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社会常识全知道
26011400000044

第44章 年轻人要知道的社交心理学常识(3)

3.淡化报复心理

当遭受欺侮,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愤怒之情会油然而生,甚至怒火中烧。这时,可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加以淡化、转移。如暂时离开一下看不顺眼的人或环境,转而从事一些自己最开心的活动以帮助转移注意。也可以找知心朋友倾诉、请教,以宣泄心理压力,听听他人的评论、劝解,冷静反思一下,看看对方的真正动机,弄清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是客观存在的还是自己主观臆造或有人从中制造的,是不是事出有因。想想自己如采取报复行为是否值得,有没有不妥之处。经过冷静、理智的反思与调节,可能心中的火会不知不觉熄了一大半,甚至烟消云散。

19.如何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也是交往中的一种病态心理。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嫉贤妒能这个怪物就从来没有绝种,它不时地变换着面孔和姿态,坑害善良的人们,到处留下它的恶名。在圣洁的科学殿堂上,有时它像飞短流长的雾,有时又如暴虐的风刀霜剑,摧残科学新苗,恣意扼杀人才。

嫉妒,最容易发生在年龄、性别、职务、能力、水平相近的人之间。嫉妒的表现行为,就是破坏和拆台,而破坏、拆台则会影响团结,损害友谊。所以,看到别人事业上有了进步,或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请你不要嫉妒,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增长自己的才干,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过他。

20.如何克服逃避心理

1.要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一个人对自己都没有责任感,更何况对其他人。可以让他先从小事做起,比如在家里应该买菜、做饭、洗衣服;应该出去挣钱,不能等着家里人来养;要有人生目标,应该自食其力,应该肯定自己。

2.不在厄运面前低头

人性有一个弱点,就是把厄运当作难以逾越的障碍。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甚至是大的灾难。问题是,当有的人面临困难时,他们无所畏惧、百折不挠,将困难视为一种考验,并使之转化为一种积极有利的因素;而有些人遇到困难,首先会畏惧退缩,并且抱怨,他们把困难当作是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甚至是人生的一种不幸。一个不成熟的人随时可以把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看成是缺陷、是障碍,然后期望自己能受到特别的待遇。成熟的人则不然,他们会先认清自己的不同处,然后看是要接受它们,或是加以改进。

3.拥有自己的信仰并付诸行动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如一艘没有航标的生命之舟,你不知道自己将驶入何方。当然,只有信仰并不足以让我们变得成熟。信仰的好处是能增加勇气,使我们在接受考验的时候,不致临阵退却。除非我们以信仰做基础,然后付诸行动,否则任何道理原则都没有用处。

4.学会摆脱生活中的不幸

人的幸福结局,并非是平淡安稳的喜乐,而是轰轰烈烈地与不幸斗争。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让时间去治疗伤痛;采取行动以抵制困境;集中精神帮助他人;在有生之年,充分利用自己的生命;计算我们所拥有的幸福。

第二节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常识

1.首因效应的应用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日后的看法。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等;其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2.近因效应的应用

人际交往中,人们初次见面时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深刻的,它对以后的交往有很大的影响,这是首因效应在起作用,而近因效应则是指近期所接受的刺激改变了以往的印象。主要是对熟人的感知,如果熟人的行为出现某些新奇表现,那么近因效应就会起很大作用,这时你往往认为某人“变了”。当然有变好和变坏之分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指的就是近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在与陌生人接触过程中,第一印象起重要作用,而熟悉的人在行为上表现出某种新异的动作,常常会影响或改变别人对这个人的根本看法。“此人原来很好,怎么他现在会这样无情无义了?”或者是听了一次报告,对报告人生动有力的结束辞感到很新颖,或有新鲜感,就会对这个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逢人便会介绍“某某的报告真有感染力”,下次有他的报告还想去听。这表现了近因效应有莫大的魅力。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不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都会产生很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人们之间增进了解,互相加深认识,可以获得愉快的合作。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心理效应的作用。当然也要注意到它们的副作用,在人们相处中常常会看别人的缺点,对别人的某些品质或某种新异性,用固定不变的眼光去看、去评价,就会不利于人际的和睦相处,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马太效应的应用

《圣经》中有这样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几句话是来自其中一章“马太福音”中的一个故事:

主人要到外国去,把三位仆人叫来,按其才干分银子给他们。第一个得了五千,第二个得了二千,第三个得了一千。

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五千两银子做买卖,又赚了五千;第二个仆人赚了二千;第三个仆人则把一千两银子埋在了地下。

过了好久,主人回来了,与仆人算账。

第一个仆人汇报赚了五千两银子,主人说:“好,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

第二个仆人汇报赚了两千两银子,主人说:“好,我要派你管理很多的事,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

第三个仆人汇报说:“我把你分给的银子埋在地下,一个也没少。”主人骂了这个仆人一顿,决定夺回他这一千两银子,分给拥有一万两银子的人。

美国著名科学家、哲学家默顿,最早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便是“马太效应”一词的由来。

在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如贫富不均,管理中的用人,青少年教育以及日常的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马太效应”的影子。

在社会交往中,“马太效应”的表现是,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则会一直孤独下去。

如果“马太效应”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该怎样对待呢?当我们处于负面的“马太效应”中时,不要自怨自艾地顺着“马太效应”发展下去,而是要逆转这个效应,要不信邪,把逆境当成磨炼自己的机会,无论怎样艰难的环境和条件,都要奋发图强,争取改变自己的环境,从而进入正面的“马太效应”。同时,利用正面的“马太效应”,使自己越来越向成功靠近。在人际交往中,正面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如果你懂得交友之道,朋友会越来越多的。而这正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

4.投射效应的应用

生活中,在认识和评价别人的时候,我们常常免不了要受自身特点的影响,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觉得既然我们都这么想,别人肯定也这么想。俗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讲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当人们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时,就往往主观地认为别人有同自己相同的特性。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喜欢假设别人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倾向,喜欢认为自己具有的某些特点别人也具有。投射效应是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等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例如,贪婪的人,总是认为别人也都嗜钱如命;自己经常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

生活中的主观投射心理,常常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自己的心理健康有害。为了避免投射效应,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别人。在与人交往时,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情感,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达成谅解和共识。

5.光环效应的应用

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戴上美丽的光环时,顿时他就会变得身价百倍,人们不再顾及他的其他方面的不足甚至缺陷了,而一味地拜倒在这美丽的光环之下。

在人际交往中,光环效应是很重要的,光环具有无穷的魅力。在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很不起眼的人,突然在某一方面一鸣惊人,很多人马上对他刮目相看,相继而来的是使很多追随者和崇拜者一拥而上。

光环效应之所以有威力,是因为它改变了人们的知觉评价。正如一些人在谈恋爱时,对自己所爱的人那种“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觉,即爱他(她)的一切乃至缺点,这是一种无条件的爱。乌鸦本是不招人喜欢的“不祥之物”,但因为爱上了一个人,所以连停在他屋上的乌鸦也爱得不行,这就是“爱屋及乌”之说了。

一个人如果被戴上美丽的光环,就变得一好百好了。什么是美丽的光环呢?美丽的光环主要指内在的美,如学识、人品,等等,人们在交往中十分看重这些信息。

在人际吸引中,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对待光环效应,即:

一方面利用它,增加自己的吸引力,从第一印象做起,重在优化自己的个性,因为只有它才是持久吸引力的关键。

另一方面,要预防光环效应的副作用,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时,切记不可狂热,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光彩不等于一切,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品,这是真正的人格魅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评价他人,理性和他人交往。

6.邻里效应的应用

“邻里效应”,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品性与其周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社会感染对处于邻近空间中的人群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人们相互之间靠感染达到情绪上的传递交流,使之逐渐一致起来,进而引起比较一致的行为。

但这不是说,在邻近的人群中就一定能发生正常的社会感染,产生良好的“邻里效应”。个体的理智水平高低,是决定是否受消极“社会感染”的重要因素。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即使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人仍然不能完全摆脱“情不自禁”受感染的现象。对一个头脑冷静、自制力强的人来说,即使在自我控制的注意有所分散、自我控制的意志有所放松时,也可能会发生感染。

所以,对蕴藏于“邻里效应”背后的社会感染机制,我们应当采取分析态度,既要善于强化良性“邻里效应”,为自己与“邻里”双方扮演社会角色服务,也要注意防止恶性“邻里效应”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7.权威效应的应用

所谓“权威效应”,是指如果一个人地位高,有威信、受人尊敬,那么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这就是说,人们对权威的信任要远远超过对常人的信任。

不可否认,“权威效应”有它积极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上进的“权威效应”是值得提倡的。如果权威人士给群众做出好的榜样,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而消极、颓废的“权威效应”则应该杜绝和制止。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明白,其实“权威”也是凡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时代和自身条件的局限。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而总是跪倒在“权威”的面前,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永远不会进步。

其实,如果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权威是相对的,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勤奋,我们也可以从非权威变成权威。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权威。

8.刻板效应的应用

我们在评判他人时,往往喜欢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而很容易认为他具有这一类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就是刻板效应。比如,北方人常被认为性情豪爽、胆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认为聪明伶俐、随机应变;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所谓“无奸不商”;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

刻板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类人中的个体的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消极作用,常使人以点带面、固执待人,使人产生认识上的错觉,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等就是刻板效应下的产物。

9.定式效应的应用

定式效应也称心理定式效应。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许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于是他观察邻居的儿子的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怎么也不像一个贼了。这个农夫就是受了心理定式效应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