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巴菲特投资思想大全集
26010000000059

第59章 巴菲特防范风险的秘密武器(3)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我国股票市场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份全流通,股票市场的本色得以恢复

2005年5月份开始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让占总股份三分之二以上的非流通股逐渐实现自由流通,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有了能够发挥的基础和条件。股份全流通在相当程度上把控股股东、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控股股东和上市公司管理层不再漠视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股份全流通使我国证券市场恢复了本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市场,今后彻底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完全可以预期。

2.整体上市已成趋势,国家战略资产越来越多地转入可流通状态

股改以后,股票市场出现了一股整体上市的风潮。从国家、企业和投资者三个角度看,这种风潮都具积极意义。整体上市的一个必然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战略资产将从原来的高度控制状态逐步变成可市场化流通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可以使国家战略资产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价值重估,另一方面又意味着其控制权将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国有资产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3.国际资本进出我国的规模日益扩大,社会经济影响不断增强

伴随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资本进出我国的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蒙牛”的迅猛崛起和“乐百氏”的彻底陨落背后,都可以看到国际资本的强大身影。这一正一反两方面的事例提醒我们:对于国际资本,我们在表示热烈欢迎的同时,还应该保持应有的谨慎。至于那些缺乏约束、流动性极强且来去诡秘的国际游资,我们除了保持谨慎外,还需要给予高度的警惕。

4.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力越来越强

我国股票市场总市值与GDP的比例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股价指数的快速上升而明显提高:2005年上半年,该比例还不到18%,而现在已经接近90%了。股改前由于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份不能流通,所以股票总市值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失真,而股改以后,非流通股逐渐转为可流通,总市值也就变得真实可靠起来。以证券市场为核心的虚拟经济,一方面反映并最终决定于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实体经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和反作用力。这种影响和反作用力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总市值以及其与GDP比例的不断增长而日益增强。

面对上述新的环境,使得股票机会与风险的标准也产生了变化,作为投资者,我们只有及时适应这个变化,才能有效识别机会与风险。

可以冒险但是也要有赢得把握

【巴菲特如是说】

有时我们同样也不能为我们的资金找到最理想的去处——即为找到经营良好、价码合

理的企业,这时我们会选择将资金投入到一些期间较短但品质还不错的投资品种上,虽然我们也很清楚这样的做法可能无法像我们买进好公司那样稳健地获利,甚至在少数情况下会出现赔钱的可能,不过从总体情况来说,我们相信这些投资品种的赚钱的概率还是远高于赔钱的概率的,只是最大的问题是它的获利能够在什么时候出现。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不留有现金而是去投资零息债券也是存在风险的,这种基于

总体经济分析的前提下的投资绝对不敢保证百分之百能够成功,不过查理和我也绝不会轻易放弃这样的投资机会,而是会绝对会运用我们最佳的判断能力,大家可不是请我们来闲着没事干,当我们认为我们有赢的把握时,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做一些有别于惯常投资的行为。

——1997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从上面这段话是否你也能够看出,巴菲特也并非总是能够找到令自己极为满意的投资机会的,这也是普通投资者会遇到的难题,但是比闲置资金更好的选择就是选择一些胜算颇大的投资品种,也许它确实存在一些风险,但毕竟在这种情况下,损失是小概率事件。

比如,在1997年巴菲特就不同于往常地参与了三起非针对企业股权的投资。第一个是1400万桶的原油期货合约,这是他在1994~1995年间所建立4570万桶原油的剩余仓

位,当初他之所以会建立这些部位,主要出于当时的石油期货价位有些被低估的考虑下做出的决定。

第二个是白银,在1997年他一次性买进总共1.112亿盎司的白银。假如按照当时的市价计算,总共贡献1997年9740万美元的税前利益,因为之前巴菲特都在对贵金属的基本面进行追踪,只之前没有买进动作。直到最近这几年,银条的存货突然大幅下滑,然而对于一般人较为关注的通货膨胀预期则不在巴菲特计算价值的范围之内。

最后一项投资是美国的零息债券,他用46亿美元的账面价值摊销长期的美国零息债券,这些债券不支付利息,而是以折价发行的方式回馈给债券持有人,也因此这类债券的价格会

因市场利率变动而大幅波动。如果利率下跌,投资人就可能因此大赚一笔,由于1997年的利润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所以只是在1997年,伯克希尔未实现的利益就已经高达5.98亿美元。

股市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就是收益总是伴随着风险。有时候投资者对投资的品种是有十足的信心和把握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确定的,但是如果因为损失的可能的存在就不进行投资的话,恐怕你也会错失很多获利机会的。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适当的冒险也是投资所必需的,但前提是你得计算好自己的获胜概率。

好上还要好

【巴菲特如是说】

对于盖可保险公司来说,它的成功的原因绝不仅仅在于它的低价与强势的营销模式,对于申诉的处理也要合理、快速、并保持亲切,这里可以用一组客观的数据来对这点进行说明:在纽约地区业务量是居于首位的,保险主管机关最近公布盖可保险公司在1997年前五大汽车保险公司当中申诉比率也是最低的,这个比例甚至远低于其他4家同业平均数的一半。

在1998年盖可保险的获利率达6.7%,这已经超过我们当初的对它的预期,实际上是远高于我们所能想象的程度。我们的成绩反映出产业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近几年来,汽车意外发生的频率与程度都比以往减少了许多,我们对此做出了立刻的反应,即调降3.3%的费率,并且,预计在1999年还会降得更多。尽管盖可保险公司的绩效上的数字是特别的令人感到印象深刻的,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仍然有很大的成长的空间。在1998年盖可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确实大幅提升,但也只是从3%增加到3.5%而已。

——1998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从巴菲特上面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巴菲特对盖可保险公司是非常看好的,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是很高兴对它继续投资的,他的观点是对于一个好的投资标的来说,追加的投资是值得操作的。

在1995年,那时候的伯克希尔还没有完全买下盖可保险公司,在那个时候该公司每年的营销预算只有3300万美元,并且该公司拥有652名电话咨询员;一直到了1998年,公司的营销预算增加为1.43亿美元,电话咨询员的人数也增加到了2162名。巴菲特对盖可保险公司的投资是很慷慨大方的,他的看法就是,只要你对公司所投入的每一块钱都能够在未来产生出高于一块钱的收益,那么这些钱就是花的值得的,并且即使花再多的钱他也是开心的。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如果你选定了某一个投资目标,你需要不断的扩大你在这个投资目标上的优势,只要你的追加投入能给你带来额为的收益,那么你这个投资标的就是值得持有,并且你在它上面的花费也是值得并正确的。投资者不要动不动就起了什么“获利了结”的念头。

独立承担风险最牢靠

【巴菲特如是说】

当保险业者在衡量自身再保险的安排是否健全时,他们必须谨慎小心地对整个连环所有参与者的抗压性进行试探,并深切地思考万一一件大灾难在非常困难的经济状况下发生时该如何自处。毕竟只有在退潮时,你才能够发现到底是谁在裸泳。在伯克希尔我们将自留所有的风险,独立承担绝不依赖他人,不论世上发生什么问题,我们的支票保证永远都能够兑现。

——2001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上面是巴菲特对自己的投资者的承诺,从巴菲特的这种管理理念下,又有那个投资者不愿意买入这样的企业的股票呢?巴菲特赞同对于每个投资者而言,每个都在经营者自己的财产,在对待自己的理财过程中,也要学会自担风险,要在保证自己的风险承担范围内,进行投资。这才是安全的做法。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自从“9·11”事件发生之后,通用再保险就变得异常忙碌起来,它承接了全部自留在公司账上的保单,这主要包括:南美洲炼油厂损失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5.78亿美元意外险,数家国际航空公司10亿美元恐怖分子攻击事件不得撤销第三责任险,北海原油平台5亿英镑恐怖分子攻击及恶意破坏的产物意外险以及超过6亿英镑以上业者自留或再保险损失,芝加哥西尔斯大楼恐怖分子攻击事件超过5亿美元以上的损失等。然而,作为预防措施,通用再保险也不再接下位于同一个大都会的办公及住宅大楼大量的意外险。通用再保险的问题并没有成为伯克希尔的大危机,根本原因就是伯克希尔一直在账面上保持着大量现金,所以只是损失了一点钱却没有伤筋动骨。如果依赖负债或担保等方式经营,伯克希尔这次则很可能就全军覆没了。

投资者建立家庭财务模型时亦要参考巴菲特的上述做法,投资股票的钱一定要是“闲

钱”,不等着用,不要考虑让别人为你的风险埋单,那会是一个很危险的做法,更不用说借债投资甚至是短贷长投的做法了。

第二十四节 巴菲特提醒你的投资误区

多元化陷阱

【巴菲特如是说】

假如你认为值得去拥有部分美国股票,那就去买指数基金。那是你应该做出的选择,假如你想着对企业作出评估。一旦你决定进入对企业作评估的领域,就做好要花时间、花精力把事情做好的准备。我认为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投资多元化都是犯了大错。

假如做到真正懂生意,你懂的生意可能不会超过六个。假如你真的懂六个生意,那就是你所需要的所有多元化,我保证你会因此而赚大钱。如果,你决定把钱放在第七个生意上,而不是去投资最好的生意,那肯定是个错误的决定。因为第七个好的生意而赚钱的概率是很小的,但是因为最棒的生意而发财的概率却很大。我认为,对任何一个拥有常规资金量的人而言,如果他们真的懂得所投的生意,六个已经绰绰有余了。

——1998年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的演讲

巴菲特素来都是反对“分散投资”的,他所推崇的投资理念就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并看好这个篮子”。纵然,巴菲特的“篮子”十分的庞大,已经不可能用个位数的股票数去装满他的篮子,但是他一直始终坚持长期持有,甚至宣称在他一生都不会卖出4家股票,当然后来他卖出了一家。

在1965年,巴菲特35岁的时候,收购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濒临破产的纺织企业,但是到了1994年底该公司已经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资产的投资王国,该公司由一家纺纱厂变成了巴菲特庞大的金融集团,发展到今天它继续成长为资产高达1350亿美元的“巨无霸”。最后的分析来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市值在30年间上涨了2000倍,而标准普尔500指数内的股票平均仅上涨了约50倍。

对于我们普通的投资者而言,经常可以做出与巴菲特截然相反的景象:用区区数十万甚至数万元的资金,却分散到了十几二十家公司的股票,此外这些公司种类特别多,从高速公路到白酒,从房地产到化工。但是,真正了解这些公司的投资者又有几个呢?甚至,他们都不能在一分钟内不假思索的报出这些公司的名字和所在地,更不用说了解它们了。所以,投资者很容易陷入多元化的陷阱,没能分散掉风险,反而造成了资金的损失。

巴菲特前25年所犯下的错误

【巴菲特如是说】

巴菲特前25年犯下的第一个错误,就是买下了伯克希尔纺织的控制权,即使他清楚地知道纺织这个产业前景并不光明,却因为受到价格及其便宜的引诱而购买。这种投资方法在巴菲特早期投资中获利颇丰,但在1965年投资伯克希尔后,我就开始发现这并不是个理想的投资模式。

假如你以非常低的价格买进一支股票,以不错的获利出脱了结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即使从长期来看这家公司的经营结果可能会糟糕。这种投资方法被称为"雪茄烟蒂"投资法,即在路边随便捡起一个香烟头,这可能让你吸一口过一过烟瘾,对于瘾君子来说,这不过是举手之劳。要么你是清算专家,否则买下这类公司实在属于傻瓜行径。

我的另一个个人经验就是:用合理的价格买下一家好公司比用便宜的价格买下一家普通的公司要强得多。查理·芒格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然而我的反应则比较慢,但是现在当我们在进行投资时,我们不只是选择出最好的公司,与此同时这些公司还需要有好的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