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知道更要做到的100个哲理
26013300000064

第64章 猜疑使人多怨,开朗让人豁达

有位伟人曾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猜疑之心是人际交往中的洪水猛兽,它可以令人迷惑,乱人心智,甚至有时使你辨不清敌与友的面孔,混淆了是与非的界线,使你的家庭和事业遭受损害和失败。

有一个寓言,说的是“疑人偷斧”的故事: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后他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的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

这个人从一开始就自己给自己下了一个结论,然后自己走进了猜疑的死胡同。由此看来,猜疑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疑人偷斧”的故事正是讽刺了那种疑心重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甚至毫无根据地猜疑他人的人。在猜疑心的作用下,被猜疑的人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被罩上可疑的色彩,即所谓“疑心生暗鬼”。现实中有些人疑心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猜疑能乱人心性

古人云:“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之,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而对环境,对他人常心怀戒备,疑心重重的人,往往对自己也缺乏必要的信心,将自己重重包裹起来,对世界充满恐惧。

赵君是一家公司的业务经理,年轻又英俊潇洒,搞公关很有办法,办事能力强,公司经常派他出差在外,这却使其妻颇费心机,生怕帅气的老公在外被别的女人勾引了去。于是,妻子对他采取了以下积极的防范“措施”:一方面,每当赵要出差时,出差前总是主动示爱,是表达真切的爱意,用情束缚赵君;另一方面,每当赵君出差回来时,更是热情伺候,常常迫不及待地与赵君及时情意绵绵一番,其意一是小别胜新婚,“性趣”使然;二是可以“查验”丈夫在外是否有负于她,尽管这办法并不科学,而只是自己的一种感觉。如果赵君归来表现不好,她的心里就直犯嘀咕:丈夫在外是不是有了外遇?

一次,因误了车次赵君归来已经半夜时分,连日的旅途奔波实在太累了,简单洗漱后就想休息。可妻子偏要温存一番,被赵君拒绝,赵妻不悦,长期隐匿在心头的猜疑顿时变成妒火,喷薄而发。见妻子一点也不体贴人,竟怀疑自己有外遇,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地在外奔波还不是为了这个家,赵君顿时也火冒三丈。片刻间,二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大吵一番。

事后,二人陷入了冷战,长时间冷眼相对,家庭的温馨荡然无存,赵君的差还是要出的,只是一切都变了,婚姻大厦眼看岌岌可危。

作为妻子,应该信任自己的丈夫,相信丈夫的道德。这也是自信心的具体体现。如果对丈夫的行为无端猜疑,那只会对其产生无端刺激和伤害,从而造成夫妻之间的隔阂。可见,“无端”的“疑神疑鬼”是有极大害处的。

夫妻之间尚因猜疑而分道扬镳,何况一般的同事、朋友呢!猜疑往往是明显地缺乏事实根据地起疑心,在许多时候也是缺乏思维逻辑。大凡猜疑心强的人往往只凭个人主观猜测,以主观想像来猜度别人。他们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在他们看来,人性都是虚伪的、丑恶的。

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们总是处处小心别人,防范别人,戒备心非常强,有时甚至口是心非。人家一扬眉,他就说别人看不起他;人家一撇嘴,他就说人家讨厌他;人家说的话本没有什么敌意,经他一描绘就矛盾突出,人家在说自己的悄悄话,他便怀疑在说他的坏话。总之,对别人的一举一动都耿耿于怀,觉得别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对自己的侵犯。

猜疑心强的人,精神常常处于一种人为的高度紧张的状态,他们凭自己的想像,凭个人的好恶来理解周围的一切,于是,捕风捉影有之,吹毛求疵有之,无中生有有之,把人际交往的正常状况都扭曲了,都当成“敌情”来处置了。

而这种猜疑心最终刺伤的还是自己,陷于猜疑心理误区的人是活得很累的。他既要对付那些夸大了的“敌意”,又要抚慰自己内心由此产生的痛苦,身心折磨、自身消耗很大。而且,由于他老是疑神疑鬼,对人际关系的损害极大。发生在朋友之间,会破坏纯真的友谊;发生在恋人之间,会妨碍感情的发展;发生在夫妇之间,会引发矛盾的积累;发生在同事之间,会影响工作的效率。总之,你的心灵一旦飞进猜疑的蝙蝠,你就会为自己的生活布满陷阱,身陷其中而无法安身立命。

克服交往中的猜疑心理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大都免除不了猜疑。猜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现象,不可一概否认,也不可夸大。一般的说,猜疑分两大类。

第一类是指人们在思考时由于缺乏证据而引起的心理摆动。比如,当某同事告诉你,一位好朋友曾在领导面前讲过你的坏话时,也许你的第一个反应不是听信同事的话,而是疑心这位同事是否在有意挑拨你与朋友的关系。因为在你所掌握的信息中,朋友对你的真诚和坦率多于那位同事。这种猜疑一般是比较理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助于你做出正确判断,在人际交往中有时是必要的。

第二类是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与他人发生误会或听信流言等原因产生的变态心理和反常思维。当猜疑的思维信号主宰了大脑皮层之后,其他外界信息就很难再引起强烈兴奋,相反倒会纳入错觉的思维轨道,以致越看越像,越看越真。这种猜疑很容易造成你与周围人的对立情绪,引导你对人或事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这样的猜疑是需要克服的。

一般情况下猜疑时,你必须保持冷静,切忌感情用事。当思维中第一次出现猜疑的信号后,需首先判断你对某事的猜疑是否具备充足的证据。比如,你在猜疑别人是否议论你时,应首先回忆,在最近的一段时间中自己是否引起过什么事端,在参加谈话的人中是否有人在近期与你发生过争执等。如果疑点很多,证据实在、确凿,你应设法找到其中的一两个人核实情况,坦率交换意见。如果证据模糊不清,主观推测、演绎过多,甚至带有很强的幻想色彩,你就该尽快否定自己的猜疑,用暗示法提醒自己:“管它呢,别想那么多。”“别把人家想得太坏。”“即使人家议论我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当你通过几次验证后发现,自己的每一次猜疑都不符合事实真相时,你就有可能从猜疑别人转化为猜疑自己,也就是猜疑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虽然此时你仍处于猜疑之中,但对自己的猜疑却在帮助你从病态猜疑中迈出了一步。

当然,克服病态猜疑的最好办法,不是在反常思维发生后消除它,而是在发生前防止它,使猜疑信号刚刚出现后很快能用理智抑制它,阻止它向前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学会知人、知己,对自己和周围人的性格特征、处世方法等在短时间内做出大体准确的判断。当你知道某人为人正直、诚恳,很少说别人坏话的脾气后,就不会怀疑他在背后议论你。当你能正确估计出自己在周围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以及留给别人的印象后,也不会随便猜疑别人是否跟自己过不去了。

此外,还要注意尽量不听信流言,对小道消息或通过不正当渠道传来的、似是而非的事,只能抱着参考的态度听,不能以此作为你的判断依据。在了解某件事时,也最好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全面分析,避免偏听偏信,引起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