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社会常识全知道
26011400000013

第13章 年轻人要知道的礼仪常识(7)

我国还有乳名,即小名。使用也很普遍,只限于亲属长辈称呼晚辈或亲属平辈之间使用。到成人后,便逐渐不再使用。

2.如何恰当使用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我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是:

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亲属自己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3.如何恰当使用职务称谓

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用行政职位称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等。

用党内职务称呼,如“李书记”等。应该注意的是,为了密切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强调平等,克服官僚作风,党内同志之间一般不使用“×书记”的称谓,而用名字加同志作称谓,如“润德同志”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对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

另外,随着形势的发展,新的称谓也在出现,如对归国侨胞、外国旅游者等,为了尊重他们的习惯,按照不同身份和职业,称其职衔身份。如博士、教授或“阁下”、“先生”、“夫人”,“小姐”、“女士”等等。

4.避免使用错误的称呼

常见的错误称呼无非就是误读或是误会。

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请教。

误会,主要是对被称呼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相对年轻的女性,都可以称为“小姐”,这样对方也乐意听。

5.避免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但南方人听来“伙计”肯定是“打工仔”。中国人把配偶经常称为“爱人”,在外国人的意识里,“爱人”是“第三者”的意思。

6.避免使用不当的称呼

工人可以称呼为“师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称为“出家人”。但如果用这些来称呼其他人,没准还会让对方产生自己被贬低的感觉。

7.避免使用庸俗的称呼

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适合使用。例如,“兄弟”、“哥们儿”等一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亲切,但显得档次不高。

8.避免称呼外号

对于关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张给对方起外号,更不能用道听途说来的外号去称呼对方。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9.遇到上司或来访客人时的礼仪

当走廊上遇到上司或来访的客人时,如果是相对而行,应让到一侧行走,如果是同方向而行,当对方走到前面时,不可从后面超越过去,要想超越时,要先打招呼,再行超越。如果是与长辈或女性相遇,要马上站住让路。行走时如果有女士同行,必须迁就女性的步伐,让女士走在前面,男士走在后面。上楼时男士走在前面,下楼时女士走在前面。

10.初次见面的礼仪

初次见面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那么,当我们与他人初次见面时,应该注意哪些礼仪呢?

1.见面的地方最好约在你熟悉的地方。因为陌生的环境会使你的行为举止变得生硬,使你看上去不那么自信,而自信在初次见面的印象中占分最多。

如果你不得已要去一个陌生的环境赴约,那么你最好先了解那个环境,尽可能早点到,熟悉一下环境,那你会显得自然而自信。

2.与人初次见面一定要准时,如果你能提前五分钟在见面地点等候,相信你开始就会处于主动地位。一定要把在路途中有可能碰到的诸如塞车等不可测因素计算在内,保证自己绝不迟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3.得体的环境会帮你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以便双方自然地转入正题。初次见面的寒暄最好以天气、环境、交通、城市印象和公众关注的热点为话题,也可以谈及对方的工作单位,自动介绍自己单位的地点、行走路线等。这类谈话会令对方感到你对他的重视,让他有一种亲切感。寒暄的忌讳是涉及对方的隐私,比如,对方的收入、家庭住址、婚姻状况等。

当然,影响第一印象的因素不仅有以上三点,还有其他因素,如得体的着装、幽雅的姿态、富有涵养的谈吐以及合乎礼节的举止,包括递名片的方式、与人握手的轻重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要注意的细节。

11.交谈时的目光礼仪

和对方交谈时,注视对方时间的长短,是十分重要的。双方交谈中听的一方通常应该多注视说的一方。应经常保持双方目光的接触,长时间回避对方目光或是左顾右盼,是“心里有鬼”或是不感兴趣的表现。但如果一直用直勾勾的目光盯着对方,是非常失礼的,甚至会让人认为你有什么其他企图。要随着话题内容的变换,采用及时恰当的目光反应,使整个交谈融洽、和谐而且生动有趣。

交谈中当双方都沉默不语时,应该把目光移开,以免因为一时没话题而感到尴尬或不安;当别人说错话或拘谨时,不要正视对方,免得对方误认为是对他的讽刺和嘲笑。

12.注意眼神约定俗成的含义

每种眼神传递的多是约定俗成的含义,不能随心所欲地胡乱使用。比如在谈判中,为了准确地把握谈判契机,掌握主动权,我们可以利用双目生辉、炯炯有神的目光,因为它是充满信心的反应,这种目光,就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与合作。假如双眉紧锁、目光呆滞无神或不敢正视对方,往往会被认为无能或者另有隐情,更容易导致不利结果。

假如你是一名推销员,就应该用安详的目光和客户对视,因为这样的目光是吸引顾客注意力的一个好办法。当你介绍产品时,额头舒展,眼神放光,能让客户从你流露出的明快而亲切的目光中产生对产品的信任感。这样有利于顺利开展工作,也有助于融洽气氛、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并且加深印象。

13.谈话时的礼仪

说话主要是为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观点,更是为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与知识面。良好的谈话技巧和礼仪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

1.参加聚会的主要目的在于拓展人际关系,如有人主动来与你说话,应乐于与之交谈。

2.别人在个别谈话时,不应上前旁听,如打算参与谈话则要先打招呼。

3.应耐心听完他人讲话,不要不顾别人的感受而强行插话。

4.有第三者想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不应面无表情或表现出不欢迎的态度。

5.发现有人一直在旁边,似乎想与自己交谈时,应主动向他打招呼致意,不要视若无睹。

6.在交际场合,不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在道别时应有风度地握手告别。

7.谈话过程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对方说明,表示歉意才可离去。

8.多人在一起交谈时,应注意不要只与其中一两人谈话,应不时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

9.不在众人面前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使其他人有被冷落的感觉。

10.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

14.恰当的提问方式也是一种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