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时期最重要的9个决定
26014100000074

第74章 第十个决定:完美择业,提住我的机遇之“鱼”(4)

在这些热门行业中,其所需求的人才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外,还应当具备五种能力:

1.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和承担者,因此,要正确地设计自我,勇于实践自我,并根据未来的社会和产业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职业和知识结构。

2.获取、加工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是资源,是资本,谁善于掌握和使用信息,那么他就享有分配资源的权力,也就等于掌握了通向“成功之门”的钥匙。

3.开拓、创新的能力。开拓和创新犹如一对孪生姊妹,前者是指“敢入未开化之疆域”,后者是指“发现未言明之新物”。这是未来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两个重要的素质,它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掌握了它,就可以所向披靡。

4.运用技术的能力。技术是架设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桥,如计算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电技术、驾驶技术、修理技术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必要的技术,才能成为一个全面的人,也方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5.具有系统的管理能力。管理不仅仅只限于领导者,每一个生活和工作在群体之中的人,都应该具有系统的管理能力。既是完善自我的需要,又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需。因此,每个未来的新型人才,都应当学会处理复杂的关系,既敢于竞争又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

做好了主观的分析和客观的估测,相信你对自己的择业情况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把握和认识,你的职业选择也将会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摆正心态,选好“池塘”

毕业是新的开始

许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心态浮躁,总觉得现在的工作太平凡、太简单,让自己做这样的工作,是大材小用,结果连眼前简单的工作也做不好。殊不知,无知与眼高手低是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也是导致频繁失败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使当前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深陷于对更高职位的空想之中,却不肯踏踏实实地做好现在的事,结果一败涂地。

其实,毕业恰恰是你人生中的一个新的起点。你寒窗苦读得来的知识,你的应变能力,你的决断能力,你的适应能力以及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工作对于刚刚走向社会的你来讲,也是一个培养自己习惯的舞台。

当你选择了工作的时候,其实你就已经站在这样一个舞台上了。当舞台的灯光打亮的时候,你的表演也就不由你决定而开始了。你要做的就是尽你最大的能力为台下的观众奉献最精彩的表演。你不必在乎你的表现是否完美,你也没有必要去勉为其难地做一些哗众取宠的动作,你只要尽心地去做就足够了。因为世界上最热烈的掌声永远是给予那些最投入的人的。

所以,当你在每一个清晨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你要对自己说“Now, It's my show time。”然后尽情地施展你的才华去工作,你表现的机会来了!

良好的工作习惯能使平庸者成为人才,不好的工作习惯却只能埋没人才。

在你工作的过程中,别老是说你想干什么,而是要知道你能干什么。在干一件事情之前,你是否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自己究竟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和才华?否则,累死你也无法取得自己期望得到的结果。

如果你喜欢你所从事的工作,你工作的时间也许很长,但却丝毫不觉得是在工作,反倒像是游戏。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你会觉得一切都很自然,工作起来就会乐趣无穷。

爱迪生这位只上过几个月学的送报童,后来却使美国的工业生活完全改观。他几乎每天在他的实验室里辛苦工作18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他宣称他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每天乐趣无穷。

一位成功的人士曾感慨地说,她所知道的最大悲剧之一,就是有很多青年男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世上最可怜的人,莫过于那些只为挣得一口饭吃的人。曾有位专科毕业生去应聘,对部门负责人说:“我持有大专文凭,今天来到贵公司,不知道贵公司是否有适合我做的工作呢?”他们竟然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或者自己想做什么。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大学生怀揣满腹学问和瑰丽的梦想,想在社会上好好地奋发一番,但由于不知道目标何在,常常不到30岁就遭受挫败,甚至于精神崩溃。这种事很普遍,由此可见,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如果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对健康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任何人要想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地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如果你第一步走对了,就会使你以后的工作变得既省时又省力,甚至可以说“水到渠成”。

据许多刚就业的大学生说,开始工作最难的恰恰在于这关键的“第一步”,无法拥有“好的开始”。正像千万年来人们反复说的那样:“万事开头难”、“头三脚最难踢”。

所谓人生的“头三脚”,其实就是在事业的起步阶段必须选准正确的奋斗方向,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事业目标调整到最佳位置。

要做好这一点,首先,你必须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的实力、才能。这些是属于你个人的重要资产,它们能推动你去塑造、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这些可以看做是你身上阳光的一面。

其次,当你在做人生事业选择时,仅仅评估这些“阳光面”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深入挖掘“黑暗的一面”,也就是探究那些阻碍、束缚你的因素。

或许你想成为一位钢琴大师,所以你比别人更加刻苦努力,但是不论你付出了多少心血,最后仍然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演奏人员;或许你想成为一位画坛名家,但是任凭你怎样挥毫泼墨,却总是无法如愿以偿。

有许多曾经在大学校园中走出来,并在社会中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不断发出这样的感慨:“虽然我一心朝着自己的愿望去拼搏、努力,但是却不能成功。这究竟是为什么?”愿望与事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感到烦恼不堪,压力重重。而他们陷入这种“囚徒困境”的原因,不在别人而在自己。就自己来说,也并非是因为工作不够努力、付出不够多,而是因为一开始就没有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我们在祝福别人的时候,常常说“祝心想事成”。但事实上,有时候“心想”的往往很难“事成”。正因如此,所以明智的成功者才会发出提醒和忠告说:“别老是说你想干什么,而是要知道你能干什么。”这才是你踏入社会时所应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

择业,你的心别太高

刚刚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的大学生,往往看不到社会的现实性和竞争性,他们怀着美好而远大的梦想选择自己的职业,有时却因为自己过高要求而频频“败北”。

如果搞一个调查,相信许多毕业生对自己选择的职业并不满意,甚至有些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也许今天的选择并不决定你的一生,而对今天不满意职业的态度却决定你的一生。是积极还是消极?积极——将不满意的职业作为奋斗的动力、成功的起点。消极——灰心泄气、一蹶不振、抱怨失望,做一个空有才干而被环境埋没的人。

全国第一家民营光缆通讯企业四川吉明公司总裁董吉明,中学毕业后在成都邮电局找到了一份工作。但他并不满意。他用三年时间苦读,考取了北京邮电学院的函授班,后又考取成都邮电学院无线电系,改革开放以后他干实业取得了巨大成功。

要知道,不满意的职业是个人奋斗的动力,不管在什么职业和条件下,都有可干的事业,只要你用心,就能发现你所从事的事业的魅力,就能找到一条奋斗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人跃跃欲试“下海”经商,可最终跳下去的,却是一些在原单位工作不满意、不顺心的人,如今,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而大多数工作环境较好、收入说得过去的人,瞻前顾后,直到今天也许还是老样子。

有许多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在处理事情时总盯着眼前,从不考虑日后的影响,把自己的择业标准放得很高,小事不肯做,大事做不了,一副清高的架式,这样是很难取得自己事业的进步和成功的。

现任TCL总裁李东生在回忆自己大学毕业时的理想时说道:“那时我的目标并不远大,就是想到第一线去,当一个好工程师,再远一点想当一个车间主任。”十年间他领导的TCL集团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了众多竞争对手,连续八年超过50%的年增长率,1998年跻身于中国电子工业五强。

李东生看待自己职业目标的心态似乎和他的性格一样,没有一般企业家一语惊人的锐利,更像平平静静的一潭水,温温和和的一阵风。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好的工作,如果你觉得你的工作不好,那是你工作的态度不好,或者说是你的工作还不到位。有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很不体面,甚至贬低自己的工作,这往往是由于他们身在其中,而无法认识其中的价值。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看不起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自然无法投入全部身心。所以就得过且过,还有的人将大部分心思用在如何摆脱现在的工作环境上了。这样浮躁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有大的作为。

假设两个人从同一扇窗子往外看,一个看到的是满天的苍茫,一个看到的是满地的鲜花。可见,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并不完全取决于事情的本身,还在于你看待问题的态度。一份职业对于从业群体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来说,其认知和感受程度都应该说是差不多的,而能改变的只有你的心态。以平和、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职业,并将它当做自己追求的事业,那工作起来就会心情舒畅,充满激情和创造,就可能有所建树。反之,做事心高气傲,对工作消极、懈怠,被动地应付差事,难以有所作为。

择业时心太高的大学生们,从来没想过在工作中成就一番事业,而是把工作当成为支付衣食住行的费用而做的苦役,认为工作是生命的重负,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每一份工作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你只有在工作中努力积累起来自己的经验,你的命运才能够拥有转折的机会。如果你不肯做现在的一些小事,那你就只能让自己的梦想在云端飞翔,永远也落不到地面上来。

把择业当成第一份工作

人生中的每一步对于实现成功目标来说都很重要,择业虽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对你踏入社会获取一份工作具有不可缺少的铺垫作用。因为任何事情的发展都需要一个逐步提升的阶段性过程,任何宏伟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一个逐步积累的时期。由此,你不妨就把择业当成你的第一份工作来对待。

在大学毕业生离校求职的高峰时期,青海一家单位到山东一所大学举行现场招聘会。尽管到场的有近300名学生,但投递简历的仅30余人。这和其他单位前来招聘时的“爆棚”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问及原因时,很多学生表示“青海太偏远,宁愿回老家也不去”。

有一位经营系的毕业生在别人跑招聘会,投简历,忙得不亦乐乎时,他却在一旁冷眼旁观。原来,他迟迟不肯出手的原因是,他早已为自己设定了择业标准:非外企不进,非沿海不去,非高薪不拿。

很多大学生把择业当成是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这不仅忽视了择业的根本目的,而且还因此造成了相互攀比的浮燥心理,不可一视,高不可攀,他们认为:自己和同学的条件差不多,他们能去大公司拿五六千元,为什么自己只能到小单位拿一两千;他们留在大城市,自己干嘛要去乡镇。这样的攀比思想,助长了浮躁情绪,使很多人心态难以平衡,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设定了不切实际的职业起点。

其实,任何一份工作都是重要的。如果你总是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认为是“屈就”于现在的工作,那么你就无法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这份工作,也就难以从这份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经验和技能,为走向更高的职位奠定根基。人首先要生存,然后才是发展。如果一味追求梦想,却不从解决自己的温饱开始,那么你只会成为一个可笑的“空想家”,连生存都变得困难。

把择业当成你的第一份工作,就要不断培养巧干的能力,因此,你必须从思维方式方面着手,并努力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找到工作的诀窍,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敬业精神。敬业精神要求我们以职业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工作,这样才能专注于我们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乐趣而不是负担。乐于工作,我们往往会因此而在不断的积极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第二,善于收集资料。收集与工作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料,包括竞争对手的信息,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在工作中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因为任何成熟的业务流程本身就是很多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需要用时,能够信手取来,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第三,多做逆向思考。工作中遇到问题,一时找不到解决方法时,不妨多做逆向思考。很多优秀员工都擅长用逆向思维拓宽眼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快找出问题的关键。他们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经常能够化繁为简,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