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商决定成败
26009700000008

第8章 认识自我:打造品质生活的基础(3)

“巴奴姆效应”一方面揭示了我们的认知心理特点,另一方面也迎合了我们认识自己的欲望。事实上,认识别人难,认识自己更难。

有一位漂亮的长发公主,自幼被巫婆关在一座高塔里,巫婆每天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赞叹公主貌美如仙,并救出了她。

其实,囚禁公主的不是什么高塔,也不是什么巫婆,而是公主认为“自己很丑”的错误认识。我们或许也正被他人所蒙蔽,比如父母、老师说你笨,没有前途,你也就相信了,其实这不正如那位公主吗?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一个国家。那个国家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唯恐不及。

有一天,一个长发的白人姑娘在沙滩上做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十五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招待比她来得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向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被太阳晒黑了。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那位白人姑娘能体会到被人歧视的滋味,在于通过“他人”的体验。尽管这个“他人”还是她自己,但由于身份的变换,使得她跳出了“当局者迷”的圈子,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平时自己看不清的问题。

在曾担任微软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信中,有这么一件事情:

我的下属中有一个“自觉心”明显不足的人:他虽然有一些能力,但是他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意,随时随地自吹自擂,总是不满现状。前一段时间,他认为我不识才,没有重用他,决定离开我的组,并期望在微软其他组中另谋高就。但是,他最终发现,自己不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公司里的同事也都对他颇有微词,认为他缺少自知之明,期望和现实相距太远。最近,他沮丧地离开了公司。接替他职位的人,是一个能力很强,而且很有“自觉心”的人。虽然这个人在上一个职位工作时不很成功,但他理解自己升迁太快,愿意自降一级来做这份工作,以便打好基础。他现在的确做得很出色。

李开复对他的下属的评价,如果该下属能够有幸看到,那么他也就借助了李开复的力量,达到“旁观者清”,以便认识自己。

许多人看不清自身的缺陷与自私私利的品德,但也有的人恰恰相反,他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优秀的品质。

有一个女孩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情绪显得自卑和胆怯。

直到有一天她无意中听到别人评价她“很有能力,相当出色”,这才令她恍然大悟,从此对自己多了一份自信。

在自我认识的时候,想做到客观、全面,就必须通过他人的眼睛观测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切忌不要完全依赖他们,这样会走进一个不够自我、没有主见的沼泽。

另一个旁观的自我

对自己不恰当的分析对自己的整个心理产生的错觉会引起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的变化:或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或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这对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极为不利,对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妨碍。一个人如若自高自大,就会使自己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后退,自暴自弃则永远失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因为错误地评价自己而使自己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埋没了自己,那么就会处于自卑感和失败感控制之下。长此以往,就全变得胆小、退缩,形成消极的情绪和性格,最终导致心理疾病。所以,一个具有健康情绪的人,必须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有一位老师,常常教导他的学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人就要做一个自知的人。

唯有自知,方能知人。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道:“请问老师,您是否知道您自己呢?”

“是呀,我是否知道我自己呢?”老师想,“嗯,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观察、思考、了解一下我自己的个性,我自己的心灵。”

回到家里,老师拿来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容貌、表情,然后再来分析自己的个性。

首先,他看到了自己亮闪闪的秃顶。“嗯,不错,莎士比亚就有个亮闪闪的秃顶。”他想。

他看到了自己的鹰钩鼻。“嗯,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世界级的聪明大师就有一个漂亮的鹰钩鼻。”他想。

他看到自己的大长脸。“嗨!大文豪苏轼就有一张大长脸。”他想。

他发现自己个子矮小。“哈哈!鲁迅个子矮小,我也同样矮小。”他想。

他发现自己具有一双大脚。“呀,卓别林就有一双大脚!”他想。于是,他终于有了“自知”之明。

“古今中外名人、伟人、聪明人的特点集于我一身,我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人,我将前途无量。”第二天,他对他的学生说。

尼采曾经说过:“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满自信,才能使人生的航船不迷失方向。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正确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充满自信,为之奋斗终生,才能此生无憾。即使不成功,自己也会无怨无悔。

但是,精确地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说:旁观者清。这是因为了解外界的事物需要的是观察力、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些属于智商范畴,并不太受情商的影响,只是经常被运气所左右。而认识自己,就需要较高的情商。人在开始准备了解自己之前,都对自己怀有各种期望,如果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及自己的期望,自然会产生失望的情绪,从而低估了自己的其他能力。相反的,如果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能力远远超出自己的期望,自然也会产生惊喜的情绪,从而高估了自己的其他能力。只有情商高的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在平和的心态中对自己进行精确地评估。

著名作家威廉·史泰隆在自述严重抑郁的心境时,有十分生动的描述:“我感觉似乎有另一个自我与我相随——一个幽魂的旁观者心智清明如常,无动于衷,带着一丝好奇,旁观我的痛苦挣扎。”有些人在自我体察时,的确对激昂或困扰的情绪了然于胸,从自身的体验向旁迈开一步,仿佛另一个自我在半空中冷静旁观。

“我在愤怒面前不能自已了!”有人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情绪。

在这种场景中有两个我,一个身临其境怒火中烧的我,一个旁观的我。“旁观的我”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自己,来评判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他与自己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距离,是以一种鸟瞰的方式来打量自己,与自我保持一定的距离,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那个潜在的我,了解自己真实的情绪。

每当你受到刺激需要发泄时,便可试着先强制自己冷静,然后在脑子里迅速地幻想出一个内心的旁观者。这个人可以是潜在的自我,也可以是另外一个人,想像他就在你旁边,他在注视着你的表演,看你如何发泄不满,而他的内心正在嘲笑你。这时你便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多么的不理智,你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懂得一个正确的处理办法。

纪伯伦在其作品里讲了一只狐狸觅食的故事——狐狸欣赏着自己在晨曦中的身影说:“今天我要用一只骆驼做午餐!”整个上午,它奔波着,寻找骆驼。但当正午的太阳照在它的头顶时,它再次看了一眼自己的身影,于是说:“一只老鼠也就够了。”狐狸之所以犯了两次截然不同的错误,与它选择“晨曦”和“正午的阳光”作为镜子有关。晨曦不负责任地拉长了它的身影,使它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万兽之王,并且力大无穷、无所不能,而正午的阳光又让它对着自己已缩小了的身影忍不住妄自菲薄。

大师笔下的这只狐狸为上述故事中老师那样的人做出了最好的譬喻。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人,千万别忘记了上帝为我们准备了另外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是“反躬自省”四个字。它可以映射出落在心灵上的尘埃,提醒我们“时时勤拂拭”,使我们认识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