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细说趣说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6011100000040

第40章 日常生活(1)

第一节 衣物配饰

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它是在辛亥革命这一社会剧变中诞生的,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也很喜欢“中山装”,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在民国18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据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革命政府大元帅时,于1902年,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开支,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成后来的“中山装”。

知识小链接:第一套中山装

中国第一套中山装是1905年在日本的知名红帮裁缝张方诚为孙中山先生制作的,这套被赋予了先进思想和文化内涵,反映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中山装,经孙大总统一穿,穿出了国格,穿出了国威,穿出了光彩,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而风靡全国,且久盛不衰。“红帮裁缝”创制的中山装,为中国服装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西装的由来

西装最早起源于欧洲,它是欧洲人穿的传统服装。西装的上衣原是渔民的穿着,由于他们终年在海上谋生,穿敞领少扣的衣服在海上捕鱼更加方便;燕尾服也是西装的一款,原是中世纪欧洲车夫的装束,为了骑马方便,就在上装的后面开了一条衩;西装硬领是由古代军人防护咽喉中箭的甲胄演变而来的;“领带”据说是古代住在深山老林里的日耳曼人为了防止披在身上的御寒兽皮掉下来,就用草绳扎在脖子上,这是最早的领带;西装衣袖沿上的三颗纽扣,传说与拿破仑有关;西装裤原是西欧水手服的样式,它便于水手将裤腿捋起来干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原始的衣着,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西装。

知识小链接:第一套国产西装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徐锡麟于1903年在日本大阪结识了在日本学习西装工艺的宁波裁缝王睿谟,第二年,徐锡麟回国,在上海王睿谟开设的王荣泰西服店定制西服,王睿谟花了三天三夜时间,全部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出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虽然在当时,其工艺未必比得上西方国家的制作水平,但已充分显示出“红帮裁缝”的高超工艺,令“红帮裁缝”成为中国西装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旗袍的由来

旗袍在我国服装史上有着独特而浓郁的民族风味。

它始于清代,清兵入关后,原来设立的红、蓝、黄、白四正旗,又增添了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种,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为“八旗”。八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穿长袍,当时只是筒子,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旗袍之名由此而得。后来妇女们缀以绣花、领巾、袖口镶花边,右开大襟,两侧开衩。据说这样便于骑马和上山下河劳动。只要把下摆撩起,卷系腰间,动作便灵便自如。平时又可把长列的扣绊扣到腿部当裙,不减妇女的绰约风姿。

知识小链接:唐装的由来

“唐装”,是由清代常服演变而来的,“唐装”说法的由来,也有些“出口转内销”的味道。“唐装”的称谓,其实源于海外。盛唐时期,中国声誉远及海外,海外各国都称中国人为“唐人”。《明史·外国真腊传》言:“唐人者,诸番(外国人)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外国人称“华人街”为“唐人街”,顺其自然便把中式服装叫做“唐装”。

和服的由来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因为日本人口中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

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无须量体裁衣。”这就是和服的雏形。大和时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带回大批汉织、吴织以及擅长纺织、缝纫技术的工匠,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移民中也大多是文人和手工艺者,他们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

奈良时代(公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唐王热情接见他们,并赠予大量朝服。这批服饰光鲜亮丽,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

到了14世纪的室町时代,带有唐装特色的服装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在其后600多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至于腰包则是日本妇女受到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起初腰包在前面,后来移到了后面。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中的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称的“洋服”。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由于当时的妇女仍穿和服,故因行动不便而遭遇不幸或身受重伤。后来,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或其他服装。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日本人。

知识小链接:和服文化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装,极富日本传统文化特色,千百年来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直到现在,逢年过节或在婚礼、葬礼、毕业典礼及庆祝会等隆重场合上,和服仍是日本人的首选。

另外,日本艺妓、高级宾馆的服务人员也以和服为职业装,花道、茶道等文化活动以及民间舞蹈和传统艺术表演中也离不开和服。

日本和服

裤子的由来

古时,人们是不穿裤子的,他们穿深衣(类似长袍)或裳(类似裙子)来遮羞,公开提倡穿裤子的应该是赵武灵王。由于赵国地处中国北方,常要和胡人兵戎相见。赵国人穿深衣,只能坐战车。胡人穿着类似今天有裆的长裤,骑射十分方便。赵武灵王便萌生了想法:咱们也穿上裤子。但遭到众人反对,认为满裆的长裤是“胡服”,穿夷狄的服装并非小事,双方争执激烈。最后,还是赵武灵王的主张胜了。穿上裤子后的赵国人,战胜了胡人。但是,真正推广及令全国人民都接受胡人满裆裤的时间,却是在赵武灵王以后的六七百年。

知识小链接:牛仔裤的由来

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牛仔裤,起源于美国。

美国历史上的牛仔堪称“马背英雄”,他们是美国在向西部开拓过程中一支富有冒险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尖兵。19世纪50年代末,有一个普鲁士裔美国人利维·施特劳斯的淘金者来到旧金山。他曾经是个布商,他看到淘金工穿着的棉布裤极易磨破,便用厚实的帆布裁做低腰、直筒、臀围紧小的裤子出售,大受淘金工的欢迎,由此成为牛仔们的服饰。

裙子的由来

远古时期,人们冬天用兽皮取暖、保护身体,夏天则用树叶遮羞。最初,人类先用毛皮围于腹、膝,后来才遮掩后面。骨针发明后,人类将前后两片连接起来,形成了下裳,也就是后来的裙子。

有了布帛之后,形成了上衣下裳,上黑下黄的习惯,这起源于对天地的崇拜。黄帝元妃嫘祖教民养蚕,有了丝织品,服装原料丰富起来。

周朝时,妇女礼服上下相连,且同颜色,表示感情专一。

东汉献帝年间,女子喜爱长裙,而上衣甚短。赵飞燕时,还产生了垒出皱纹的“留仙裙”。

唐朝时,裙子更长,“行即裙裾扫落梅”。唐宋时,裙色以红、紫、黄、绿、青为多。红如石榴花者尤为流行,“红裙妒杀石榴花”。杨玉环特别喜爱黄裙,此裙有郁金香味,“折腰多舞郁金香”。青裙为年龄较大或田野农妇所穿。

元末,一概以淡素为主。明朝,大抵雅淡朴素。清朝,穿旗袍,流行连衫裙。

知识小链接:苏格兰男人穿裙子的习俗

苏格兰方格裙起源于一种叫“基尔特”的古老服装。这是一种从腰部到膝盖的短裙,用花呢制作,布面有连续的大方格,而且方格要鲜明地展现出来。在苏格兰人看来,“基尔特”不仅是他们爱穿的民族服装,而且是苏格兰民族文化的标志。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后,“基尔特”作为苏格兰的民族服装被保留下来。苏格兰人穿着这种裙服表示他们对英格兰人统治的反抗和要求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

“比基尼”的由来

“比基尼”式泳装世界闻名。它的来历与一个叫比基尼的小岛有关。

1946年,美国开始在太平洋上一个叫比基尼的小岛进行原子弹试验,该岛马上成为世人瞩目之地。

不久,在法国巴黎,一位大胆的泳装设计师推出了一种新款泳装,即“三点式”。这种泳装用料极薄且少,据说叠起来可装入一只火柴盒。这种泳装的推出在当时服装界震动不小。由于其覆盖面积小,就连当时巴黎的许多专业时装模特儿都望而却步。然而,一位模特却勇敢地向传统观念挑战,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的泳装展示带给人们的震惊不亚于比基尼岛上所进行的氢弹试验,故将其称为“比基尼”。

知识小链接:选购游泳衣的小技巧

选购游泳衣时,可用手触摸,或者参考材料的成分含量表,看材料如何。好的泳衣面料柔软、有弹性,布料的纹路相对较密,裁剪精致,缝制采用有弹性的线,线不会因为运动而绷断。试穿时,以合身、舒适为原则,太大容易兜水,加重身体负担和游泳时的阻力,太小则易给肢体造成勒痕,引起血流不畅。

胸罩的由来

胸衣最早产生于罗马时期。在16世纪,还有用铁、木头制的紧身胸衣,随着纺织技术的运用发展,16世纪末期,人们才开始使用鲸髦、钢丝、藤条等制作紧身衣。

19世纪中叶,女性们对紧身胸衣忍无可忍,要求解放腰肢。也许所有的女人都应该感谢玛丽·菲尔普斯·雅各布——第一位获得胸罩专利和成批缝制胸罩的美国女人。

在1914年的一天,玛丽和她的法国女仆在纽约上流社会的舞会上跳舞跳热了,感到穿着紧身衣跳舞实在不舒服,便拆下紧身衣,但随手用两块餐巾系在胸前,顿时舞会上许多女人纷纷效仿起来。事后不认识的人托朋友向她索要,还有一个人写信来索要她的发明。不久玛丽花了50美元请了设计专家画出了产品图样,取名为胸罩,并开始了生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了胸罩的普及,农村妇女不得不代替男子从事生产,城市工厂则招收大批女工,女性感到戴上胸罩便于劳动,胸罩就这样逐渐普及起来。

知识小链接:乳罩的作用

女性从乳房发育开始,便可使用乳罩了,这样,不但可减缓由于运动造成乳房摆动的不适与减少****在内衣上摩擦损伤,还可防止乳房组织松弛下坠,影响自然美观。它可托扶乳房,使血液循环畅通,有利乳房的正常发育。它可使乳房积存脂肪与增长乳腺管,以获得丰满感,特别在哺乳期间,乳罩还可起到保护****、减少病菌侵入的作用。

腰带的由来

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着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天长日久,腰带便成了服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饰物,尤其在礼见时,更是缺它不可。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汉、隋时出现了蝴蝶结,唐代有了玉带,大画家周昉的仕女图上的仕女常系着一条腰带,在腰间缠绕数圈,并在前面打个结,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女性的束腰之美。

知识小链接:腰带的装饰作用

腰带对整体服饰来说具有强调作用、调节作用、烘托作用、点缀作用和装饰作用,有的将腰带作为上下衣装的巧妙过渡,有的可突出女性腰部的性感,有的与其他衣饰相映衬,有的则与人的精神、气质相融合,达到刚柔并济、形神兼备、健美统一。

纽扣的由来

纽扣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4000年波斯人就已将小石块加工制成纽扣了。古埃及第六王朝(公元前2350~前2200年)时,埃及人已用金或银制造纽扣,他们将纽扣缀在领圈的四周作为装饰。古希腊人用纽扣来系结长达膝盖的紧身衣,古罗马人用纽扣代替了饰针,14世纪,罗马妇女穿的紧身衬衣上,不仅胸前缀上满满的纽扣,连衣袖上、后腰部也缀满纽扣。当时在法国,纽扣不仅是装饰品,而且是贫富贵贱的标志,达官贵妇用的是用金、银或象牙制成的纽扣,而社会地位不高的一般商人、小官吏只能用铜扣,贫寒人士大多用骨扣或木扣。当时法国国王的一件龙袍上竟缀有1.36万颗熠熠生辉的金纽扣。到了16世纪,纽扣就十分普及了。我国古代人们大都穿对襟衣服,用绦条绑结,后来在腰间束带,直至元明之后,才出现用纽扣代替条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