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时期最重要的9个决定
26014100000007

第7章 第一个决定:读大学,我要到哪里去?(6)

法国是一个求学的好国度。众多中型城市并没有国内人想像中的灯红酒绿。娱乐和休闲,对留学生们来说是很奢侈的事。学习和打工,几乎是他们的全部生活。季雨于2006年2月来格勒诺布尔一大读机械专业,他说:“大家学习都很勤奋,每晚都是做作业、看书,基本没有其他夜生活。”当季雨在格勒诺布尔三大遇到一名广东籍学生,他匆匆与季雨打个招呼便走,下午从一点半起,他要连上五节课,而就在当天上午,他已上了四节课。广东籍留学生小魏在格勒诺布尔三大仅花半时间就读完语言预科,目前在南特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他的硕士论文答辩引起导师的格外青睐,别的学生都只一个小时结束,却偏偏给他两个小时的时间。季雨还谈了不少留学生的苦衷。首先是学习过程困难重重,知识结构不够衔接,有的内容重复了,而有的却没有学。语言上也有障碍。另外,法国大学听课全靠记笔记,法语不够扎实的话,笔记很难记全。季雨说,每月生活费得300欧元,每个周末他都要到附近一家中式餐馆刷盘子。最担忧的是就业,现在出国留学生多了,不少留学生说:“出国好几年了,但很少回过国,一是省钱,二是怕见父母那热切的眼光。”

留学生活是充满苦楚和艰辛的,但作为曾令许多人所担忧的这一代青年人也正以他们积极、乐观的拼搏、奋斗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以成债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学业依然很繁重

如果说留学生活是充满艰辛的,那么比之繁重的学业也应该算是微不足道的了。曾有报道,2006年11月28日,莫斯科大学的一名中国留学生不堪学业压力跳楼自杀,在当地引起了很大震动。据了解,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到俄罗斯留学,仅莫斯科大学一所学校就有千余名中国学生。然而这些赴俄留学的中国学生日子并不好过,繁重的学业给他们的精神和心理带来了觉重的负担。

小楠是莫斯科的一名留学生,她说这里的很多中国留学生都被繁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俄语是比较难学的语种之一,而中国学生普遍学的是英语,语言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难过的一关。我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就是学习,早上8点起来背单词,然后去上课。下午放学,到家第一件事情还是背单词,每天晚上写作业要花费4个小时,写完作业还要背单词,每天1点多才睡觉。”

俄罗斯大学的课程相当繁重,对于语言刚刚入门的留学生来说,更增加了就读的难度。每年都有留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被开除。“我们要想毕业,必须在两年内修满50门课程。除了平时上课,还要经常考试,俄罗斯的考试多数是口试。一天天感觉比高考前还要紧张。”小楠说她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洗澡,因为只有洗澡时才能真正放松身心,忘记压力。

俄罗斯不少大学的宿舍是单人间,虽然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却也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此外,俄罗斯的冬天特别冷,很多留学生担心出门不安全,因而社交活动十分有限。不少人在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如何解决,往往要独自承受所有的压力,缺少朋友的劝慰,也让他们增加不少心理压力。

“我身边的不少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大家经常梦到自己不及格被学校开除。”小楠说,她有时真想放弃,而且身边也有坚持不下去而回国的朋友,但一想到省吃俭用的父母盼着自己能学成归来,再大的压力也只能自己扛。

对于这一普通现象,有关专家曾分析指出,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从小在十分受保护的环境里长大,没有什么自立能力,一下子离乡背井,所承受的压力是十分大的。

从小在上海长大的颜秉炎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就读高中,高中毕业后,于2003年初到温哥华留学。在参加语言培训课程一年多后,于2004年1月考入西门菲沙大学(SFU)。西门菲沙大学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创建于1965年,是加拿大享有盛名的大学之一。

颜秉炎刚到温哥华的时候住在一个寄宿家庭,生活起居都十分正常。回到美国后,他的舅舅叶先生经常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与颜秉炎联络,了解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叶先生说,颜秉炎的住所已经搬了好几次,曾经住在他英语老师的家中,后来与六七个同学一齐分租房子。去年5月,叶先生回中国探亲,还带了颜秉炎妈妈的3000美元,邮寄给他。

2006年9月份颜秉炎与舅舅联系,说因房东要将房子卖掉,自己正准备找房子。

叶先生曾打电话给曾经与颜秉炎合租房子的同学,他们有的说他回国了,但都说搬家后就再没见到他。家人想颜秉炎可能因为未找到合适的住所而没有与他们联系,加上已经计划好2005年12月回中国探亲,所以,家里当时并未十分在意。

然而,圣诞节过去了,新年过去了,春节也过去了……颜秉炎仍没有回中国与家人相聚,甚至连一点信息也没有。这时他的父母真的焦急了,他们甚至计划亲自来温哥华万里寻子。可是人海茫茫,又不知从何找起。叶先生这时刚好检查出身患癌症,也未能亲自赴温。叶先生致电学校查询,得到的答复是:学生资料保密,不能外泄。

无助之际,叶先生找到了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教育组。在教育组与西门菲沙大学的交涉下,叶先生才在学校了解到,从去年4月春假之后,颜秉炎就没有在学校注册了,而且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

叶先生说这与他从颜秉炎处得到的信息完全不同,他在9月份与他通电话时,颜秉炎还说每周在修3门课。

不过,颜秉炎此后便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据叶先生说,颜秉炎性格比较内向,在家中备受照顾,父母送他到上海最好中学之一的交大附中就读高中。他怀疑颜秉炎因为成绩不好而感到压力太大。其实父母和家人也没有逼迫颜秉炎出人头地的意思,只是希望他多读点书。叶先生转述他父母的话说:“有什么困难可以向家里讲,如果不想读书也不要紧,不想在外生活也不要紧,回到上海就是了。”家里人不希望让孩子一个人去承受一切的压力。颜秉炎80多岁的爷爷奶奶仍在日日想念着远在温哥华的孙子,爷爷也罹患肝癌,家人不敢将颜秉炎失踪的消息告诉老人。叶先生希望外甥体谅家人牵挂的心情,早些与家人联络。

针对中国留学生颜秉炎失踪一事,心理学专家认为,并不是所有小孩都能适应海外的生活,“将顽皮小孩送到国外读书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社会应该更多地关心中国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另据加拿大《环球华报》报道,虽然并不完全了解颜秉炎的具体情况,但心理学专家李国柱医生认为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显然是社会让他心理承受过大的压力。

独自一人在国外求学的小留学生,由于内向的性格、在受保护的环境下长大、成绩不是太好等处因素,都会让他们在沉重的学业中遇到某些困难时精神上承受不起压力,做出一些令人感到担忧的行动。

岔路口的抉择:是留下,还是离开

出国方悔学问浅

每年高考之后,不少家庭会考虑送孩子出国留学。但是国外的教育体制是宽进严出,中国学生到国外留学不仅需要先学最少一年的大学预科班,而且由于学生毕业的时间没有严格的限制,所以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大学里读五、六年都是很普通的现象。这样的做法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暴露出中国留学生的知识不足现象。

一般来说,准备出国的学生有这样三种类型:第一类学生学习优秀,有考进重点大学的实力,留学是为了预防万一,说白了就是考上重点大学就在国内读大学,考不上就出国。第二类:如果能考上大学就不出国留学,考不进大学就送出去留学。第三类:孩子估计是考不上国内的大学了,希望能早一点送孩子出国读书。

如果大家都是这样想这样做了,结果就是成绩好的学生留在国内,而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就去国外读书,难怪海归变海待了。如果学生在国内用中文都没念好书,那么到国外用英文就能把书读好吗?在国内可能还有父母和教师的督促,而在国外更要靠学习的自觉性。有人也觉得越是读书读得好的学生越应该出国读书,因为这些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和领悟国外教育的精髓,也更能够展现中国留学生的良好风貌(避免出现所谓的“留学垃圾”现象),也更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学业,拿到货真价实的硬文凭,回国则更有机会找到好工作等。所以,对于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应该具备以下两点:一是家中有这个经济实力,二是孩子自己有想读书的愿望(不是被父母逼着要学)。至于高考以及高考成绩本身,可以说跟留学没有必然联系。

最近,李女士有些烦恼,她的儿子高二时被法国一所大学预录取,如今已经过去两年了,不但没有成为正式的大学生,每天还需要拿出一半时间打工。花着高昂的学费在外面受苦,还耽误了学业,李女士不禁怀疑:难道孩子这样留学错了吗?

两年前,李女士的朋友告诉她,法国一所大学招收中国高中学生,预录取以后先读一年的语言及衔接课程,之后就可以申请该大学的专业,成为该校大学生。

李女士一听动了心,她原本就打算儿子大学毕业后送他出国留学,见见世面,增加阅历。如果现在就出国,过两三年拿到外国大学的学历,将来一定前程似锦。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李女士很快给儿子办好了入学手续。一年后,李女士的儿子读完语言和衔接课程,向学校递交了理想专业的申请,没想到并未通过。原来申请的人太多,专业录取名额却很少,学院择优录取,她的儿子因为成绩一般被淘汰了。学校工作人员便劝其再读一年,否则只能到外边读语言,然后自由申请自己想去的大学。得到这个消息时,李女士一家人都很上火,跟学校沟通时,学校说,当时发的是预录取证明,收的学费也是一年的语言及衔接课程的学费,从没有收过国家规定的大学正规专业课程的学费,而各专业招生由各个专业院系负责,申请不到专业不是他们的责任。既然已经去了,总不能就这样放弃,李女士只好同意让儿子再读一年语言。留学计划延长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增加一年的高额学费和生活费,李女士的儿子是个懂事的孩子,开始出去打工赚钱补贴开支。看着身边儿子的同龄人即将迈入大学,想起儿子在国外无法正常学习还要打工,李女士后悔不已。

孩子若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就出国,其自我控制、心理调节能力还较弱,不少学生往往难以承受语言、学习方式方法和陌生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学习和生活双重压力,最终导致留学时间的延长甚至留学失败。另外,出国上大学也不是逃避高考的“捷径”。比如,想进入澳大利亚的高校,必须先参加国内的高考。因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成绩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高考成绩和就读高中的相关背景,是对方进行评估、录取的重要参照。一般说来,高考成绩达到本科一类的,就读澳大利亚的一流大学(俗称八大名校)没问题,分数线达到本科二类的学生,可以进入十几所四星级大学。在高考中遭遇滑铁卢没上线的,还有机会读澳大利亚一些大学的快捷课程,但专业仅限于商科、IT等有限的几种。据有关专业人士讲,这些年去澳大利亚读大学的学生不断增多,层次也提高了不少。一些学生高考成绩不错,但录取的专业不满意,或由于志愿填得失当,本科一类的分数只能读二类的大学,最后选择留学。

总的来看,出国读大学的学生结构是一个纺锤形,顶尖的和差的都是少数,中间水平的居多。考入世界顶级名校并获得高额奖学金的上海中学生每年都有一两个,这些成功的案例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例如,被耶鲁大学提前录取的市三女中学生方某,就同时获得了每年四万多美元的奖学金。但这样的例子非常个别。国外的很多大学,本科并非奖学金发放的重点阶段,全额奖学金名额就更少了,可能一个系、一个学院也就两三个。因此,获得本科阶段的奖学金,是一件天赋加机遇的小概率事件。

所以,在选择出国之前你一定要先估测一下自己的实力,是否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否具备到国外求学的潜质。

留学难躲外语关

语言关是留学生到了国外所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很多留学生不会想像到自己出了国之后不但要面对生活中的语言问题,还要面对教学或学术研究中的语言问题。要写一两万字的英文学术文章,要看几十甚至上百本的英文学术书籍。上课不知老师所云,常让懵懂不知所措的新留学生一筹莫展。

别以为自己“雅思”、“托福”已达到要求的分数便可万事大吉了。毕竟大家都是在国内学的语言,到了当地,无论在听课中、生活中都会有一个适应外国人的语调、语速、语感的过程。“托福”考600分以上,出去后听不懂、开不了口的,大有人在。但请一定不要气馁。有一定语言基础的人,这一关会很快过的,只要你用心,不会有太长时期困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