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26012400000056

第56章 发现生命中的关键贵人(33)

要想说服上司,首先需要有一点勇气。当然,由于彼此地位、职务的差异及隶属关系的制约,部属说服上司必然不同于说服下级或同事。只有善于把握上下级关系的特殊性,采取得体的口气、恰当的方式和技巧,讲究说服的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就像喂生病的人吃药一样,药当然是苦的,但是如果你肯花心思、想办法,在药片的外面包上一层糖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给药加点糖就是向上司提建议的正确方式,既不伤害彼此的自尊和和气,又维护了公司的整体利益,十分巧妙。

长此以往,你也会因此而赢得领导的赏识。

联系现实

赵礼曾经在一家广告公司任职。她工作上能吃苦,且待人热情、聪明能干,自然得到老板的赏识。但有一天,老板找到她,说自己订了一份公司经营规划,想让她给提提意见,赵礼就轻易地把她直率的个性显露出来了,结果对老板的经营规划提出了不少批评意见,而且有的地方还批评得异常尖刻。当然,她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她的很多意见都很有见地,照理说应该得到老板的赏识。但不足一个月,她被老板炒了“鱿鱼”,尝到了“忠言逆耳”的苦果。

行动点拨

巧妙地向领导进言有以下几个原则:

1.要说服领导,就要把道理讲清楚,讲清道理也是有技巧的。只讲大道理,会让人不易接受,那就不如从小道理入手,层层深入,加以分析,听起来更有道理。

2.维护上司的尊严,才能说服他们,如果指责他们,使他们当众出丑、难堪,你的上司会把你列入“罪人”一列的。平常人尚且要注意维护尊严,更何况你的领导呢。抱着趾高气扬的态度,采用指责的口气去说服别人的人,纯粹是去找碴儿。如果产生了争论,千万不要把你的上司驳得张口结舌才“鸣金收兵”,自以为得意,其实很蠢。步步紧逼的说服非但不能促使领导者改变其立场、观点,而且会因其自尊心受到挑战,而变得固执起来,使说服归于失败。因此把握说服的分寸感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只要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对方就会定夺,并以自认为恰当的方式予以接受。下属要相信领导的判断力,对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他们会给以充分的考虑的。

3.不要企图“立竿见影”,要给领导充分的思考时间,他们会权衡利弊,得出正确结论,这时,你也就达到说服的目的了。

4.先赞美后提意见。

向领导提出意见往往是这样的:直接的指正只会使领导产生厌烦情绪:“什么样的事情还需要你来替我操心,难道我还不如你?”所以不妨首先恭维,随后通过请教的方式,适时提出自己的意见,领导会欣然接受的。

推卸责任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经典案例

当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还是工程师时,曾经历过一次极为恐怖的大爆炸:他负责的实验室发生了大爆炸,一大块天花板被炸下来,掉在地板上。

为此,他紧张得失魂落魄,自信心就像那块被炸下来的天花板一样开始动摇。但是他还是决定主动承担责任,他找到了他的顶头上司理查德解释事故的原因。

他的上司也非常通情达理,他所关注的是韦尔奇从这次大爆炸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以及如何修补和继续这个项目。他对韦尔奇说:“我们最好是现在就对这个问题进行彻底地了解,而不是等到以后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时候。”由于韦尔奇的负责态度,他没有遭到严厉的批评,而且理查德表示完全理解,没有任何情绪化的表现。

从此,韦尔奇对工作更加用心,更加一丝不苟了。

权威分析

当事情办砸、情况糟糕的时候,上司听到的最多的就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怎么会这样”、“我想尽了办法,但不知道怎样才能改善”、“都是他们出的主意,我不知道他们的初衷”……或许事情确实像这些人所说的那样,但此种态度却不可原谅。遇到问题时,你所应该做的是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两手一摊“我不知道”。

自己把事情办砸了,诿过于同事,结果只能给自己带来麻烦。韦尔奇的实验室出了事故,肯定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但他没有将责任推卸给他人,从而得到了上司的谅解和改正错误的机会。

在工作中,像韦尔奇这样的员工并不多见。在工作的过程中,很多人假装不知道有责任和任务的存在,当事情中途出现了糟糕的局面后,便推说自己并不知道有关的任务或责任,以此来逃避,或者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现在,在企业里,老板越来越需要那些出现问题总是积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别人的人。

“我警告我们公司的人,”美国塞文事务机器公司前董事长保罗·查莱普说:“如果有谁说‘我不知道,这不关我的事’,被我听到的话,我马上开除他。因为说这话的人显然对我们公司没有足够兴趣——如果你愿意,站在那儿,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没有穿救生衣,只有2岁大的小孩单独在码头边上玩耍——好吧!可是我不会容许你这样做的,你必须跑过去保护那2岁的小孩才行。”

“同样的,不论是不是你的责任,只要关系到公司的利益,你都该毫不犹豫地加以维护。因为,如果一个员工想得到提升,任何一件事都是他的责任。如果你想使老板相信你是个可造之材,最好最快的方法,莫过于积极寻找并抓牢促进公司利益的机会,哪怕不关你的责任,你也要这么做。”

由此可见,老板心目中的员工,个个都应是负责人。只有一出现问题总是主动去承担,积极想办法去解决的员工才是老板心目中的优秀员工。

联系现实

王路是一家大型公司的工程部经理。一次,他的上司安排他去处理一项难缠的事件——公司的一桩工程引发的公司与当地居民的纠纷。本来,这些事务并不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但公司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总裁认为他能言善辩又极懂周旋,便让他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到外地与分公司的几位负责人共同协商,妥善处理这件对公司业务发展至关重要的事务。

到了当地之后,王路自恃是总部派下来的人,不屑与分公司的几位负责人积极协商、共同处理,而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加之不了解当地的民俗民情,结果不但事情未能得到妥善处理,还与当地民众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当总裁责怪他把事情办砸时,他因怕影响到自己以后的升职和加薪,便把责任通通地推到分公司的几位负责人身上。当总裁对事情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调查后,了解到事情的全部过程,知道后果如此之严重完全出于他的自作主张时,便把他责罚了一顿,并因此对他的人品和能力提出了质疑。

事隔不久,王路又因为公司工程上的一些业务需要与当初分公司的那几位负责人进行合作,人家都对他当初嫁祸于人的做法耿耿于怀,借机报复他。这样,致使业务受挫,他不得不引咎辞职,离开了这家极有发展潜力的公司。

行动点拨

要想做到在工作中不推卸责任,必须拒绝以下观念和言论:

1.他们做决定时根本就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所以这个不应当是“我”的责任

许多借口总是把“不”、“不是”、“没有”与“我”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潜台词就是“这事与我无关”,不愿承担责任,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别人。

一个团队中,是不应该有“我”与“别人”的区别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可能获得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也不可能获得上司的信赖和尊重。如果人人都寻找借口,无形中会提高沟通成本,削弱团队协调作战的能力。

2.这段时间“我”很忙,“我”尽快抽时间做

找借口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容易让人养成拖延的坏习惯。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很容易发现在每个公司里都存在着这样的员工:他们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似乎是尽职尽责了,但他们把本应一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变得需要半天的时间甚至更多。因为工作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接一个的任务,他们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逃避。这样的员工让管理者头痛不已。

3.我们以前从没这样做,“我”是按照既定的方式做事

寻找借口的人都是因循守旧的人,他们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自动自发工作的能力,因此,期望他们在工作中作出创造性的成绩是徒劳的。借口会让他们躺在以前的经验、规则和思维惯性中舒服地睡大觉。

4.如果能够接受一次全面培训就会更好了

这其实是为自己的能力或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失误寻找借口,这样做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借口只能让人逃避一时,却不可能让人如意一世。没有谁天生就能力非凡,正确的态度是正视现实,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5.“我”已经尽力了,这已经是“我”所能争取的最好结果

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类的一种强烈本能。多数人在“有利”与“不利”两种形势的抉择中都会选择趋吉避凶。通过各种“免罪”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但如果你只愿意接受表扬而不愿承担责任,那么你永远也别指望改正错误的东西。

“功高震主”会害了自己

经典案例

西汉宣帝刘询当政时,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及邻近各郡发生饥荒,盗贼蜂起,郡太守们不能够制止。宣帝要选拔一个能够治理的人,丞相和御史都推荐龚遂可以委用,宣帝就任命他为渤海郡太守。

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也因此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

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

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还是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完全一副醉汉、狂徒的嘴脸,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

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权威分析

在功绩面前沾沾自喜,难以把持住自己,这是人类天生的弱点,也是招致灾祸的常见原因。保持冷静的态度,谦虚处世、低调做人就会增大生活中安全系数,减少别人嫉恨和打击你的可能。龚遂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做臣子的,最忌讳自伐其功,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之八九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当年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

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刘邦怎么能不耿耿于怀!

经验告诉我们,有时立了功,也许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上司给你安个“居功自傲”的罪名就把你灭了,很得正嫉妒你、眼红你的人的心。自以为有功便忘了上司,总是讨人嫌的,特别容易招惹上司的嫉恨。自己的功劳,自己表白虽说合理,但却不合人情的捧场之需,而且是很危险的事情。把功劳让给上司,是明智的捧场,稳妥的自保。

联系现实

1978年的一天,美国著名企业家,时任著名汽车企业福特公司总裁之职的李·艾柯卡,遭遇了他职业生涯最惨重的“滑铁卢”:在他事业的巅峰时刻,他却被福特公司突然解职!

艾柯卡1946年进入福特汽车公司,当了一名普通推销员。20世纪60年代初,福特公司面临危机,濒临倒闭。艾柯卡主动请缨,要求推出“野马”(Mustang)系列。此时执掌福特的亨利·福特二世(创始人亨利·福特的孙子)虽对此全新概念车并不“感冒”,但形势逼人,只好采纳。谁知“野马”系列一经推出,便很快成为市场竞相追捧的“宠儿”,当年便创下总销售量418812辆的纪录,净赚35亿美元,书写了福特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艾柯卡仅靠“野马”的销售奇迹,拯救了整个福特公司。于是,艾柯卡同时成为《时代》、《新闻周刊》两大知名杂志的封面人物。

1970年,当艾柯卡被任命为总裁,正式成为福特汽车王国的第二号人物时,老板福特二世还表现出对艾柯卡非常倚重的样子。但自从艾柯卡当了总裁,在他个性张扬、威风凛凛并且开始“才高盖主”之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直到某一天风云突变。

行动点拨

防止功高震主,虽不需要十分紧张,却也要比较小心。总的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守规矩。从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史记·循吏列传》中,司马迁所说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规,忠实执行命令,能知时务、识大体的臣子。

后世人以为只有慈爱仁惠、和善愉快,以仁义为准则的官吏,才称得上“循吏”,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应该是遵守规矩,严格约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