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络是人体的金矿,且于天地通电
认识你身上的经络地图
经络由经和络组成,经就是干线,络就是旁支。人体有12条主干线,也叫做“十二正经”,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里构成了一张大网。这张网就是人体的活地图,它内连脏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脏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肤毛发,无不包括在这张大网之中。下面就带大家认识一下我们身上的这张“网”。
1.经脉——谨防身体旱涝灾害
经脉是经络的主体,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奇经有八条,如果说十二正经是奔流不息的江河,那么奇经八脉就像个蓄水池。平时十二正经的气血奔流不息时,奇经八脉也会很平静地正常运行;一旦十二正经气血不足流动无力时,奇经八脉这个蓄水池中的水就会补充到江河中;如果十二正经气血过多,过于汹涌,水池也会增大储备,使气血流动和缓,只有这样,人体正常的功能才会平衡。
(1)十二经脉
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的连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气血通过经脉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是: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3)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2.络脉——警惕气血交通堵塞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起着人体气血输布的作用。
(1)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具有沟通表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率浮络、孙络,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的作用。
(2)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3)浮络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这样一分析,人体经络运行图仿佛一张城市道路交通图一样,呈现在眼前,清晰明了,经络就不是多么复杂的事情了。
经络是合格的疾病报警器
前面我们讲了,经络是人体的活地图,像一张大网一样把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包括其中了,所以身体哪里有病,这张网上就会有相应的铃铛响起来向我们报警求救。我们只要察看一下是哪条经的铃铛在响,就可以知道是哪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这在中医里有句术语,叫“诸病于内,必形于外”。
人可以通过经络感能现象获得疾病信息。因为经络是联系人体脏腑的桥梁。例如,心经属于心脏,络于小肠;肝经属于肝脏,络于胆;肺经属于肺脏,络于大肠;肾经属于肾脏,络于膀胱;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胃经属于胃,络于脾;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胆经属于胆,络于肝;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等等。阴经和阳经就这样交通相连,成为纵横交错的网络。如果身体上的哪个部位出现问题,相对应的经络也会出现问题,也就是说,当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就会出现堵塞,不通则痛,就会导致身体产生压痛点。
经络感能现象把内脏的病症通过与之相通的经络沿线反映出来,具体是出现酸、麻、胀、痛或热感、冷感,或者是出现红线、白线、痘疹带、汗带或其他感觉异常现象,如过敏线、湿疹、痣等。据报道,甲状腺癌患者在手术之前,经络感能可到颈部甲状腺区,手术后开始消失。用经络测定仪是可以感觉肿瘤的。
经络感能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兴奋的病如高血压、甲亢、过敏性疾病及躁狂症会增强敏感性,反之,抑制性疾病就会降低敏感度,如低血压、甲减、肾减、抑郁症等,可见经络感能现象的个体差异很大。
另外,清晨刚睡醒状态下可以加强对经络感能的敏感度,所以如果清晨发现上述经络感能信息,应去医进行检查。
通过脸色看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也是经络预测疾病的最好证明。因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部血脉丰盛,人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也就是说,面部的色泽是血气通过经络上注于面而表现出来的,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必定会从面色上反映出来。在中国,健康人的面色通常是微黄,红润而有光泽;如果红润而无光泽,说明身体血足,但缺乏运动;脸上有光泽但没有血色,说明身体气足,但睡眠不足。
脸色苍白是贫血、慢性肾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征兆;脸色发黄是脾虚的表现,如果突然出现脸色变黄,则很可能是肝胆“罢工”的迹象,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常会发出上述“黄色警报”;脸色发黑是肾虚的表现,应适当多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枸杞等。
人体的各个器官,每时每刻都在运行变化着,一旦发生疾病就会通过种种症状在经络的行走路线上,向我们发出报警信号,如果我们能够关注经络,重视这些信号,就能够及早预防和治疗疾病,从而减少疾病对我们生命的威胁,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
我们如何能感觉到经络
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通道,是气血的通道,那么这个通道在哪里呢?在人体内,是一种内景,在外面是看不见的。要怎样才能看见呢?要“反观”,就是往里看,只有往里看才能看到。
《黄帝内经》中的“内”字,就是内求,内视就是一种内求,要往里看,往里求。怎么才能求呢?
想要内求并不难,这需要修炼人静的功夫,在有了一定的功夫后,就能往里看了。这种功夫需要修炼,而且人人都可以修炼出来。这种功夫就是后来所谓的气功,很多人认为经络是在气功状态下发明的。只要静心澄志,精神内守,就可以内观到经络的运行。
有专家认为,内观是一种潜能,而古人是具有这样的潜能的。随着人类进化,我们的很多功能都退化了。相比之下,古人的右脑思维、直观思维、直觉思维、体悟思维、灵感思维就比我们现代人强。
经络就是用来“决生死,处百病”的
中医认为经络就是运行气血的路线,它分布在全身的上下里外。如果说我们的身体是一座摩天大厦的话,那么经络就是隐藏在大厦墙里的电线网络。大厦灯火通明与否,全依仗这些电路,一旦电路出现故障,大厦就会陷入黑暗之中。人体也是如此,一旦经络不通,我们的气血就不能顺利地运送到各个脏腑,身体随之会出现问题。
《黄帝内经》里对人体经络的作用推崇备至,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活下去、生病、治病的关键都是经络,可以说是“决生死、治百病”。具体来说,它有以下作用:
1.联络脏腑,沟通全身
经络可以把人的内脏、四肢、五官、皮肤、肉、筋和骨等所有部分都联系起来,就好像地下缆线把整个城市连接起来一样。通路通畅,身体才能保持平衡与统一,维持正常的活动。
2.运行气血,营养脏腑
天然气需要用管道输送到各个地方,同样,气血也要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各处,滋润全身上下内外。这是经络的第二个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要依赖气血维持,经络就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通过经络系统把气血等营养输送到全身,人才能有正常的生理活动。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外部疾病侵犯人体往往是从表面开始,再慢慢向里发展,也就是先从皮肤开始。经络内外与皮肤相连,可以运行气血到表面的皮肤,好像砖瓦一样垒成坚固的城墙。每当外敌入侵时,经络首当其冲,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4.反映内在,以表知里
疾病也有从内而生的,“病从口入”就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使身体内的气血不正常,从而产生疾病。这种内生病首先表现为内脏的气血不正常,再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穴位上。所以经络穴位还可以反映人内在的毛病,中医称之为“以表知里”。
5.刺激经络,调整气血
人的潜力很大,我们的肝脏只有1/3在工作,心脏只有1/7在工作……如果它们出现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激发、调动身体的潜能。按照中医理论,内脏跟经络的气血是相通的,内脏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体表的穴位调整气血虚实。这也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方法可以治疗内科病的原因。
嘴不但能吃饭,还能吃进细菌,成为疾病感染的途径。经络也一样,它可以运行气血,行使上面说的那些功能,但是人体一旦有病了,它也是疾病从外向里“走”的路。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循行规律,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预防疾病的发展。这就好比敌人来偷袭,我们知道了它的行军路线,就可以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我国古代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经络的存在。古人从实用的角度给经络下了一个定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养生的常用办法
利用经络养生的方法有多种,效果不同,一般人可根据自身病症的需要进行选择。下面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经络养生常用的几种方法,供参考。
1.针灸疗法
这是通过经络治病最直接的办法,通过刺激体表穴位,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的气血功能。针灸比较专业,普通人做不了,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才能施行。
2.按摩法
针灸疗法比较难,但利用一些简单容易操作的按摩手法来保健养生和治疗常见病,普通人都能做,而且效果非常好。简单有效的按摩手法有三种:
(1)点揉穴位。用手指指肚按压穴位。不管何时何地,只要能空出一只手来就可以。
(2)推捋经络。推法又包括直推法、旋推法和分推法。所谓直推法就是用拇指指腹或食、中指指腹在皮肤上作直线推动;旋推法是用拇指指腹在皮肤上作螺旋形推动;而分推法是用双手拇指指腹在穴位中点向两侧方向推动。比如走路多了,双腿发沉,这时身体取坐位,双手自然分开,放在腿上,由上往下推,拇指和中指的位置推的就是脾经和胃经。脾主肌肉,推脾胃经可以疏通这两条经的经气,从而达到放松肌肉的效果。
(3)敲揉经络。敲法就是借助保健锤等工具刺激经络的方法。用指端、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即为揉法。这种方法相对推捋来说刺激量要大些,有人甚至提出敲揉比针灸效果还好。
3.灸法
利用艾草给皮肤热刺激的一种经络刺激法。此法是一种补法,主要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上。
在实施灸法的时候,先用一点水把皮肤弄湿,在穴位上放上上面所说的灸,如此艾草才容易立起来。然后点燃线香,引燃艾草,在感到热时更换新的艾草。若没有特殊状况,一个穴道用上述的灸进行三“状”到五“状”的治疗(烧完一次艾草,称一“状”)。
除了直接燃烧艾草,最简单的灸疗法是线香灸。准备一根线香,点上火,将线香头靠近穴道,一感到热,便撤离。一个穴道反复5~10次。
经穴疗法的注意事项
穴位按摩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使用经络穴位,是项技术活,也可以说是把双刃剑,找对了地方,手法适当,可以益寿延年;如果一窍不通或者一知半解胡乱摆弄,往往会弄巧成拙。所以,我们有必要将经穴疗法的注意事项给大家叮嘱一遍。
1.如何找准穴位
找穴位最重要的,就是找对地方。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些大家都能够使用的最简单的找穴道的诀窍。
(1)找反应。身体有异常,穴位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映包括:
压痛,用手一压,会有痛感;
硬结,用手指触摸,有硬结;
感觉敏感,稍微一刺激,皮肤便会很痒;
色素沉淀,出现黑痣、斑点;
温度变化,和周围皮肤有温度差,比如发凉或者发烫;
在找穴位之前,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如果有以上反应,那就说明找对地方了。
(2)记分寸。大拇指的指节宽度是一寸,把四指并拢,从指尖数的宽度就是三寸。比如,“足三里”这个穴位,找的时候只要从外膝眼处往下横四指,然后再往外一横拇指就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