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26012400000022

第22章 寻找贵人,改变人生(21)

然后,他利用全国个私企业工作会议在温州召开的机会,在会场上结识了不少南京商客,尤其是与本行业有关的客户。

最后,他开始在南京招兵买马。

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李方源又遇到了麻烦。由于多年前“温州货”质量低劣的负面影响在南京人心目中烙印很深,他的产品无法一下子让南京人接受。但是,李方源并不担心,他只是耐心地等待机会。

机会终于被李方源等到了。

在全国印刷材料展销会上,他请许多专家介绍他的产品,并给企业免费使用。通过这一招,国内的企业都知道了他的产品质量,在产品质优的声誉下,产品的推荐就容易多了。现在,李方源的公司已经不再上门推销了,他们的产品在南京已经有了良好的声誉,客户都会直接找上门来,公司也开始赢利了。

行动点拨

想要创造机会,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1.主动搜集和整理与贵人有关的信息,并从中找到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突破口。贵人可能与你并不相识,但他可能与你有某种间接的关联,或者某种相似之处,找到这些关键的点,下一步的工作就容易了。

2.根据你找到的点采取相应的行动,比如,如果贵人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是某书法协会的理事,不妨参加一个该协会举办的大型活动,并想办法请贵人题字。如果贵人喜欢读书,不妨在读书会上接近他,与他交流心得,当然,这一切都要有备而来,争取博得贵人对你的好感。

3.不断寻找机会,创造“偶遇”,加强联系,但是要以不影响贵人的工作和生活为原则,注意保持应有的礼貌。如果急于求成,会适得其反。

让贵人们环绕在你的身边

经典案例

三国时期,孙氏兄弟的用人之道,一点也不次于刘备和曹操。孙策活捉了太史慈,亲自为他松绑,说:“你是青州的名士,只是跟随的主人不对而已。我是你的知己,你不必担忧在我这里不如意。”张昭担任长史,北方士大夫来信,说了许多赞美张昭的话,孙策听到后,说:“管仲担任齐国丞相,使齐桓公成就了霸业;而今张昭这样贤能,我用了他,他建立的功名不也有我的一份吗?”正因为孙策善于用人,与部下意气相投,才招揽了许多人才。

孙权呢?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孙权就让鲁肃接任周瑜的职务。孙权对大将军甘宁的粗暴脾气很恼火,吕蒙劝他说:“像甘宁这样善战的大将很难得呀!”孙权从此就能善待甘宁。

刘备进攻吴国时,有人谣传诸葛瑾(诸葛亮之兄)已暗地里派人去了蜀国,孙权说:“我和子瑜(诸葛瑾)有生死不渝的情义,他不负我,就像我不负他一样。”

吴、蜀和好时,陆逊镇守江宁,孙权刻好自己的印章交给陆逊,让他行使权力。每次和刘禅、诸葛亮通信时,孙权常常请陆逊过目,如有不妥,就叫陆逊改完,然后封好送出。对臣下如此相信,臣下能不被这深厚的知遇之恩所感动而竭尽全力效忠吗?

孙权还不袒护自己的过失。有一次,他准备派张弥、许晏乘船从东海北上到辽东,去招抚加封公孙渊。张昭竭力劝阻,孙权不听。后来,派去的张弥、许晏二人果然被公孙渊杀害。孙权自感惭愧,亲自登门向张昭道歉。张昭不出来,孙权进门叫他,张昭以生病为由推托不见。孙权只得放火烧门,吓唬张昭。张昭只是关紧门窗,仍不肯出来。孙权只好叫人把火扑灭,停在门口等候。好长时间过后,张昭才由儿子扶着出门相见。孙权请他上车,一同回宫,深刻检讨自己的过失。

权威分析

历代杰出的有作为的名臣、帝王都很注重揽集人才,为自己的政权服务,他们都是善于罗织人才的专家。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以善于养士著称,但他最初也并非来者不拒,对不太喜欢的士人,他常驱逐之。后来,经过他人的劝说,他才真正懂得了用人不拘一格成就大事的道理。

善于网罗人才、利用人才不仅在管理学上有重要意义,对于个人来讲,如果能够将对自己有帮助的人集中到身边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这些在你身边帮助你的人就是你的贵人。

借贵人之力为自己打天下,此可谓驾驭之术。一个能够驾驭能人的人,才是真正的能人,因为他是招纳贤才的一等好手。

要取得最广泛的支持,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有人为你出谋划策,也需要有人去执行。一个人神通再广大,也无法事必躬亲,没有得力的人才相助,注定难以成功。

要想得到帮助,首先自身要是“好汉”。

天公爱才,所谓天才即天赐之才。诸葛亮是三国第一天才,其他如曹操、周瑜、司马懿、庞统、陆逊、姜维等人都是智谋一等一的天才。

反过来,“好汉”只有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尊重人才、礼遇人才,才能得到人才的帮助,才能将团队效应发挥到极致。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人们谈论三国时常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天时;孙权雄踞江东,占了地利;刘备既无天时也无地利,靠的是人和。”确实如此,论个人才干,刘备并非一流人物,他的才能极平常,但他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靠的不是个人才干,而是人和。如果刘备不礼贤下士,不“三顾茅庐”,不请出诸葛亮,只会是四处奔劳,一无所成,空余惆怅悲叹,而且后来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才投到他的门下。

在很大程度上,刘备礼贤下士的做法无形中起到了一种“形象”的作用。

礼贤下士,赤诚相待,确实可以招揽到大批人才,其具体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用权术驾驭的,有的因为优良品格而与手下人配合默契,有的因为意气相投而志同道合,等等,虽然方法各异,但都能赢得人才为自己服务。

这些理论对于个人结交贵人也同样适用,只是管理者用人可以借助权力的力量,而个人赢得“贵人团”的相助,只能靠发挥个人的影响力来实现殊途同归,把贵人们集中到自己身边是十分重要的。

联系现实

当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深陷危机、濒临破产的时候,李·艾柯卡试图通过合适的人才扭转乾坤,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艾柯卡首先毫不手软地先把公司的一些身居高位而毫无建树的平庸之辈,一概撤掉,接下来又连“挖”带拉先后从福特公司搜罗到数名得力干将。

第一个被他“挖”过来的是福特公司委内瑞拉子公司的总经理杰拉尔德·格林沃尔德。这个人有着机敏的头脑和实干精神,善于逆水作战。第二个被他请来的是早已离职退休,65岁的原福特公司副总裁保罗·伯格莫泽。此人在福特公司副总裁的职位上干了30年,既埋头苦干,又足智多谋。艾柯卡意在借助他的丰富经验来扭转当时的不利局面。第三个是由格林沃尔德举荐而来的史蒂夫·米勒。米勒过去是格林沃尔德手下主管财务的得力助手,被艾柯卡称为“当家理财的一把好手”,正好解决当时混乱的财务管理问题。第四个是在艾柯卡手下干了24年的哈尔·斯帕利奇。此人其貌不扬,但谋略水平高,预测能力强,能料知三四年以后市场上最需要什么样的汽车,可以使公司在摆脱目前困境后还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艾柯卡确定了最佳的用人方式,将贵人们集合到自己的身边,终于扭转了乾坤。

行动点拨

聪明人会在自己身边集中一批有才干的人,对于这些人的条件,他们不会过分苛求,但能够保证以下三点:

1.不论资历

荀子说:“对于那些贤能者,不应按照常规的升官次序提拔,而应破格选用;对于那些软弱无能不称其职的人则要立即罢免;对于那些大奸大恶者,无须再对他们进行教育感化,立即得而诛之。”只有这样,才能“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因为论资排辈主要看的是资历,没有德才的资深者可能会被提拔重用,有德才的资浅者反而不能被选用,这就等于是非不明。不论资排辈,以德才作为选用贤能的唯一标准,才能避免优劣混杂,做到是非不乱。

南朝周朗针对当时森严的用人制度,坚决反对论资排辈,一再强调等级、资历和年龄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金世宗完颜雍同大臣们谈话时也曾指出,取人应不拘资格,及早用之。

2.不论出身

用人反对看出身的观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中已有所反映。如墨子主张只要有德才,贱者应使贵,“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韩非子主张从基层选拔人才,“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他还进一步警告世人:若官职能够因权势而得到,爵禄可以用钱财而谋求,国家就一定要灭亡。甚至孟子也认为,杰出的人才不一定出自达官贵人之家,用人不应当论出身,更不应当计较个人的恩怨。

3.不论地区

唐太宗李世民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不论在即位前或即位后,他都重视人才的选拔,注意搜罗各方面的人才为己所用,而不计较人才来源于何种政治集团。他手下的文武大臣既有隋朝的旧臣,如萧瑀等,也有来自李密、窦建德、王世充等集团的人员,如秦叔宝、程咬金等。

发挥“智囊团”的巨大威力

经典案例

据说,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碑上有这样一行字:这是一个能让比自己强的人为自己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