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巴菲特投资思想大全集
26010000000070

第70章 巴菲特投资哲学(4)

把握切入点的时机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如果拥有的是一个绝佳的生意,丝毫不要为某一个事件的发生,或者它对未来一年的影响等等而担忧。当然,在过去的某些个时间段,政府施加了价格管制政策。企业因而不能涨价,即使最好的企业有时也会受影响,那时的See'sCandy糖果不能在一段时期涨价。但是,管制该发生的时候就会发生,它绝不会把一个杰出的企业蜕变成一个平庸的企业。政府是不可能永远实施管制政策的。

投资者应该清楚的是,一个杰出的企业可以预计到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但不一定会准确到何时会发生。重点要放在选择“什么”上面,而不是“何时”上。如果对“什么”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对“何时”也就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不能承受股价下跌50%的人就不应该炒股

【巴菲特如是说】

投资人可以永远用“蟾蜍”的价格买到“蟾蜍”,但是如果投资人愿意用双倍的代价资助“公主”去亲吻“蟾蜍”的话,就要保佑奇迹能够发生,许多“公主”依然对她们的吻保持坚信的态度,相信它们有使“蟾蜍”变成“王子”的魔力,即使在她的后院早已养满了一大堆的“蟾蜍”。

——1981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巴菲特确实用“蟾蜍价”买过不少“王子”的,当然这种机会并不是很多,也并不排除用“王子价”买下“蟾蜍”的,但是遇到这种不幸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在师从格雷厄姆之后,巴菲特学会了独立冷静地思考,他的大多数投资行为都表现得极为理智。因为,股市是一个充满波动的市场,如果没有强大的情绪控制力和承受能力,是不适合在股市里打滚的。在这里,你必须学会在任何变动面前都坦然自若、机智冷静,不然,只要一丝的情绪波动都会让你的计划全盘皆输。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巴菲特显露出了他的不凡之处。

1987年的股灾之前,美国股市连续上涨5年,是一场空前的大牛市。

1984~1986年,美国股市持续大涨,累计涨幅2.46倍,道琼斯指数从不到1000点上涨到是让人吃惊的2258点。但就在人们陶醉于股市连续5年持续上涨的喜悦之中时,一场股灾突然降临了。1987年10月19日,这是股票历史上第一个黑色星期一,一天之内,道琼斯指数跌了508点,跌幅高达22.6%。股市暴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也未能幸免,巴菲特个人99%的财富都来自于他控股的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暴跌这一天之内巴菲特的财富就损失了3.42亿美元。在短短一周之内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价就暴跌了25%。

那么,身处股市暴风雪中的巴菲特如何反应呢?投资者应该学习的技巧有什么呢?

1.泰然自若

在暴跌那一天,巴菲特可能是整个美国唯一一个没有时时关注正在崩溃的股市的人。他的办公室里根本没有电脑,也没有股市行情机,他根本不看股市行情。整整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安静在办公室里,打电话,看报纸,看上市公司的年报。过了两天,有位记者问巴菲特:“这次股灾崩盘,意味着什么?巴菲特的回答只有一句话:“也许意味着股市过去涨得太高了。”

2.静观其变

巴菲特没有恐慌地四处打听消息,也没有恐慌地抛售股票,面对大跌,面对自己的财富大幅缩水,面对他持有的重仓股大幅暴跌,他非常平静。

原因很简单:他坚信他持有的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具有长期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他坚信股灾和天灾一样,只是一时的,股灾最终会过去,股市会恢复正常,他持股的公司股价最终会反映其内在价值。于是,等待股价的回升就成了他的工作。“1986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没有做任何蠢事,诀窍是当没有合适的事情可做时,就什么也不做。”这句话,也成了他标志性的言论。

但是不得不提醒各位投资者——灾前要谨慎:一次大意可能让你一生后悔,那些事先有了妥善防范的人,受的损失相对而言小得多,而且恢复正常也快得多。

第二十七节 巴菲特投资的理性之美

股市中沉默是金

【巴菲特如是说】

我的集体决策方式就是看镜子

——摘自《巴菲特投资语录》

巴菲特在每一个方面都在模仿这他的导师,除了在谈论自己看好的股票方面。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授课的时候,总是会把低估的股票当成是很好的例子在给学生们讲解。每次在下课后学生们都会冲出门去争先恐后的去买这些股票,来为下个学期需要的学费做准备。然而巴菲特却不这么做,在就1953年,他在奥马哈大学讲述一堂投资课的时候,他就拒绝透漏任何消息。

当他在1956年在与合伙公司开办业务的时候,他就对潜在的投资者说:“我会把你们的钱当成自己的前一样用,我会替你们承担一部分损失的”

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对巴菲特的一举一动进行着揣测,但是他总是紧闭着自己的嘴巴,他拒绝和任何人谈论他的任何投资对象,知道卖掉它们的时候。(当然查理·芒格除外)。比如,有一次,他的一名合伙人闯进了基维特广场(KiewitPlaza)的巴菲特的接待办公区,如果想知道公司的钱投资到了什么地方去了。那个时候巴菲特正在与银行家比尔·布朗,就是后来的波士顿银行的董事会谈,他让他的秘书告诉那个人,现在正忙。但是秘书一会儿又回来告诉他说:那个人坚持要见巴菲特。巴菲特消失了一分钟后,回来和秘书说道:“替这个家伙结账让他退出合伙的公司”,然后,巴菲特转向布朗说:“他们知道我的规矩,我每年都向他们做一次回报。”

巴菲特坚持保守投资秘密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好的投资观点是珍贵的,这就像是好的产品或收购计划一样很容易被别人盗取到。它的投资观点就是他的股票。他不会将它们公布于众的,这类似与比尔·盖茨从来不会将自己的公开视窗系统的源代码公布于众一样,丰田同样也不会把最新的发动机设计或下一年的新车阵容透漏给福特或是通用汽车一样的道理。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做到保持沉默的背后需要很强的自信来进行支持。对待自己的投资要像对待作品,或者是财产一样,它们是“一种神圣”的东西。此外,如果你把自己的投资对象拿出来讨论,面对周围的七嘴八舌你会仍然能不为所动吗?

不要借债投资

【巴菲特如是说】

我们对于债务的态度大概就是这样的。对于伯克希尔公司的并购和经营的目的而发生的任何大量的债务都不感兴趣。当然按照传统的商业智能在财务上表现又太过于保守,如果在资产负债表中假如适当的财务杠杆就能够增加赢的可能性。

也许是这样的,但是大多数的投资者将很大一部分资产净值投资到伯克希尔股票上,如果公司发生一个重大的灾害就会成为投资者的重大灾难。此外,对于那些我们已经收取了15年甚至更多保费的投资者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对于这些客户,我们向投资者承诺无论是在金融恐慌、股市关闭、甚至美国遭受核武器、化学或生化武器的袭击的情况下都会保证它们资金的安全。

——2005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巴菲特告诉投资者,在股票投资市场,不论你有多少资本,做的买卖是多大也好,多小也好,一定不可以借债来投资。否则,就不算是投资,而是一场赌博。

例如,有一个投资者,手中有100万,赚进一倍,就是赚了100万。如果他入市之前,借入另外的500万,那他手中有600万。如果也是赚一倍,比没有借钱之前,多赚了500万。即使借来的钱20%的利息,也只是100万,除去利息,还多赚400万。似乎不管怎样,借钱投资都是合算的。

这其实是一种盲目乐观的心态,没有看到市场的风险。如果损失的只是自己的资本,没有举债,要东山再起,还有很多机会。但如果入市之前,债务很多,一旦看错,负债累累,要翻身的机会就很少了。如果以举债形式去做买卖,危机更大得不可以量度。

巴菲特告诉投资者,要脚踏实地地投资,更加不可以举债投资,否则,投资者会将自己置于无可计算的危机之中。

很多投资人刚入市时十分谨慎,往往投入很少资金运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有收获,就异常兴奋地认为自己很有天赋,是投资的高手,急不可耐的将自己的全部家底投入股市,甚至借债投入,希望在短期内赢得巨大的利润。实际上,借债投资无异于又给自己增加了一种风险,倘若投资得利,尚可化解风险;倘若投资失败,则置自己于双重风险之下,最终会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血本无归。

市场是无情的,借债投资股票的人极少有好下场,一方面借债投资表明他急于获得暴利的心态,过于急躁,就不可能有耐心,而耐心恰恰是投资股票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另外,因为投入巨大,任何股价的细微波动,都将会给他带来难以忍受的折磨,往往经不起一点较大的波动,极容易失去理智。在股票投资市场,不论你有多少资本,做的买卖是多大也好,多小也好,一定不可以借债来投资。否则,就不算是投资,而是一场赌博。

其实,投资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大有大做,小有小做,只要方法对头,同样可以收到本小利大的投资效果。“借鸡下蛋”固然好,但严格来说,下的蛋是应当物归原主的,更何况还会有“鸡飞蛋打”和“杀鸡取卵”的可能。因此,建议投资者不要因本小和利小而不为,只要“肯为”,就一定会“有为”,但最好是在自己能力之内有所作为。

坚持选择自己所喜欢的

【巴菲特如是说】

我和查理·芒格都很幸运的发现我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们出生在美国,有了不起的父母给我们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现在家庭和睦幸福,身体健康;许多人做了甚至比我们更多的贡献,但是由于我们具备的一些商业基因而获得了和自己的贡献并不成比例的财富。

此外,我们一直都在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得到了许多的才华,并且有很多人的帮助。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洋溢着快乐,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最快乐的事就是与股东们在一起参加伯克希尔的年会。

——2007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在巴菲特的投资过程中,能够清楚地看出一直以来,他的每次投资都是发自内心的行动,丝毫不会勉强自己。从小就热爱经营活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它。这已经成为他的一个良好习惯。可见只要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成功就会随之而来了。巴菲特一直以来都是在运作着自己喜欢的投资事业,在体会无限乐趣的同时,感受着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不喜欢的工作你是难以做得出色的,投资活动也是如此。

巴菲特出生在奥马哈这座古老城市的一家简陋的医院里。巴菲特的家庭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实际上说不上富贵,甚至他的少年时代家境还是极为困难的。在他小时候,并没有人给他的思想里去灌输怎样的赚钱方式。而一切的赚钱方式都是他天生的爱好所带来的。就连巴菲特的父母都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自己的孩子竟然莫名其妙地做起了“买卖”来。在巴菲特6岁的时候就已经有经营意识和经营行为了。那一年,他们全家一起到奥克波基湖去旅游,然后租住在一个很热闹的小街上。有一天,小巴菲特在自己的背包里装着六瓶可口可乐。这些可乐有的是父亲给他买的,有的是游客送他的。但是,小巴菲特并没有喝掉,而是积攒了起来。等到中午阳光最炙热的时候,小巴菲特就背上他的挂包,到沙滩上开始向小朋友们兜售那些可乐。很快他就卖光了他的可乐。巴菲说,有两瓶可乐还是他在商店里买的。商店里卖的是20美分,他在沙滩上卖的则是25美分。因为他提供的便利直接,选择的地方好,那些口渴的孩子更需要,所以可乐出手就快。巴菲特之后很少提及这些。但他喜欢提到他从小就喜欢数字这件事。这是他最早就表现出来的爱好,这个爱好的确帮助他成就了事业。应该说,之后他所建立的投资事业都与这个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少年巴菲特,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还经常到高尔夫球场去捡拾旧球。巴菲特的邻居们说,小时候巴菲特经常弄来一些旧的高尔夫球让他们卖,然后他在中间提成。

在巴菲特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始终坚持把个人爱好和未来事业紧密结合的原则。由于华盛顿的股票交易所没有奥马哈的让他感兴趣,所以在全家搬到华盛顿之后,他还是千方百计地利用祖父的同情心给父母施加压力,并成功返回到奥马哈读书。中学时期,巴菲特当上了兼职报童,为两家报纸的订户送报。这是他喜欢的工作。甚至此后一生他都喜欢关注媒体。这为他日后投资《华盛顿邮报》、美国广播公司等多家传媒机构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也十分符合他一直贯彻的“生意做熟不做生”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