以借机“兜售”你的“想法”了。当然,为了不引起对方的戒心,在开始交谈的时候,你还需要扯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家常话”,这是一个必要的“预热”过程。这可不是“弄景”,这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景”是“假”的,但“假”戏一定要真做。这样才容易让对方接受你的劝告。

在试图改变人家态度的同时,你一定要注意维护对方的脸面,保护他的尊严。过分直率地指出对方的错误,等于剥夺了对方的尊严,撕破了对方的脸面,也等于宣布自己是不被对方欢迎的人。这样,即使你的意见再好再有用,也难以让它发挥出“效益”来。

如果是一些无关紧要、无伤大局的小错误,那就没有必要去纠正它。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人事纠纷,而且也顾及了别人的名誉,不致给别人带来无谓的烦恼。

一句箴言:寻找别人的缺陷,指责别人,远不如发现自己的缺陷。

该含糊时就含糊该明白的时候,分毫不差;该含糊的时候,大象无形。

什么事该说,什么事不该说,这里面大有学问。在人际交往中,愚蠢的人什么都说,还什么都说不清;聪明人是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不说。因此,说话艺术能体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智慧。善说者不是把心里的话都抖搂出来,而是把该说的都说到嘴上,不该说的则换一种方法去说。

含糊法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妙法。在公关语言中运用适当的含糊,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

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非常贫乏,非常生涩,就会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严重的限制,而其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们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交流的工具——语言遭到了损害。

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读,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后,又拍成了电视,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见采访他,均被钱老执意谢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看了小说之后,非常想见钱老,好不容易打通了他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老。钱老一再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洋女士终被说服了。

钱先生的问话,首句语义明确,后续两句:“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和“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虽是借喻,但从语音效果上看,却是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是属于语义宽泛,富有弹性的模糊语言,给听话人以仔细思考的伸缩余地;其二,是与外宾女士交际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宽泛含蓄的语言,尤显得有礼有节;其三,更反映了钱先生超脱盛名之累、自比“母鸡”的这种谦逊淳朴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仅无懈可击,且又引人领悟话语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钱老的大家风范。

在许多交际场合中,成功地狡辩所产生的幽默效果也非常好。用适当的含糊,可以使你在表面上显得又痴又傻,可实际的机智又非常人能比,分明是大智若愚。发生冲突也会冰释前嫌,冲撞了人,别人一般也不会再和你计较了。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京城共有多少人?”刘墉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地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塘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不是只有两人?”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

乾隆听了大笑,深以为然。

确实,刘墉的回答极妙——皇上发问,不回答显然不妥;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侃,这才急中生智,转眼间以含糊的回避转移法趣对皇上,让尴尬的场景一笑解之。

在人际交往中,幽默法是高度机智的产物,尽管对方和自己都知道其中的“痴”和“傻”,但客观上会因“痴言傻语”的俏皮味而引发幽默谐趣。

身在职场的你一定要做到心里明白,外表糊涂。同事的纷争有很多都是面子之争,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时也会争得面红耳赤、尴尬万分。其他的同事很多也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理观战,也有想在相争之中坐收渔利。作为同事,你不可也不必为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劳心费神,大可装装糊涂,一笑置之。

一句箴言:大智若愚,大黑若白,凡事不可太明白。

不谈论隐私隐私是你自己的底线,别人不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也就无从伤害你。如果你过多

地暴露,最后你想不走人都难了。

办公室里,同事之间通常只是隔着一扇小小的“屏风”,再加上工作的单调无聊,聊天是一件极平凡的事情了。但是有些人不分场合、时间,说到兴起之时,口不择言,不管什么都像竹筒倒豆子那样一点不剩地倒出来,往往一句话脱了口才知错了。然而,说出来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是无法收回的。用个不甚恰当的比喻,职场是个残酷的竞技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对手,就算是合作很好的拍档也可能突然反过脸来攻击你。如果你的私事过多向他暴露,使他知道得越多,他就越容易击中你,有一点要切记的是,不管是热恋、失恋,还是别的什么事,都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更不要把自己的故事带回办公室。

小仪是个文静的女孩子,她失恋了,她告诉同事,她的男朋友甩了她,去和别的女孩子相好了。这件事传到老板耳朵里,老板在会上说:“有的人连男朋友都摆不平,公司的事怎么可能放心交给她处理呢?自己的私事都四处宣扬,又怎能放心将公司的秘密交给她呢?”不久就在公司内部将小仪调职,当然,工资就像“木瓜打狗,不见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