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细说趣说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6011100000005

第5章 上知天文(3)

但这样计算下来,比标准回归年少了约11天,平均三年左右少一个月。为了符合“一年有365天”这一事实,故每三年左右加一个月(闰月)。长期观测证明,这一方法仍然不够精确(用着用着就出现观测误差了),故又将“3年1闰”改为更精确的“19年7闰”。月亮又称“太阴”,故又称“阴历”,也称“农历”。它永远固定地以十二朔望月为一年,平均每个月为29.5天,十二个月共354天。闰年在年底增加一日为355天,不设闰月。

这样,在没有现代钟表等计时工具的情况下,古人借助于自然现象,制订出了自己的历法。

知识小链接:为什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当月亮与太阳的经度相差180度时,从地球上看,月亮与太阳处在正好相对位置的时刻,才能看到圆月。但是,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时近时远,由于万有引力的关系,近时走得快一些,远时走得慢一些。如果快了,就会准时到达圆月的位置;在十五圆的月,如果慢了,就会“晚点”,赶在十六或十七到达圆月的位置。所以,这种“十五不到位”的情况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历书的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书叫做“皇历”,它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说唐文宗李昂曾下令,历书必须由皇帝本人“钦定”,并只许官印不许私印。从此历书就成了“皇历”,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曾印有一本《宣明历》,这本历书载有月日、时辰和节气。现存的一部最古老

的印刷历书是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印刷的。这本古老的历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被英国人弄到伦敦去了。

历书在民间流传和普及是宋代以后的事。据说,宋代有个学政,有一年主持科考,批阅朱卷时,发现不少秀才把日期写错了。

问其原因,秀才回答:“书生昼夜读书只能观星月计算日期,哪有不差一两天的。”于是学政奏明朝廷,请翰林院年年修撰历书,以供秀才掌握光阴。后来,历书由宫廷逐渐发行到民间,成为劳动人民计月算日的工具书。

知识小链接:西夏的历法和历书

西夏历法承袭中原历法,与宋朝历法有渊源关系。西夏历书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目前已经发现的西夏历书有刻本西夏文历书、写本西夏文—汉文合璧历书、汉文写本历书。西夏历书前后跨越170多年时间。

日历的由来

我国始有历法大约在4000多年以前。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这一页甲骨历是全人类最古老的历书实物,这页甲骨历也就叫日历。

但真正日历的产生,大约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顺宗永贞元年,那时皇宫中就已经使用皇历。最初一天一页,记载国家、宫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历分为十二册,每册的页数和每月的天数一样,每一页都注明了天数和日期。发展到后来,就把月日、干支、节令等内容事先写在上面,下部空白处留待记事,和现在的“台历”相似。那时,服侍皇帝的太监在日历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终,皇帝审查证明无误后,送交史官存档,这在当时叫日历。这些日历以后就作为史官编写《国史》的依据。

后来,朝廷许多高官觉得这样的日历不错,于是纷纷仿效,编制供自家使用的日历。又有人把历书上的干支、月令、节气及黄道吉日都印在日历上,并留下空白以备记事。

知识小链接:有趣的日历

1.除闰年外,一年中的第一天是星期几,最后一天也必然是星期几。

2.任何一个世纪的第一天都不会是星期三、星期五或星期日。

3.在同一世纪内,每隔28年,日历中的月、日、星期就重合一次。

4.只要不碰上闰年,1月1日是星期几,10月1日也一定是星期几;4月1日和7月1日、9月1日和12月1日也同样如此。

5.每隔65年,会有最早的春节到来,约在1月23日前后;也会有一次最晚的春节,约在2月20日前后,两者相差一个月左右。

挂历的由来

现代家庭中使用挂历的越来越多,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挂历是从古时的讨债本演化而来的。在古罗马时代,社会上有一种专门从事放债的人,按月去向债户收取利息。为了防止差错,他们往往使用一种特殊的小本子,以月为单位,按日期排列,何月何日什么人该还多少债,收多少利息,都一一记在小本子上,还附有记事栏,一览无余。后来,这一简便的方法逐渐为其他行业所借鉴,流行开来。

香港太古洋行的第二任华人买办莫藻泉上任后,创办了一家糖厂。1884年,他推出一种类似海报广告式的“月份牌”,用来宣传太古糖厂的产品。凡购买太古糖者,赠送“月份牌”一份。

后来,许多厂商竞相印制免费赠送“月份牌”,并不断改进形式。

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人把日历订在一起,一年一本,“讨债本”和“月份牌”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挂历。

知识小链接:三大历法

国际上使用的历法有几十种,其中最主要的有公历、回历和佛历,即所谓三大历法。

公历原是基督教的教历,基督教徒以基督诞生那年起算纪年,基督诞生前的年代称公元前,诞生后的年代称公元。

回历是从******教祖穆罕默德避难入麦地那一天算起的。回历的元年元月元日是公元622年7月16日。回历以月亮盈亏计算,一年为354天,与公历相差11天。回历又分太阴和太阳年法两种。

佛历是泰国、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国,以及印度的部分地区通用的历法。佛教纪元是按照缅甸等传统的历法,以佛入灭于公元前544年开始计算的。

大月小月的由来

每年的1、3、5、7、8、10、12月都是31天,每月31天的月份,叫大月。每年的4、6、9、11都是30天,每月30天的月份,叫小月。2月份则为28天或29天。

月份的大小,始于罗马帝国恺撒时代。当时恺撒派人修订历法,制定了儒略历法,规定凡有特别宗教意义的月份为31天,不重要的月份为30天。因此,取名门神的1月、以战神为名的3月、为表示尊敬恺撒大帝而取名的7月,都有31天。因为2月是处死犯人的月份,属不吉的时间,所以只有29天。恺撒大帝的继任人奥古斯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8月。为了和恺撒等同起来,他要求把8月也加成31天。为了使8月有31天,他便从2月借来1天,把2月减少到28天。又为了避免3个大月的月份连在一起,又规定9月、11月各为30天,把10月、12月加到31天。

知识小链接:闰月

公历两个节气的长度平均是30.5日,农历每月只有29.5日,相差一天。因此,每月的中气会比上个月晚1~2天。这样下去,总会有一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没有中气的这个月被历法规定为“闰月”,称作“闰某月”。

“正月”的由来

农历的第一个月一般称为正月。在中国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顺序,就把改变后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直到汉武帝时才最后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一直通行到现在。

为什么“正月”的“正”字,又读成“征”的音呢?这里面也有个典故:秦始皇名字叫嬴政,他统一天下后,嫌“正”字读音与他名字中的“政”字相同,犯忌讳,就下令把“正月”一律念成“征月”,不然就杀头。从那时起,“正月”的“正”字,就读成了“征”字的音,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知识小链接:“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仅差1~2日。

知识小链接:立春习俗

在24节气中,立春也俗称“打春”。

立春那天,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被称为“春牛”。将“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报酬。其实,这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不过却不惹人厌烦。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象征土地,春牛象征农事,俗称“春牛图”。

这一天,女孩子们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十分美丽。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并将其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则讲究缝制小布袋,装入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意味着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这天,民间还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

星期的由来

“星期”一词已被世界广泛接受和使用,成为人们日常纪时的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发明星期为7天的人是古巴比伦人。“星期”这个时间单位是怎样产生的呢?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就能区分恒星和行星。但限于当时的知识水平,他们认为行星一共有7个:金、木、水、火、土、太阳、月亮。在他们眼里,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只有地球是不动的,其余星球全围绕地球运转。

古巴比伦人从月亮的盈亏,发现了大体合乎规律的太阳历:一年为12个月,6个大月,每月30天,6个小月,每月29天,全年共354天。他们同时根据月象的变化,将7天定为一周,故一星期又叫一周。他们还把一个月分为4周,每周7天。有意思的是,他们认为在这7天中,上苍每天派一个星神光临人间值班,称其为值班星,简称“值星”。因太阳神沙马什、月神辛、火星神奥尔伽、水星神纳布、木星神马尔都克、金星神伊什塔尔、土星神尼努尔达7星共值一周,故称为“星期”。

另一说是起源于《圣经》所说的“神在第七日休息”——在古犹太人看来,7被认为是个幸运的数字。据西方古典哲学家温斯坦莱的记载,在摩西统治以色列共和国时代所颁布的法律中有一项规定,7天中要抽出1天作为人们的休息日,原因有三:一是让居民有友好往来的时间;二是让人和牲畜歇息一下;三是让教区牧师有机会宣讲法令和教义等。

知识小链接:不同的每周开始日

在不同地区,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一星期的开始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埃及人的一星期是从土曜日开始的,犹太教以日曜日开始,而******教则把金曜日排在首位。在我国,起初也是以七曜命名一星期中的各天,到清末才逐渐为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所代替,习惯上认为星期一是开始时间(某些地区也有把星期日作为一周开始的观念)。

标准时间的由来

从前,每个地方各用各的时间。这在古代交通不发达、往来不多的情况下,还没有什么不合适。但到了近代,随着交通的发达,各地交往的频繁,就出现了诸多不便。

有这样一件争执案:1858年11月24日,英国多塞特郡的时钟指在10时6分,该郡一位法官判决一名土地诉讼的人败诉,因为10时开庭时,他没有准时到庭。但是,两分钟后,那人到了庭,当即向法官指出,按照他家乡肯柏兰郡喀来耳镇火车站的时钟,他是准时到达的,因此,这件案子必须重审。

火车站与法庭的时间差异,促使英国统一时间。但直到1880年,英国国会才决议以格林威治时间为全国的标准时间,那里天文台的格林威治大钟从此便决定着整个英国的时间。

大约从1884年起,格林威治标准时间也为其他国家所承认。无怪乎现在人们都把英国的格林威治天文台说成是“时间开始的地方”呢。

知识小链接:世界是如何协调时间的

世界协调时间是根据地球相对于转轴的波动、旋转速率以及极移效应对太阳时进行不断校正的一种协调时间。国际时间局每年进行两次调整,并通过标准时间电台向世界各地发射标准时间信号,这样就可以把格林威治时间产生的一秒钟误差调整过来。

计时单位的由来

历史上,商代将一天分为若干不同的时段,甲骨文中可见的时段专名有:明(旦)、大采、大食、中日、小食、小采、昏(暮)等,这是一种把白昼均分为六个时段的方法。周代曾用土圭测日影计时,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中国最早的漏壶是在壶中插入一标杆,称为箭。箭下用一只舟承托,浮在水面上。水流出壶时,箭下沉,指示时刻,所以当时以箭为计时单位。《左传》说:“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说明古代曾将一天分成十时。《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一昼夜分成十五时的记载,而汉代的十二辰和百刻时制也相当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