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式饭局宴会细节全知道
26014200000014

第14章 看透对方心理,办事水到渠成

洞悉他人的需要

在宴会现场,要想认识和掌控他人,除了从一些表面现象入手外,最重要的是应当了解他人的动机指向、思维形态、行为方式、情感、状态及其变异,而了解这一切的入口就是认识他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你有自己的需要,同时与你交往的人也有他自己的需要。既然人不能“独生”,交往是双方共同的事情,交往的成功与否也就取决于双方的需要是否协调。

那么,人到底有些什么需要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美学需要等7个层次。

1.生理需要

这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基本、最原始的需要。包括饥渴、性、睡眠、温暖、蔽身之所等。这些需要是最强烈的,没有它们,我们就不可能关心其他的事。

2.安全需要

一旦我们的生理需要被满足了,我们紧接着关心的就是安全,包括心理上的安全期望和生理上的安全感。诸如安全、稳定、依靠、保护、避免惊吓和焦虑及烦忧之苦,对建设、秩序、法律、限制等的需要。我们对安全的关心可以从住所、服装,以及防寒和避暑等需要中反映出来。

3.社交需要

我们在群体中的身份满足了一种归属、被接纳和结交朋友的需要,包括拥有朋友、爱人、妻子、丈夫、父母、子女,等等。社会需要是指对感情和归属两方面的需求。

4.尊重需要

即人们希望得到高评价,包括力量、成就、分寸感、待人处世的能力与信心。包括获取名声、威望、地位、荣誉、权力、认可、注意、重视、尊重以及被他人欣赏的愿望。

5.自我实现需要

即发展自我,发挥个人最高才能,做一切力所能及之事的需要。比如,妇女通过教育子女来当个好妈妈,运动员通过比赛获得好名次,等等。

6.认识和理解需要

认识和理解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表现,要求系统化地认知世间万事万物,包括求知欲、了解、解释和理解等。

7.美学需要

即人对美的深层需要,是人最高级的需要。所有的人都需要使自己周围的事物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

在宴会中,要想赢得你周围人的好感,就必须时刻留意他的兴趣、爱好,明白他的意图,理解他的心思,这样才能投其所好,“对症下药”。然而,对手的意图往往捉摸不定,必须下工夫掌握他的心意,揣摩他的心理,然后尽量顺应他,甚至还能抢先一步,将对手想说而未说的话先说了,想办而未办的事先办了,把他乐得美滋滋的。自然,他给你的回报也是沉甸甸的。

了解人际交往共同的心理原则

尽管参加宴会的每个人的交往动机、要求和期望差别巨大,但仍然有共同的心理原则可言。心理学家总结出了以下4条社会交往的心理原则:

1.交互原则

大量研究发现,在饭局上,人们交往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相互支持。因此,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饭局上交流,必须遵循交互原则。

古人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社会交往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喜欢和接纳另外一个人,被别人喜欢和接纳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认可和支持别人。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交互原则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心理平衡的本能倾向,都要求社会交往关系保持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适当性,并力图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解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这种本能倾向的作用下,当他人做出友好姿态以示接纳和支持我们时,我们会觉得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回答,进而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迫使我们对他人也做出相应的友好姿态。否则,自己以某种观念为基础的心理平衡被破坏,我们就会感到不安。

2.功利原则

在饭局之上,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交往的平等性,即把握功利原则。此处的功利包括金钱、财物、服务,更包含着情感、尊重等。换句话说,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有所收获,例如希望在交往中获得支持、关心、帮助、感情依托,等等。那些得失相当,或是得大于失的交往关系,我们就倾向于建立和维持它;那些无所得的社会交往、不值得的交往关系,我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它,否则我们无法保持心理平衡。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在宴会交往中,就形成了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我们在宴会交往中应该充分注意这一点,正确理解他人。

4.同步变化原则

越来越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越来越喜欢他们;越来越不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越来越讨厌他们。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这就是宴会交往中的同步变化原则。

根据这些人际交往的共同的心理原则,再与你了解到的对方的个人信息相结合,加以分析,就比较容易明白对方的意图,从而在与他的交往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达到掌控对方的目的。

感情投资让你一本万利

人们参加宴会总是有所目的的,别人也总存在一定的需求,因此,你一定要寻找机会满足对方的需求,因为只有对方提助你事业有成的源头。“源头”多了,“活水”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后你需要别人帮忙时就容易多了。

当周围的人遇到困难时,你要帮助他扬起前进的风帆;当他失却信心时,你要鼓励他点燃自信的火焰;当他感到苦恼时,你要用体贴去滋润他的心田;当他取得成绩时,你要提醒他准备迎接更大的成功。

在宴会上,我们要常怀一颗帮助他人之心,使周围的人感觉到自己的关怀,引发对方对你的好感与信任。这样的感情投资,往往让你一本万利。

老子说过:“尽力照顾别人,我自己也就更加充实;尽力给予别人,我自己反而更加丰富。”这就需要至诚,以最完美的德来辅佐这个最崇高的诚,使它感人至深。他人有恩德于你,虽是一碗饭的施舍,不能忘记;你有恩德于他人,虽是生死之恩也不能企望报答,不能向他人提及。这也就是古代圣人所说的“施恩德于人不望回报,受到他人恩惠千万不能忘记”的道理。

孔子也说:“以富贵而天下,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意思是说:以自己的富帮助他人富的人,即使想贫穷也不可能;以自己的贵去帮助他人贵的人,想贱也不可得到;以自己的达帮助他人达的人,想穷也不可能。

有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求人是一种短、平、快的交易,何必花那么多的冤枉心思去搞马拉松式的感情投资呢?这是十足的目光短浅。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真正善于求人的人都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这样在紧急情况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有些相互仇视的对手,往往原先是最亲密的伙伴。为什么走到这一步?往往是忽略情感投资的结果。

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一旦关系亲近了,就不再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维护它了,常常会忽略双方关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该通报的信息不通报,该解释的情况不解释,总认为“反正我们关系好,解释不解释无所谓”,结果日积月累,形成难以化解的问题。而更不好的是人们关系亲近之后,总是对另一方要求越来越高,总以为别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因为我们关系亲近)。如果对方稍有不周,就口出怨言(怎么能这样呢?要是别人还可以原谅,但我们是朋友啊)。如此不尊重朋友的态度必然会损害双方的关系。

由此可见,情感投资应该是经常性的,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不可没有,在宴会这样特定的场合下更是要从小处细处着眼,事事落在实处。

得意时不忘安抚失意之人

在宴会上,你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殊不知,这往往容易引发别人的反感。对方不仅不会认为你“了不起”,甚至会认为你是不成熟的、卖弄过去好时光的人,所以,在饭局之上,尽可能不要过多地提自己的得意之事。

然而,每个人都想被评价得高一点。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却情不自禁地大谈特谈,这是人性中比较矛盾的一面。所以,完全不谈得意之事当然不可能,不妨注意一下谈的方式。

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谈。也就是说,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不雅,而先让对方发表言论,那种坏印象也就淡薄了。所以聪明的人往往会先煽动对方,“您的见闻广博”,促使对方发表得意之事,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我也知道这样的事。”如此这般,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

有两位要好的朋友,李岩和朱芳,她们一起去参加一个酒会。酒会上的许多男士频频与李岩共舞,却在不知不觉中冷落了朱芳。李岩下意识地感觉不妥,于是托词身体不适,建议男士们邀请朱芳跳舞。男士们尊重了建议,朱芳被男士们拉入了舞池,朱芳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李岩以友情为重,不想朋友被忽视,于是机智地采取一种平衡手段,使朱芳的心灵得到抚慰,这必定会使她们的友谊更深一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对方的感受着想,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

总之,在宴会上,表现自我的时候,要有谦谦君子的心态,而且要学会安抚他人的心灵,这样你求人办事时成功率才会更高。

使对方只能说“是”

在饭局上,与别人在一起讨论谈话时,不要一开始就发表与其相左的意见。你们彼此追求的目的是相同的,而你们的唯一差别是方法上的不同,所以一开始你就让对方回答“是”,而千万不要让他说出“不”来。假若一开始双方就意见不合,那他会产生对你的成见,你就算再说上千言万语,而且是句句实言,但是对方早已存下了不良的印象,再要使他改变过来,就十分困难了。所以求人办事,先得迎合对方的心理,使对方觉得这次交谈是商讨,而不是争辩。

道理何在呢?因为每个人都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开头用“不”字,即使后来他知道这“不”字说错了,他也会为了他的自尊,将“不”字坚持到底,所以我们要绝对避免让对方一开头就说“不”字。

要使别人做出“是”的回答,技巧很简单,但往往被人们忽略。

有一个叫亚力森的西屋公司推销员,他费了很大的劲,才卖了两台发动机给一家大工厂的工程师。他决心要卖给这位工程师几百台发动机,因此几天后又去找这位工程师。没想到那位工程师说:

“亚力森,你们公司的发动机太不理想了。虽然我需要几百台,但我不打算要你们的。”亚力森大吃一惊,问:“为什么?”

“你们的发动机太热了,热得我的手都不能放上去。”

亚力森知道,跟他争辩是不会有好处的,于是采用另一种策略。他说:“史密斯先生,我想你说的是对的,发动机太热了,谁都不愿意买。你要的发动机的热度,不应该超过有关标准,是吗?”

“是的。”——亚力森得到了第一个“是”。

“电器制造公会的规定是:设计适当的发动机可以比室内温度高出华氏72度,是吗?”

“是的。”——亚力森又得了第二个“是”。

“那你的厂房有多热呢?”

“大约华氏75度。”

“这么说来,72度加75度一共是147度。把手放在华氏147度的热水塞门下面,想必一定很烫手,是吗?”——亚力森得到了第三个“是”。

紧接着他提议说:“那么,不把手放在发动机上行吗?”“嗯,我想你说得不错。”工程师赞赏地笑起来。随后,他马上把秘书叫来,给亚力森开了一张价值35000美元的订单。

这种说服的方法,是两千年前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所用过的“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就是以得到对方的“是”的反应,使对方不断地说“是”,无形中把对方“非”的观念改变过来。

所以,以后再饭局上求人办事时,我们可以采用苏格拉底的方法,使对方多说“是”,减少对方的反感。