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知道更要做到的100个哲理
26013300000076

第76章 善于从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

我们若终生与好书为伴,着迷似的汲取书中的智慧,就能将自己演化成一个于社会有用的人,一个自身得到完善发展的人。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张竹坡说:“读到喜、怒俱忘,是大乐处。”陆云士说:“读《三国志》,无人不为刘;读《南宋书》,无人不冤岳。庸人不知其怒处亦乐处耳。怒而能乐,惟善读史者知之。”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衣着,赋予你外在的美;读书,才能给你气质的美。拥有了书,生命也就有了寄托。

托尔斯泰酷爱博览群书。在他的私人藏书室,参观者可以看见十三个书橱,里面珍藏着两万三千多册二十余种语言的书籍。这些藏书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据说,他喜欢把书借给别人看,与他人共享读书的快乐。

能够读书,自然是件快乐事;能够读上一部妙书,那就更是一种幸福了。但是,对于那些狗苟蝇营、急功近利之徒来说,倒也未必如此。所以,这读书的快乐也是因人而异的,就因为幸福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人的心灵有着不同的境界和模式,所以幸福的程度或者感受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人是需要读一些书的,尤其是现在富了物质穷了精神的时代,许多人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通过读书可以把自己从物欲、名利中超拔出来,塑造美好的生活观念。古今中外名人在读书中都有极精彩的话语,唐朝皮日休赞美读书的好处:“惟文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英国莎士比亚谈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当代作家贾平凹说得更为精彩:“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强自立不畏不俗不谄。”

善读好书 陶冶个性

一本优秀书籍就是一个好的老师,多读好书,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对于自己的性格是一种很好的陶冶。

孔子说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意思是说,喜爱美德,却不喜欢求学问,就摆不脱愚昧;喜欢耍小聪明,却不喜欢求学问,就容易轻浮放荡。而高尔基则说得更明确,他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本人就是在书籍这个阶梯上不断追求进步的。他刚踏入社会门槛的时候,处在一群愚昧无知的小市民包围之中,映入他眼帘的多是酗酒、斗殴、男女调情、欺诈一类的丑事。在这样的环境中,高尔基却能够出污泥而不染,很大程度是得益于书本知识的熏陶。他回忆这段经历时深有体会地说:“只有知识才有力量,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想的人。”是的,许多有益的好书,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能增强我们的抗菌免疫力。沿着健康的书籍所搭成的“人类进步的阶梯”往上走,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的真谛,掌握自我塑造和自我修养的钥匙,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其中优秀人物的性格,对于青年的性格潜移默化地起着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从作者所歌颂的人物身上,人们吸取着优良的性格和品质;从作者所暴露的人物身上,人们憎恶着庸俗卑下的性格。由于优秀作品的思想意义,都是饱含在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里面,由于读者直接感受到的,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的思想品质及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真实关系,因此,读者对各种人物性格的优和劣,往往更易于理解,获得更深的印象。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人,对自己的性格缺陷长时间不以为然,不下工夫克服。当他们读了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接触到其中一些深刻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后,往往受到感染,打动心弦,联系自己的性格和心理,受到触动,引起深思,终于坚定了克服不良性格的决心。据说,著名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以后不久,有七千名读者写信给作者,表示他们的敬意并说明他们所受的感动。其中还有一封不署名的小偷的信,原来这个小偷偷了人家的皮箱,后来发现这个皮箱里面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了之后,深受感动,感到自己偷窃行为的可耻,并决心从劳动中改造自己,重新做人。他终于参加了正当的工作,改掉了偷窃的恶习,所以特别写信感谢作者。我们也曾看到过不少残疾青年,在保尔·柯察金坚强无比的形象激励下,坚定了战胜疾病的信心,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回忆录,以及英雄人物的传记,对我们的性格修养和陶冶也大有裨益。一部人物传记,就是名人走过的路程的生动记载。看一部名人传记,就等于聆听名人用自己的切身体会给我们讲课,往往能够受到深刻的教育、感染和启迪。常常有这种情况:一本书是一个人的英雄业绩的记录,又是另一个人的英雄业绩的起点;是一个人过去生活的总结,又是另一个人未来生活的航标。《雷锋日记》中有董存瑞、黄继光的名字;张海迪从书中认识了保尔·柯察金、吴运铎等人物;而后来的人又从书中认识了雷锋和张海迪。阅读老一辈革命家的回忆录,我们仿佛回到了如火如荼的斗争岁月,革命家们坎坷曲折的遭遇,波澜壮阔的斗争,激励和鼓舞着我们。有的人生活中稍微受到挫折和打击,就悲叹命运坎坷,意志变得消沉起来,如果多看一些革命前辈的传记和故事,看看他们经历的千难万险,就会感到自己所碰到的那一点挫伤,简直算不上一回事,从而使自己坚毅起来。有的人稍微吃了一些苦,就感到苦得不得了,牢骚满腹,如果看几本红军长征回忆录,就会感到真正的苦自己根本没有尝到,就会为自己吃一点小苦就叫苦连天而羞愧。也有的人在事业上遭到几次失败,就容易灰心泄气,多读几部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看看名人们怎样在失败中求成功,也会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增强承受失败的毅力和坚韧性。

多读一些历史书籍,探讨历史人物兴衰起落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开阔思路,增长见识。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的性格也必然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人物成败兴衰的探讨,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他们的性格对他们事业的影响。比如,看看项羽的传记,我们可以看到骄傲自负、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的危害有多么大;看看庞涓的传记,可以看到嫉妒人才的危险;而刘邦、曹操、李世民等人的传记,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认清度量宽宏、心胸豁达、从谏如流等性格的重要意义。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可供借鉴的镜子。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历史书籍比作性格修养的教科书,而把众多历史人物比作性格修养的正面或反面的教员。他们将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哪些性格将会加强我们,哪些性格将会削弱我们,从而增强我们培养优良性格、克服不良性格的自觉性。

活读活用 汲取智慧

如果在读书时能慎读精思,融会贯通,去粗取精,举一反三,就是将书读活了。这样就能将书本中的死知识,变成自己脑子里活的智慧。正如叶圣陶先生诗中所说:

“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

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

读书是接受前人的知识;实践,可吸取鲜活的知识,并能将书本知识化为改造世界的能力。

可有时却相反,因此有的人却成了书的奴隶,这不能不令人痛惜。不顾实际、死啃书本的人,甘做书奴,他读书越多,就会变得越痴呆,深受书之害也就越深。因此,要善于驾驭书本,居高临下地读,而不要将自己埋进书本之中,被书淹没。

你应占有书本,而不能为书本所左右、被它占有。有书就要去读,达到为我所用。有了书而不去阅读,就是莫大的悲哀。国外的两则事例能醒人耳目:

法国有一个藏书狂,名曰安利·鲁拉尔。他买起书来,总是一马车一马车地往家拉。好书越来越多,他常考虑购房存书,总共买了5栋房舍用来藏书。这么多书他自己根本看不完,但也绝不借阅给他人!他去世后,后人将其所藏之书廉价出卖,使得巴黎旧书市场价格一落千丈。

另一位悲剧制造者,是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位银行家,名叫古拉皮纳。他总是将自己最贵重的书藏得很好,秘不示人,并全部运至里斯本市郊的一个小村子里,并盖了个书库珍藏。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放在里斯本家中呢?他答道,“朋友来访难免会借阅,大都一去无回,即使不借走,就这么翻阅,日久也会把书翻坏的。”古拉皮纳将书藏于郊外的“深闺”,自己也从不去阅读。这样,郊外的书库自然成了“书坟”,而主人则是名副其实的“守墓人”。

将书当“花瓶”的,不仅外国有,中国也并不少见。有一位小姐,出门必带一本精心挑选的书。不少朋友对她投以钦羡的眼光,赞她“藏书可观,好学不倦”。可她的答语却十分惊人:“才不呢!我带着书是给人看的。我每天拿着不同的书在手里,走在大街上,为的是调配衣服的色彩。”珍贵的书,只是用作装潢门面,委实太可惜了。

是的,书如果用做装饰,那就与书的本来用途背道而驰了。但如果只是死读书也同样是有害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要努力创造条件“行万里路”。多跑,多看,多调查研究,这就会扩大生存空间,了解丰富多彩的“外面的世界”。视野的扩大、实践知识的增加,两个领域的互补,必能激活思维,必有利于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读万卷书”同“行万里路”有机结合起来,是成功的法则。

其实,对读书的理解程度,与读书人基础文化的高低,实践知识的积累多少,经历、见识的深浅极有关系。清文学家张潮说得十分形象:“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因此,我们既要在书斋中攻读,也要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读活书,读自然之“书”、社会之“书”、生活之“书”,并将这些书与已有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它能教化人、激发人、启迪人、鼓舞人。任何创造者都是大自然的热爱者。要尽情地投身自然的怀抱,乐于接受大自然的馈赠。大自然的沐浴最能焕发人的情感,调动人的精神。作家徐志摩曾深情赞颂大自然的恩泽“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气息里寻得?”“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针。”

读活书还表现在不放弃任何时机,及时将各种知识库存起来。多备几种套路,必有用处。

一个人要放开自己的手脚,伸长自己的触须,要对什么都有新鲜感,随时随地接受新的知识。在未知世界面前,要做个有心人。要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每一种能力的培养,哪怕是不起眼的雕虫小技,你若眼疾手快,学到了它,也许哪一年哪一天就能用得上。

处处留心皆学问。一个人有了对新事物的热情,时时做一个有心人,就会比一般人接受到更多的知识,开发出较一般人更强的能力。

书,是时间的凝聚,是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代智者经验的沉淀。多少人以最美的语言深情讴歌书籍这一圣物、精灵。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在诗中云“布衣暖,菜羹香,诗书兴味长”,讲出了书中滋味。我们若终生与好书为伴,着迷似的汲取书中美味,就能将自己演化成一个于社会有用的人,一个自身得到完善发展的人。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